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說到最成功的船釣皮皮,與之相對的應該是最不成功的船釣,老漁民有兩次這樣的經曆。其中一次是九月份,雖然日曆上是秋天,但氣溫依舊很高,大中午曬到人裸露的皮膚上還是讓人發疼。這次不成功很多是客觀條件造成的。首先是從外地拉船到喬丹湖要兩個多小時,再加上準備的時間,總共要三四個小時才能到達湖邊,如果早上6點起床,也就意味著上午10點以後才能到湖邊,等下船到釣點時,應該是十一點以後了,已經錯過早晨那段釣魚黃金時間了!更糟糕的是下午還要趕著拉船趕著天黑之前回去,也就意味著四五點鍾要返回岸邊,把船拉出水,又錯過黃昏的黃金時段。所以,這種時間安排是最糟糕的,但對於經驗不足、但熱情高漲的弗雷德一行人來說,這點根本沒有考慮到,或者沒有其它更好的時間安排,簡單地認為找到魚窩就沒問題。
由於老漁民船釣經驗不多,所以這次船特意叫上了有船釣經驗的漁友阿青。四人到下船處把船拉下水準備出發時已經是上午10、11點後了,他們去試釣的第一點是老漁民平時岸釣屁爾附近水域,到那後發現湖水並不是想象的那麽深,探魚器倒發現水底層有些魚,但掛上minnow(米諾、小餌魚)試釣了一會兒,沒有咬口,於是船開到附近的另一個水域繼續釣,還是沒有咬口。
見此狀況,阿青建議去他熟悉的水域試試,於是四人又驅船到靠近大壩方向的一深水區,倒是有咬口,但拉上的是幾條破吃(white perch)和幾條鯰魚(catfish),然後又在附近的靠近湖岸的水域繼續找魚、試釣。據阿青講,以前他在這一帶釣到不少皮皮,但那天老漁民一行人卻沒有在那水域釣到任何皮皮。在釣魚過程中,周圍也有一些船隻開過,或者在附近釣魚。老漁民建議去他以前冬天去船釣過的公路橋下試試,遂即來到64號公路橋下,待船停穩眾人開始垂釣或是開始用路亞甩竿。一陣操作下來,老漁民甩出的jig(路亞釣組)在橋墩近岸之處感覺到有個有力的咬口,殺鉤拉魚時力道也不小,隻可惜魚被拉到半途中用力紮掙脫鉤了,甚是痛惜。其他漁友試釣了一會兒後,沒有咬口,隻得另找釣點,此時已經是下午四點多,剩餘的時間不多了,因為從外地來的漁友打算五點左右上岸,打道回府。
四人忙乎大半天,眼看就要空軍,大夥還是不甘心如此收場。由於船主弗來德事先在家在網絡上收集了喬丹湖釣皮皮的資料,並用穀歌地圖研究找到幾個釣點,他打算利用剩餘的時間去試試其中最近一個釣點。隨後船開到一個大迥轉灣水域開闊的地方,大家掛上餌魚垂釣起來,老漁民自然又是甩路亞,又是一邊掛上小魚垂釣。正在大家心裏都認為此次空軍無疑時,老漁民竿尖抖動起來,一提出水麵,是一條十寸的大皮皮,瞬間把大夥的希望和熱情點燃,紛紛合影拍照留念。遺憾的是,在接下來的半個多小時再也沒有咬口,看到天色不早,弗雷德和他的夥伴還要趕路,大家隻能善罷甘休,載著一船的遺憾,打道回府。
The moral of the story: 雖然喬丹湖以盛產皮皮而聞名,一般人認為開大船去釣肯定能釣到不少,但這是個認知的誤區,即使是有經驗,但是如果時機不宜,也可能遺憾而歸。這點在以後還會進一步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