最近在YouTube上看了不少關於牧羊犬如何和狼打鬥的視頻,讓我大開眼界,好好見識了野生動物的生存本能。
狼會以獨狼,成雙,或一群(5到7支)出現。狼出現的數目的不同,它們獵羊的攻略不同。當孤狼出沒時,它會遠遠的尾隨著羊群,等待離群的孤羊,或著牧羊犬或牧羊人打盹的時候襲擊羊。當狼成雙出沒時,通常是一隻母狼和一隻公狼。這時,它們所采用的策略與孤狼不同。其中一隻狼會引誘牧羊犬朝另一隻狼預備襲擊羊的反方向跑,正是我們人所采用的“調虎離山”計。等牧羊犬被引誘開,留下的狼就會像羊群發起襲擊。當母狼和公狼有幼狼需要撫養時,它們和牧羊犬的周旋或著對峙會持續更長時間,因為它們急需為它們的幼狼獲得食物。當一群狼出行獵食時,即使有牧羊犬守護,狼群也會明目張膽的在晚上偷襲牧人的羊圈。很明顯,一群狼中有分工合作,有狼和牧羊犬周旋,有狼直奔羊群抓羊。
出於對狼的進一步好奇,上網搜索,維基百科是這樣描述的:【“狼群通常被描述為具有嚴格的社會階級結構,領頭的狼對偶是經由爭奪爬到社會階梯結構的頂層。其次是服從階層、以及最低階層。在野外的自然環境中,狼的基本社會單元是核心家庭,由一對配偶,以及其子女所組成。群體平均組成為5-11隻,由1-2隻成年狼,3-6隻年輕,和1-3隻幼狼,雖然已知的大型狼群曾多達42隻。狼群鮮少接受其它狼加入,它們通常會殺死陌生的狼,會被狼群接受的狼都在1-3歲間,被殺死的都是成年狼。被狼群接受是個冗長的過程,包括為期長達數周的試探、被非致命性的攻擊、以了解新加入者是否可以信任。狼有領土意識,往往避免在其活動範圍的邊緣狩獵,以避免與鄰近的狼群發生致命衝突。狼群通常定居於其領土,隻有在食物嚴重短缺時才會離開它們習慣的棲息地。 狼群之間領土爭鬥是狼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看到這些關於野生狼,狼群的生存行為,讓我感歎人類的某些生存行為和其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同時更讓我感歎遠古的智人靠的是什麽來戰勝那些比人類更凶猛的動物而逐步走上食物鏈的頂端的?
大多數的科學家認同,智人最終能打敗其它比人凶猛,也有一定程度的計劃,組織和合作能力的動物靠的是認知能力(學習、記憶、交流能力)的質變(突飛猛進)。通過不斷觀察,練習,實際運用,再進一步創新,改造,學會和掌握了熟練運用火來保護自己,驅趕和圍攻其它猛獸。學習,記憶、交流能力的突飛猛進,能更有效的組織,計劃,和運用大的團隊合作精神來有效的抵禦外敵。
隨著認知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人的思維和交流能力越來越複雜,人對未知的想象越來越豐富,對大自然有了越來越多的理解。這些不僅幫助人類創造了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和革新,改善了越來越多的人的生存條件和生存時間,也進一步提升了人類組織,計劃,和運用更大的團隊合作精神。從狩獵采集時代的八卦(懲罰,孤立群體中不符合‘群體’利益或價值觀,傳遞群體規範和行為準則來增強群體的合作),到神話故事,到各種各樣的宗教,再到各種各樣的哲學思想,並以此建構的文化傳統,製度,乃至法律。其目的之一就是維護在其框架下的群體的安定,團結,和合作。
遺憾的是,人類雖然戰勝了其它的動物,走上了食物鏈的頂端,但和狼一樣,在自然資源貧瘠時,資源競爭也會引發同類之間的暴力和種族滅絕。即使在現代,膚色、方言或宗教的細微差異就足以促使一群人開始消滅另一群人。更加遺憾的是,隨著人的認知能力的提高,人類所創造的新技術和革新的成果在某些方麵也急劇的加大了因資源競爭所帶來的戰爭的殺傷力和殘酷性。因為,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的人還是和其它生物一樣由對死亡的恐懼本能驅動” 而活著。即使更多的時候這種恐懼來自於自己或他/她人為你設立的假想敵。
人要想改變這種狀態,減少內心的恐懼,以及由恐懼造成的各種焦慮,人的認知需要再次質變。由此,人的行為的驅動力由外在,被動的,改變為內在,主動的,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