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養蠶寶寶
F大學坐落在郊區,校園與宿舍裏樹木蔥鬱,其中有不少桑樹。小學時有一年,我和妹妹突發奇想,想要試試養蠶。不久後,爸爸媽媽從不知何處弄來了一些蠶寶寶(後來得知這叫蟻蠶)。當我們第一次看到這些小生命時,它們僅半寸長,纖細得像灰黑色的小線段,頭部稍深,身上有細密的橫紋。蠶寶寶們總是昂著小腦袋,似乎在向我們示意它們餓了,急切地等待新鮮的桑葉。
外婆給我們一個竹匾,我們在竹匾上放幾張舊報紙,然後把蠶寶寶放在舊報紙上。我們采回桑葉後,小心洗淨擦幹,輕輕地放到蠶寶寶身邊或身上。不久,葉子的邊緣就被啃出小缺口,有時甚至出現了一個個小洞。蠶寶寶們不停地吃,似乎永遠都吃不飽。每當葉子快被吃光時,我們就趕緊換上新的桑葉。我們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要去看看蠶寶寶怎樣了,似乎急切地盼望它們長大。爸爸叫我們要耐心一點,說到它們吐絲還有幾周呢。沒過幾天,蠶寶寶漸漸長大,變得白白胖胖,身體也變得有些透明,吃葉子的速度越來越快,每隔幾小時就要喂一次。不過,它們每隔幾天,好像要“休息”一下,脫了一層皮以後再繼續吃桑葉。
為了采桑葉,我和妹妹花了不少功夫。由於當時很多孩子都在養蠶,桑葉變得緊俏。妹妹是個愛動物的孩子,總是積極去采桑葉,有時還和其他小夥伴“爭搶”。
爸爸告訴我們,蠶寶寶長大後稱為熟蠶,脫皮幾次後,不久便會吐絲結繭,但它們需要一個適合纏絲的空間。這一過程俗稱“上山”。於是他找來一些樹枝,綁成一個小小的“山”,放在桌上,為蠶寶寶準備好了“爬山”的場地。
每天,我們都細心采桑葉喂蠶,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大約長到兩寸時,而且吃桑葉的速度減慢,爸爸說它們快要吐絲了。我們便小心地將蠶寶寶放到“山”上。不久,它們果然開始吐絲,一點點將自己包裹在絲網中,最終結成一個個潔白的蠶繭。這些雪白的蠶繭零星地掛在“山”上,格外好看。
爸爸還告訴我們,蠶繭中的蛹幾天後便會化成蛾子,但隻有交配後才能產卵。因為蠶繭不多,爸爸決定留下一部分蛹孵化為蛾子供我們觀察,其他的則剪開,給我們看看蠶蛹的樣子。之後,爸爸用染料將幾個蠶繭染成紅綠等顏色,掛在“山”上做裝飾,十分有趣。又過了幾天,蠶繭中的蛹化成了乳白色蛾子,飛了出來。
通過這次養蠶的經曆,我們雖未能完整地體驗整個過程,卻學到了許多有趣的知識,例如蠶的生命周期,包括蠶卵—蟻蠶—熟蠶—蠶繭—蠶蛾的階段,總過程約五十天。
二 母雞孵小雞
F大學宿舍的家門前有一小塊地,除了種些蔬菜,靠窗牆邊還可以搭一個雞窩。為了改善生活,家裏養了幾隻雞。每年初春,外婆會去市場買幾隻小雞,淡黃色毛茸茸的小雞非常可愛,我和妹妹總會不斷地去觀察它們。早春天氣尚涼,外婆怕小雞受凍,便在盒子底部鋪上舊棉絮,還放上電燈泡讓小雞取暖。記得養小雞的過程中,總有一兩隻因著涼或其他原因夭折,但大部分小雞都能健康長大。公雞通常會提前宰來做菜,而母雞則留著下蛋,有些母雞雖然不大,卻下蛋勤快。
有一次,一隻母雞在連續產蛋後開始“抱窩”,這意味著它進入了孵化期。爸爸提議讓我們姐妹倆體驗一次孵小雞的過程。於是,他從市場買來了十枚受精雞蛋,讓這隻母雞來孵化。我們為母雞準備了一個大竹籃,裏麵鋪上稻草,放好雞蛋,然後輕輕地將母雞安置在蛋上。母雞順其天性,靜靜地坐在蛋上,時不時用嘴輕輕翻動雞蛋,讓每個蛋都能感受到溫暖。
每天傍晚,我們會將母雞從窩裏提出來,讓它排泄,然後喂些米和碎菜葉,並給它喝一些水。母雞吃飽後,我們再將它放回窩裏。窩被安放在壁櫥裏,並用門簾遮擋,防止受驚。在外婆的指導下,我們每天定時喂食,清理排泄物,耐心等待小雞的誕生。
三周後,期待的時刻終於來臨。爸爸說小雞會在夜間破殼。我和妹妹吃完晚飯後就興奮地等待著,不時掀開門簾偷偷查看。終於,深夜時分,雞蛋殼一個個逐漸裂開,濕漉漉的小雞探出小腦袋,然後慢慢離開蛋殼,母雞輕輕地將它們護在懷裏。不一會兒,毛茸茸的小雞就在我們麵前呈現了!我和妹妹高興得不得了。爸爸數了數,一共九隻小雞,有一枚蛋沒有孵出來。
第二天,我們把母雞和活蹦亂跳的小雞放到室外,母雞細心地嗬護著小雞,啄碎米粒喂它們,不時發出“咯咯”聲,小雞們則緊跟在母雞身後,有時還會鑽到母雞的腹下取暖。母雞對小雞愛護有加,當我們想去摸一下毛茸茸可愛的小雞時,它就會衝過來啄我們的手。
幾個月後,這些小雞漸漸長大,甚至超過了母雞。爸爸告訴我們,他買的時候選的這種雞叫“九斤黃”,可以長得比較大。果然,它們長大後,羽毛呈現出明亮的棕黃色,非常漂亮。妹妹還給它們取了名字,什麽“黃黃”“花花”等,十分有趣。
通過孵小雞的經曆,我們不僅體驗了孵化的過程,還在每日的喂養、清理中培養了責任心,學會了如何嗬護小生命,同時也體會到了母愛的可貴。
三 種植的樂趣
家門前那塊朝南的小地每天都沐浴著充足的陽光,它成了外婆和媽媽的天然菜園。她們會輪流種些蔬菜,像青菜、菠菜和薺菜等。沿地邊界栽種的幾棵低矮的枸杞樹和石榴樹,既是美觀的小屏障,也不時帶來些食用樂趣。
枸杞的嫩葉在春天發芽時,可以摘下來作為蔬菜入菜,秋天結的紅果子也偶爾被采下來吃,不過那時並不像現在這樣將枸杞子視為養生保健品。石榴雖然結果不多,但每到花期,火紅的石榴花顯得格外豔麗。外婆還在樹下的陰涼處種了幾叢馬蘭頭,每到收獲季節,就能采上一些自己種的馬蘭頭,吃上幾次自家特有的美味。通常馬蘭頭過水焯熟切細後,拌上切碎的豆腐幹,撒上醬油和香油,再稍加一點點糖,就是一碗清香四溢的涼拌馬蘭頭了。如今我移居北美已有四十年,偶爾有中餐館提供這道菜,總會忍不住點一份,體驗一下小時候的味道。
冬天的霜降常常帶來別樣的收獲。逢到寒冷的日子,外婆會說:“霜打過的青菜更好吃”。她采回青菜,簡單炒過後,味道還真是有點不同,青菜很軟,還帶些甜味。收獲薺菜的季節,我們也會幫著外婆把地裏的薺菜收回來,有時還會跑到野外去找些野生的薺菜回來。外婆總說,野生的薺菜更香。她會把薺菜剁碎,與豬肉糜、剁細的蝦仁拌在一起包餛飩。我和妹妹就是這樣跟著外婆學會包薺菜鮮肉餛飩的。長大後,我仍舊會按照外婆傳授的做法,包出帶有家鄉記憶的餛飩。
有一年,鄰居阿姨和媽媽一時興起,決定在自家地裏試著種花生。我記不清她們開始種植的具體時間,但清楚地記得花生苗長大後,地裏一片綠茵茵的,煞是好看。花生的葉片不大,開著黃澄澄的小花,很可愛。等到收獲時節,我們一起到地裏,將一株株花生小心地拔出來,根須上結滿了大小不一的花生果實,有些殼已經很硬,而有些還很嫩很軟。我們迫不及待地幫媽媽把泥土輕輕拍掉,將花生摘下來,按硬殼和軟殼分類。硬殼的放在匾裏曬幹,待日後慢慢享用,而嫩殼的則洗淨直接下鍋煮,嫩花生帶著微甜的滋味,十分可口。來到北美後,有一次在南方旅遊時,偶然在鎮裏的小攤上遇到煮嫩花生,一嚐之下,熟悉的味道仿佛讓時光倒流回了童年。
通過種花生的經曆,爸爸還教會我們一點植物小知識:花生和豆類是一類植物,隻不過花生的果實長在地底下。正是因為花生這種獨特的生長習性,才讓收獲過程充滿了更多的樂趣。
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