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月亮和銀狐狸

遊走江湖,記錄我思我想
個人資料
正文

《社會超級生命體 07》

(2025-03-30 18:19:26) 下一個

霍爾丹和漢密爾頓的親緣選擇概念與理論確實具有啟發性。親緣選擇是生物演化通向社會形成之間的橋梁。具有自私本性的生物基因在親緣條件下導出生物的利他行為,成為促成生物社會集群的先始條件。基因不僅僅決定生物的形態,也決定生物的行為。色盲的人看到的世界與正常人不同。他們對交通燈會做出不同的反應。曾經有一種南美洲南部的火蟻隨貨船登陸美國。其中的一支產生Gp-9基因突變。它們不再能夠認別出其他火蟻群落的信息激素。結果多個火蟻群落能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個多個蟻後的大集團。親緣選擇理論又是顛覆性的。像螞蟻這種低等的生物完全不具備人類的意識能力。通過對這些社會性昆蟲的研究,我們知道自私和利他是基於基因的特性和行為,而不隻限於人類倫理學的範疇。我們完全可以撕掉那些為宣傳舍己救人,父慈子孝等教義的溫情脈脈的麵紗。相反,我們的道德倫理必然要建立在生物學的基礎上。

在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幾乎所有發現的真社會態生物物種都是由單倍二倍體繁殖的膜翅目昆蟲,與親緣選擇理論恰合。之後,真社會態被發現存在於一些雙二倍體繁殖的物種。比如白蟻,雌蟻和雄蟻都是二倍染色體。一個白蟻群落有一對蟻後和蟻王。工蟻中也有雌雄兩種,並且按性別分工。親緣選擇理論對這些雙二倍體物種的真社會態的解釋沒有絕對的說服力。而在另一方麵,有一類昆蟲由克隆進行繁殖。它們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基因都一樣,具有100%的親緣度。但是,這種昆蟲最終並沒有形成真社會態。再者,我們還沒有找到利他基因。

對親緣選擇理論的懷疑還在於這個理論的證偽性。迄今為止,有關親緣選擇的論述都是解釋性的。它無法做出預言。技術上最主要的原因是漢密爾頓法則中的三個參數都無法準確量化。受利個體得到的利益和施利者所付出的代價都與整個群體的結構有關。而親緣度的計算也很複雜。在2010年,威爾遜基本上已經放棄了社會生物學的親緣選擇理論,而轉向群體選擇理論。威爾遜認為,個生物個體之間存在自然選擇,而在生物群體層麵,比如螞蟻群落之間,還有群體選擇。個體的利他行為促成生物群落之內的有機協調,而增強其在群體選擇中的競爭力。

威爾遜和其他一些演化生物學家甚至認為生物中存在多層選擇的演化機製。但是,道金斯和丹尼特等學者持反對意見。道金斯恪守親緣選擇理論。在我看來,從所有的生物演化曆程來看,群體選擇並不是一個邏輯必然的結果。群體選擇理論更像是從演化結果來找原因而產生的理論。群體選擇理論就像我曾經接受過的太多的集體主義教育。親緣選擇理論是試圖從生物基因基礎上演繹推導的生物動力機製理論。我更傾向於親緣選擇。隻是親緣選擇論者對基因的決定性過於強調。如果群體選擇是真實存在的,生物個體必須要從遵循基因脈線的親緣認可擴展到可能超越出基因限定的群體認可。這裏有太多的未知。

無論如何,利他行為是社會形成的基礎。這意謂著生物個人必須放棄一些自己的權利,犧牲自己的一些利益。對於蟻群中的螞蟻,這一切都由基因來操控。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基因表現型上的壓抑和退化。工蟻不再長出翅膀。它們的卵巢退化,喪失繁殖能力。工蟻之間的分工決定了工蟻在某個時段隻具有單一功能。群體就是對個體發展的抑製。但是,基因的本性就是在自我複製的同時不斷變異,然後交給自然來選擇。基因的原始驅動力無法湮滅。有些叛逆的工蟻會在撫育室裏偷偷產下自己的卵。它們的氣味與蟻後的卵不一樣,很容易被發覺。這些卵會被看護撫育室的工蟻吃掉。工蟻們還會圍住那隻叛逆的工蟻,輕則將它驅趕出去,重則咬死。社會與個體,永遠存在這種生存和發展中相互依賴又相互抑製的矛盾。

—寫於2023年7月15日(圖片來自網絡)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