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耳與魚

徜徉北美,講釣魚故事,品鹹淡人生,我漁故我在。
正文

弗沃斯湖(Falls Lake)探新(2)

(2025-05-08 05:04:33) 下一個

 

新釣點新挑戰

 

老漁民上次去弗沃斯湖尋白鱸未果,最後以上幾條可愛皮收場,看來今春又錯過了白鱸季,隻能期待以後有機會了。另一方麵,老漁民留意到今春三月份就有人在弗沃斯湖的一個壩上(Beaver Dam)釣到不少可愛皮,對於已經厭倦去喬丹湖那擁擠屁爾上釣皮皮的他來說,一直期盼著有機會去試試那個大壩,因為水庫大壩底下一般水位深、水流急,所以魚也多。

 

又是一個周六的下午,待家庭事務處理完後,老漁民就與約好的漁友阿偉-起去探索那個水獺壩。兩人開車半小時後順利來到這個城市近郊的湖畔公園,車剛離穩,正在取出漁具時,遇見一位正要離開公園的黑人中年釣者,就寒喧打招呼,順便問了問壩上的漁情,他說隻上了一條鯰魚和一條小皮皮,老漁民心裏一捉摸,覺得漁情可能還過得去,因為那時正是傍晚6點左右,最魚比較活躍的時段。於是老漁民拎上幾枝竿、背上魚具包,疾步走到通往大壩的木樓梯口,與阿偉拾級而下,匆匆前往大壩位置。

 

待他們來到壩前,老漁民驚訝地發現這大壩其實是個一側有個大缺口的湖堤,缺口上有一座小橋聯接,大壩兩側水位一樣,與他熟悉的水庫截流的大壩很不一樣,一般的大壩下遊是泄洪出水口,水流湍急,出水口就是魚多的地方,所以遇見這種大堤,尋找釣點就比較困難。在橋上和橋頭兩側,是應該比較理想的釣點,但看見都有人在垂釣,所以,老漁民和阿偉隻能另尋釣點。

 


 

老漁民見橋的兩端附近的四個角落卻都有人占據,有人垂釣,也有人玩路亞,他就在橋頭大壩的中部試釣,而阿偉去了大壩外側遠端的一處試釣。橋下水位比較淺,老漁民在橋頭用單個鉛頭鉤穿上三寸細尾軟餌小魚(baby Shad)試釣無咬口就到大壩中部內側試了試,那裏水位比較淺,岸邊是大鵝卵石,一陣子下來,還是無果。最後他來到橋上,在橋上的不同域試探,一陣子後在離橋遠處水域居然有一咬口,鉤上了一條十幾寸長的大皮皮,由於橋離水麵高,魚又重,不能強行拉上橋,隻得把魚沿著橋和壩岸拖到壩下水邊再拉出水麵,穿在魚繩上,之後不久,老漁民又上了一條較小的皮皮,被直接拉上橋。在橋頭壩下的漁民見老漁民上魚,也紛紛把拖拉機、波爬(popper)水麵釣組改成老漁民那種jig,向他麵前的水域拋投,隻是不見有魚上,倒是在大壩的正前方他們上了條不小的魚,因為太遠,看不清楚是什麽魚種。


 

在橋上拋投過程中,由於風力大,老漁民的魚線是細軟的編織線,不時打結纏繞,隻能時不時停下來解結,又突然發現甩竿出線不順暢,仔細一看,原來竿尖導線環破損後斷裂,隻得換另一條竿繼續拋投,這也就是為什麽有經驗的漁民每次都帶幾枝竿,為的是應對意外情況,同時有不同竿裝上不同的餌或釣組來省去換餌的時間。過了近一個時辰,阿偉終於回來與老漁民碰頭,他也在大壩的另一端與一夥人釣上了幾條魚,有白鱸和皮皮,但基本上是玩-

 

一會功夫,天色漸暗,兩人注意到橋頭大壩下的一處人已離開,就在那拋甩起來。老漁民見漁情不佳,就開始用“高-低”雙鉤雙餌釣組,以擴大覆蓋水層、提高咬口率;聽聞最近阿偉用雙鉤雙餌路亞jigging釣到不少皮皮,就對他用的釣組研究起來,與阿偉一起探討,得出的結論是下層的jig上的鉛頭鉤必須稍重,以保證釣組能沉入中底水層,而上層jig的鈎宜用普通長柄鉤,以便掛上軟餌後,可以在水中拉扯移動時假魚能自由擺動。老漁民習慣用雙鉛頭鉤雙餌,殊不知上層的鉛頭鈎重量往往會讓假餌飄擺受阻,路亞效果打折。於是他嚐試了一下,效果果然明顯改善。

 

 

兩人在那壩下又釣了個把時辰,上了些皮皮和破吃(white perch),不像三月皮皮旺季時那麽多咬口,留了幾條帶回家嚐嚐,時不時也看到對岸壩下有人上魚,看來黃昏是上魚的好時段。一陣子後見天色已晚,已經過了8點,需要打頭燈照明,其他所有的漁民已經陸續離開,又怕公園關門,被困在內,遂即收拾東西,驅車離開大壩。此次行動雖未能有很多魚獲,但考察了新釣點,體驗到開盲盒找魚的樂趣,也進一步改善了自己的技術水平和認知,所以還算是收獲不少,不枉此行。

(應讀者要求,對釣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微信聯係作者:TexasCowboy1)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