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訪波恩—貝多芬故居想起的……

(2023-09-30 08:35:04) 下一個

前幾年去歐洲旅遊路經萊茵河時,特意去走訪了德國的重要城市波恩。


?
(照片摘自網絡)

波恩是德國西部沿著萊茵河畔的一座美麗的城市,從1949聯邦德國成立直至1990德國統一,這裏是聯邦德國的首都。波恩所以吸引不少遊客,很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她是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故鄉。

貝多芬的故居位於老城的一角,那裏有貝多芬的銅像,有關於貝多芬的博物館,有他誕生的故居,還有音樂廳和劇院,波恩大學也在旁邊。

?

說起貝多芬,使我想起很多年前引導我學習西方古典音樂入門的一位語文老師。

七十年代中末,我在農村的一所高中擔任英語代課老師。當時為了加強英文的聽力練習,我需要借用學校廣播室的留聲機聽英文唱片。這樣,我就認識了負責廣播室的語文老師。

那所學校當時有不少從城裏分配來的老師,這位教高中語文的老師也是其中之一。由於他喜歡搗鼓廣播室裏的留聲機和喇叭之類設備,學校的廣播室就由他負責了。廣播室是用來每天早上組織學生在操場上升旗和做廣播體操用的,還用來在課前放眼保健操音樂,讓學生做眼保健操。有的時候,如果校長需要給全校同學發通知,或者給全校學生開會,就利用廣播室廣播。

除了當地的農村老師,城裏的老師大多數都住在學校的宿舍裏。晚飯後大家都比較空閑,有時聚在一起聊天,有時聽幾個年輕代課老師拉手風琴、唱歌。語文老師會拉手風琴,他拉的大多是那些俄羅斯曲子,比如《三套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秋莎》等,後來知道他很喜歡西方古典音樂。那個時候,西方音樂漸漸地開始普及,可以買到或借到唱片,大家都在慢慢地學習和了解。

我常常在晚飯後去廣播室聽英文唱片,漸漸與這個語文老師比較熟悉了。他除了讓我用留聲機,偶爾會介紹一些西方古典音樂。記得第一次聽的就是柴可夫斯基《天鵝湖》中的音樂,我覺得很好聽。雖然在這之前,在電視裏看了蘇聯芭蕾舞團表演的天鵝湖,但是對西方音樂的認識仍然十分模糊。

有一次,語文老師問我是否喜歡貝多芬的交響曲,我說我不懂。於是,語文老師就把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放給我聽,一邊放還一邊講解。漸漸地我開始理解了交響曲,了解了貝多芬,還了解了這部交響曲的時代背景和音樂大師的創作動力。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是音樂大師的名作,它也被稱為《命運交響曲》,當時貝多芬身體健康狀況衰退,耳聾的時候,他立誌要與命運抗爭。他曾經說過“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So pocht das Schicksal an die  Pforte”), 在寫《第五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的時候,他用這樣的旋律開頭:

?

如音樂作家楊名望[1]所說的:“這段開頭的音樂可以理解為:生活中的矛盾,障礙和苦難,可以作為命運的象征,但是一個人應該使命運順從他自己的意誌,他應該成為生活和命運的主人,而不是聽天由命”。語文老師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爭取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可能是他根據自己的經曆得到的體會,當時我沒有完全理解他說的話。
 
後來我開始讀有關貝多芬的書,在聆聽了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九交響曲》後,我慢慢理解了語文老師說的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句話的含義。

貝多芬的音樂,把我漸漸帶進了西方古典音樂的知識海洋裏,我開始對古典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後我在這位老師的指點下,聽了巴赫、莫紮特、馬勒、柴可夫斯基、舒伯特、肖邦、裏姆斯基、斯特勞斯、拉赫瑪尼諾夫、格什溫等歐美音樂家的作品,並學習和了解了他們的生平。多年以後,在一次的城市廣播節目古典音樂常識測試比賽中,我竟然還得了第二名,得到一個小獎品。

愛音樂的語文老師以前學過俄語,所以他愛用手風琴拉一些俄羅斯曲子。有一次大家聊天的時候,他說他的願望是有朝一日能去俄羅斯看看,另一個願望就是能去貝多芬的故鄉波恩。好多老師還笑他說夢話。確實在那個時候,這些願望都顯得實在很遙遠,簡直是和做夢一樣。

好多年前,聽說這個語文老師實現了去俄羅斯的願望,去了莫斯科等地,可後來他就病了,現在也不知在哪裏。無論他在哪裏,我都想告訴他:“感謝你開啟了我對古典音樂的興趣,我幫你實現了願望,圓了你的夢——走訪了音樂大師貝多芬的故居-波恩”。

[1] 楊名望:《世界名曲欣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陶琴 回複 悄悄話 我年輕時喜歡貝多芬的交響樂,年長後更喜歡他的室內樂。我喜歡貝多芬不是因為他偉大,而是他的音樂觸動心靈深處。
謝謝分享。
夜曲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珍貴的經曆,近年有一個第五交響曲的演奏,和以前的演奏大不相同, 低調、沉穩、不張揚,卻讓人覺得其中有著比以往更強大的力量。 因為無法在這裏貼視頻,我把它貼到你的 ‘悄悄話’ 中去了,請一閱。
麥琪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小二哥李白' 的評論 : 謝謝您的閱讀和評論!
yefang 回複 悄悄話 《歡樂頌》的歌詞來自席勒的詩“An die Freude”。席勒是“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有明顯的反對社會等級偏見以及要求人權和社會自由平等的傾向,比如《歡樂頌》中的“在你(女神)溫柔的羽翼下,四海之內皆兄弟”(“Alle Menschen werden Brueder / Wo dein sanfter Fluegel weilt”,《威廉泰爾》結尾的“我宣告我的所有仆人自由”(“Frei erklaere ich alle meine Knechte”),這和《美國憲法》開宗明義的“We the people ...”有相似之處。
小二哥李白 回複 悄悄話 藝術家的尊嚴,點到了,不過還應該點得更透。
對於西洋音樂史,文藝複興運動,貝多芬的生平都俱有多重劃時代的意義。
但是最重要的是,貝多芬為普通人爭得了尊嚴。這是文藝複興運動的最終成果——人權意識的普遍覺醒。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就是代表這個成果的豐碑。大合唱部分的《歡樂頌》,唱出“普通人也有歡樂的權利”,這是“我們”的尊嚴,這是“我們”的心聲。
這就是貝多芬偉大的原因,因為他的音樂代表了“我們”,“We The People”
我們聽貝多芬,就是慶祝我們的豐碑,我們表演,我們合唱,唱的是我們的聲音。
https://youtu.be/MubclivSkMw?si=Mr8ciZr1_C4WxiVp

yefang 回複 悄悄話 貝多芬的偉大表現在不向命運屈服(“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將無法使我完全屈服”)和藝術家藐視權貴(“公爵在過去有的是,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隻有一個!”);喜歡聽他的作品是因為作品(如《命運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致愛麗絲》等等)釋放的藝術魅力。
小二哥李白 回複 悄悄話 不錯!
去了貝多芬的故居,有沒有想過,貝多芬為什麽偉大?我們為什麽要聽貝多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