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利的第一條原則是:除非萬不得已,永遠不要打斷這個過程。
--查理·芒格
經常有朋友問我:我的基金賬麵有點收益了,要不要賣掉止盈啊?
更多的朋友問我:現在形勢不太明朗,或者某人說股市在短期內會有大的調整。我是不是該把基金賣了,等股市大跌後再買回來?
每每碰到這樣的問題,我總是說:堅持定投,長期持有,不要折騰!
我認為,我們一旦開始根據市場形勢進行買賣,我們很容易進入頻繁交易的怪圈。而我是旗幟鮮明地反對頻繁交易的。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投資者往往在錯誤的時間賣賣基金,比如高買低賣,從而導致投資收益率大幅低於指數本來的收益率。
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交易本身的成本。今天我就詳細分析一下。
眾所周知的是,當我們在A股裏交易股票和基金ETF時,是要付交易費的。交易費主要包括印花稅、過戶費、規費和傭金等。具體收費標準如下。
合計起來:
打個比方,如果我買入一萬元的標普500指數ETF 513500,最高費用為31元,最低之需要4元。如果一個月後我按照原價把它們賣掉,我付出的成本最高為36元,最低為9元。
所以,折騰一次,我損失的資金,最低為13元,最高為67元。
如果我一年內倒手10次,僅僅交易費用就會導致最高6.7%的損失。假設基金本來的收益率是10%,扣除交易費用後,我的期望收益隻有3.3%了。
即使按照最低傭金計算,倒手一次的成本也有0.13%。如果一年倒手10次,交易費用也高達1.3%。
如果我投資的是場外基金,雖然我避免了這些股市的交易費用,但是我卻需要交納申購費用和贖回費用。
以博時標普500 ETF 聯接A基金050025為例,其最高申購費為1.2%,最高贖回費用為1.5%,合計高達2.7%。如果我一年倒手10次,我付出的費用高達27%!
這個成本,遠遠高於場內ETF。所以,我推薦投資場內ETF,而不是場外基金。
由此可見,在A股上投資指數基金的成本,是不容忽視的。
假設我今年投入一批資金,買入場內ETF 513500,並一直持有。直到三十年後我退休了、需要用錢時才賣出它們。那麽我投資這些資金的交易成本,就是倒手一次的成本,最高為0.67%,最低為0.13%,平均為0.4%。
假定這個基金固有的年化收益率是10.8%,而基金的管理費是0.8%。那麽我每年取得的實際收益率是10%。三十年後,我取得的總收益就是
(1 + 10%)^ 30 - 1 = 1645%
就算扣除最高的0.69%的交易費用,我獲得的收益率仍然為1644%。交易費用幾乎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但是,如果我每年倒手10次,每次倒手的平均交易成本是0.4%,那麽我取得的實際年化收益率為:
10% - 0.4% x 10 = 6%
30年後,我取得的總收益是:
(1 + 6%)^ 30 - 1 = 474%
由於 474% / 1645% = 29%。我們可以說,頻繁交易取得的成績僅為長期持有的29%!換句話說,交易費用吃掉了我71%的收益!
如果把時間窗口擴大到四十年,差距將會更大,而交易費用將吃掉80%左右的收益!
下表顯示了不同投資時間窗口下,頻繁交易導致的收益損失比例。
在美國,交易ETF和傳統基金本身沒有印花稅和券商傭金等費用。不過,在交易ETF時,我們仍然會遭遇交易價差(Bid-Ask Spread)。而交易價差通常被認為是投資者要付出的交易成本。
比如,標普500ETF VOO的交易價差為0.01%,SPY的交易價差也在0.02%左右,而VGT的平均交易價差高達0.04%。
當然,賣賣傳統指數基金,比如 VFIAX,就沒有交易價差的問題。
除了價差,如果我們在應稅賬戶裏交易ETF和傳統指數基金時,資本利得稅是更大的成本。
如果我們持有基金的時間低於一年,那麽資本利得按照普通收入征稅。對於一個高收入家庭,其聯邦稅和州稅合計可以超過40%。
如果基金固有的年化收益率是11%,其中分紅是2%,而價格增長是9%;並假設我們每次都是在持有不超過一年時就頻繁倒手。那麽,即使我們不考慮交易價差,而我們稅前獲得的收益仍然是11%,我們將需要為9%的短期資本利得納稅。
假設我們的邊際稅率是40%,而分紅稅按照20%計算,那麽我們實際獲得的收益率就是:
2% x (1 - 20%) + 9% x (1 - 40%) = 7%
那麽在30年後,我們獲得的總收益就是:
(1 + 7%) ^ 30 - 1 = 661%
而如果我們是長期持有,那麽每年獲得的收益率就是:
2% x (1 - 20%) + 9% = 10.8%
長期持有30年後,我們的賬麵收益率就是:
(1 + 10.8%) ^ 30 - 1 = 2069%
即使我們在那時全部賣出所有基金,並假定我們要交最高的長期資本利得稅,即20%。我們稅後的總收益率仍然有:
2069% x (1 - 20%) = 1655%
而 661% / 1655% = 40%。
我們可以看出,頻繁交易策略獲得的收益率隻有長期持有策略的40%。也就是說,高達60%的收益被稅收吃掉了!
如果把時間窗口擴大到四十年,差距將會進一步擴大,稅收會吃掉70%左右的收益!
請注意,如果上述交易發生在稅務優惠賬戶裏,比如IRA賬戶,那麽稅收的負麵影響就沒有了。不過我們仍然要付出交易價差等成本,隻不過後果沒有如此巨大而已。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頻繁交易基金帶來的交易成本,都是極其高昂的。它們會嚴重侵蝕我們的投資收益率,大大拖累我們獲得財務自由的腳步。
其實,放在其他國家,類似的結論照樣成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分析一下貴國的情況。
正因如此,我建議大家不要頻繁交易,而是堅持長期持有的策略,這樣才能把交易成本壓縮到最低,從而獲得更多基金固有的收益。
哈哈哈,當然是越少交易越好啊!
大道至簡,長期持有基金是更簡單的策略。
謝謝五月花!
謝謝分享。久賭神仙輸。我做不到見好就收。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沒有停止的時候。
如同玩老虎機,炒個股能見好就收,還是有可能獲利的。
基金公司和機構,會代替我們買賣個股啊。
以我的經驗,根本就不需要、也不應該投資個股。
個股可以頻繁交易,代價是貢獻時間和精力,況且不一定獲利。
的確如此,尤其是在中國。
謝謝補充!Timing market太難了。
即使是共同基金管理者(他們應該算是股市高手了),88%的人也做不到。
The Motley Fool:
S&P Global publishes its SPIVA (S&P Indices Versus Active) scorecards twice a year. The scorecard compares the performance of active mutual funds (after fees) to relevant S&P benchmark indexes over periods of one, three, five, 10, and 15 years.
It found that 88% of active large-cap funds failed to beat the S&P 500 over the last 15 years.
謝謝分享。費用的事情我的確已經解釋清楚了,在退休賬戶裏交易的確隻需要考慮極低的交易價差。
至於在股市“虛高”的時候減倉,那是股市高手才能做到的。我自己做不到,我認識的朋友中,也沒有這樣的牛人。
無論是ETF,還是傳統指數基金,都是要交管理費的。
是不是 Mutual Fund 有年度管理費,但沒有買、賣交易費?
是不是 ETF 有買、賣交易費,但沒有年度管理費?
謝謝鹿蔥來訪和留評!
是的,長期持有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