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波恩—貝多芬故居想起的……
文章來源: 麥琪兒2023-09-30 08:35:04

前幾年去歐洲旅遊路經萊茵河時,特意去走訪了德國的重要城市波恩。


?
(照片摘自網絡)

波恩是德國西部沿著萊茵河畔的一座美麗的城市,從1949聯邦德國成立直至1990德國統一,這裏是聯邦德國的首都。波恩所以吸引不少遊客,很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她是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故鄉。

貝多芬的故居位於老城的一角,那裏有貝多芬的銅像,有關於貝多芬的博物館,有他誕生的故居,還有音樂廳和劇院,波恩大學也在旁邊。

?

說起貝多芬,使我想起很多年前引導我學習西方古典音樂入門的一位語文老師。

七十年代中末,我在農村的一所高中擔任英語代課老師。當時為了加強英文的聽力練習,我需要借用學校廣播室的留聲機聽英文唱片。這樣,我就認識了負責廣播室的語文老師。

那所學校當時有不少從城裏分配來的老師,這位教高中語文的老師也是其中之一。由於他喜歡搗鼓廣播室裏的留聲機和喇叭之類設備,學校的廣播室就由他負責了。廣播室是用來每天早上組織學生在操場上升旗和做廣播體操用的,還用來在課前放眼保健操音樂,讓學生做眼保健操。有的時候,如果校長需要給全校同學發通知,或者給全校學生開會,就利用廣播室廣播。

除了當地的農村老師,城裏的老師大多數都住在學校的宿舍裏。晚飯後大家都比較空閑,有時聚在一起聊天,有時聽幾個年輕代課老師拉手風琴、唱歌。語文老師會拉手風琴,他拉的大多是那些俄羅斯曲子,比如《三套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秋莎》等,後來知道他很喜歡西方古典音樂。那個時候,西方音樂漸漸地開始普及,可以買到或借到唱片,大家都在慢慢地學習和了解。

我常常在晚飯後去廣播室聽英文唱片,漸漸與這個語文老師比較熟悉了。他除了讓我用留聲機,偶爾會介紹一些西方古典音樂。記得第一次聽的就是柴可夫斯基《天鵝湖》中的音樂,我覺得很好聽。雖然在這之前,在電視裏看了蘇聯芭蕾舞團表演的天鵝湖,但是對西方音樂的認識仍然十分模糊。

有一次,語文老師問我是否喜歡貝多芬的交響曲,我說我不懂。於是,語文老師就把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放給我聽,一邊放還一邊講解。漸漸地我開始理解了交響曲,了解了貝多芬,還了解了這部交響曲的時代背景和音樂大師的創作動力。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是音樂大師的名作,它也被稱為《命運交響曲》,當時貝多芬身體健康狀況衰退,耳聾的時候,他立誌要與命運抗爭。他曾經說過“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So pocht das Schicksal an die  Pforte”), 在寫《第五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的時候,他用這樣的旋律開頭:

?

如音樂作家楊名望[1]所說的:“這段開頭的音樂可以理解為:生活中的矛盾,障礙和苦難,可以作為命運的象征,但是一個人應該使命運順從他自己的意誌,他應該成為生活和命運的主人,而不是聽天由命”。語文老師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爭取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可能是他根據自己的經曆得到的體會,當時我沒有完全理解他說的話。
 
後來我開始讀有關貝多芬的書,在聆聽了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九交響曲》後,我慢慢理解了語文老師說的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句話的含義。

貝多芬的音樂,把我漸漸帶進了西方古典音樂的知識海洋裏,我開始對古典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後我在這位老師的指點下,聽了巴赫、莫紮特、馬勒、柴可夫斯基、舒伯特、肖邦、裏姆斯基、斯特勞斯、拉赫瑪尼諾夫、格什溫等歐美音樂家的作品,並學習和了解了他們的生平。多年以後,在一次的城市廣播節目古典音樂常識測試比賽中,我竟然還得了第二名,得到一個小獎品。

愛音樂的語文老師以前學過俄語,所以他愛用手風琴拉一些俄羅斯曲子。有一次大家聊天的時候,他說他的願望是有朝一日能去俄羅斯看看,另一個願望就是能去貝多芬的故鄉波恩。好多老師還笑他說夢話。確實在那個時候,這些願望都顯得實在很遙遠,簡直是和做夢一樣。

好多年前,聽說這個語文老師實現了去俄羅斯的願望,去了莫斯科等地,可後來他就病了,現在也不知在哪裏。無論他在哪裏,我都想告訴他:“感謝你開啟了我對古典音樂的興趣,我幫你實現了願望,圓了你的夢——走訪了音樂大師貝多芬的故居-波恩”。

[1] 楊名望:《世界名曲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