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中共是中國文物向海外流失的真正罪魁

(2025-08-23 22:34:16) 下一個

中共是中國文物向海外流失的真正罪魁


如今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除了以祖傳和古時文化交流等合法方式出境的外,不是外界所言的僅僅是兩大類型:戰爭劫掠和盜墓、非法走私。其實,還有被不為世人所知的第3種類型,而這第3種類型才是近60年中國文物流失的主因,而且中國文物流失數量在近60年裏可謂 是真正的天文數字。

年逾80歲的中國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曾說:所以文物進出境不僅僅是一個文化問題,還具有很大的政治意義。

誕生於上世紀1960年中共製訂的《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準》由此沿用了47年,除文革初期最混亂的兩三年外。文革以後,標準執行過程中,曾出現過一個突出問題,一些工作人員簡單地認為1795年後文物都可出口,因此放行了一些不該放的東西,中國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回憶說。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淘洗,國內文物結構和存量已發生改變,據一些業內人士介紹,《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準》未限製出口的文物因存量越來越少而愈顯珍貴,有些時間段的文物甚至出現空檔和因中共建政後長期嚴重的貿易出賣流失而導致的缺失開始浮出水麵,如清嘉慶、道光年間文物如今在國內市場上已絕少見到。

從1949年開始,直到1988年10月,中共國家文物局才下文叫停了外貿批量出口文物。這期間近40年,中共外貿、商業、文物部門(以外貿部門為主)一直在有計劃地、組織其所謂的一般文物批量出口,作為創匯商品,以換取所謂文物貿易出口外匯,支援中共所謂的經濟建設。我們國家當時很窮,又很需要外匯,那時哪有多少可供出口換外匯的商品呢?中國出口的商品結構很單一,所以文物就成為重要的出口創匯商品之一。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曾任中共北京文物出口鑒定組組長的章津才,作如上寥寥數語,就輕鬆開脫了這段不為眾多中國人所知的隱蔽的外貿創匯曆史。

中共的外貿出口文物一般由各地經營單位從社會征集,尤其文革期間,不少查抄文物充入其中。按中共規定,外貿出口文物隻能從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出境,由當時4家口岸的文物出口鑒定機構檢驗並辦理相關手續,但因隻有標準而沒有數量限製,外貿出口文物數量龐大,由此被人為撕開一個巨大的文物外貿破口。

據文物外貿統計顯示,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20年短短時間裏,中國每年出境文物就達百萬件以上,合計就被中共合法盜賣了2000多萬件文物,中國文物的悲慘命運,在中共獨裁專製的昏庸統治下,冰山始露一角。如此龐大的文物外貿天文數目,令人觸目驚心,國家無數文物珍寶,就這樣被中共政府合法、無限量限製地被賣到了海外。而這樣的實情,又有幾個中國民眾知曉,而被所謂合法貿易流失掉的文物,得來的款項,就更是一筆糊塗賬,中共官方諱莫如深,至今無人知道相關款項的具體去處。

如今提到中國文物保護,都說是費錢的事,而實際上,在相當長曆史時期,中共盡管實行所謂少出高匯,細水長流的特許出口政策,但作為中國少有的硬通貨文物,而實際操作卻如上文所披露的文物無限量限製出口,成為創匯的重要來源之一,而文物損失所導致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中共卻不管不問。為了解相關數據,某報記者(為保護國內當事人,暫不列名字)曾專門詢問中共外貿、商務等部門,卻一無所獲,但我們還是能從零散的數據中,窺見中國文物出口冰山一角:

資料顯示,廣州市文物總店1960年7月至1991年創匯總額達5219萬元;北京文物出口鑒定組(今北京文物出境鑒定站)1973年至1986年間鑒定出境文物(包括舊工藝品)468萬件,截留文物30萬件;在外貿批量出口被叫停的1992年,全國99家文物商店中54家有外銷權,銷售額1.2億元。

而文革最混亂的兩三年間,中共文化部門其實名存實亡,文物出境標準在中國很多地方被人為擱置,相關文物外貿工作人員對之更棄之不用,導致外貿出口文物幾度嚴重失控、泛濫。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文革結束10多年後,中共才大言不慚地對外宣稱他們的外貿出口文物曆史畫上了句號。而事實是,畫上的仍隻是逗號,中共現實的文物貿易批量出口還是遠沒有結束停止,隻是出口總量上稍有下降而已,這根據上文的數據資料就已不難看出。

我們意識到,出去的太多了,如果都出光了,這段曆史就可能變成空白。所以我們認為不應該再出口了。1985年年底,時任中共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的呂濟民和我一道參加由胡耀邦總書記主持的一次關於對外交往的會議。會議上,有人提出外貿批量出口文物應當停止。這一建議得到外貿部參會的一位副部長的大力支持。會議最終作出停止外貿批量出口文物的決定。文物專家謝辰生回憶說。

1986年6月,中共文化部文物局迫於多年來文物貿易流失嚴重的現實,開始向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化局、上海市文管會、廣東省文管會辦公室發出《關於立即停止對外貿易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外銷文物鑒定放行的通知》,外貿庫存文物被要求全部移交到文物部門。

時任中共北京文物出口鑒定組組長的章津才是1985年調入北京文物出口鑒定組工作的,正好經曆了這段時期。據他回憶說:文物移交前兩三年,外貿部門聽到了風聲,就突擊出口文物。那時我們的工作量很大,成批地驗放文物,北京地區文物出口達到最高峰時,一年有四五十萬件文物出口(外貿部門的大約占了80%),有8家單位經營這項業務。叫停外貿出口文物後,(文物)出口量大大縮減。北京口岸出口的文物一下子從幾十萬件變成幾萬件。變化很顯著。

盡管這一變化的影響持續至今,加上社會環境的變遷,審核出境文物相比以往下降,但中共1949年以來的專製文物貿易出口體製,已經導致了中華民族無法估量的文物損失,中國文物持有總量的銳減和珍稀文物的損失尤其無法彌補。

現在向我們申報出境的大都是複仿製品或一些民俗物品,連文物都很少見到了,2008年北京文物進出境鑒定站站長陳平說。安徽省的情況也類似,上世紀90年代,我們每年要鑒定上萬件出境文物,現在一年就鑒定幾百件。安徽文物進出境鑒定站站長周晶晶介紹說。有的鑒定站甚至多年沒有辦理文物出境業務了。

另外,還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尷尬現實是,在文物走私猖獗時期,合法出境渠道成為非法出境刻意規避的對象。上世紀80年代末期,尤其是90年代初,由於中共文物市場監管不力、打擊文物犯罪力度不夠,大量珍貴文物被走私出境,出現在國際拍賣市場,給中國文化遺產造成嚴重損失(部分查獲走私文物情況見柱狀圖,略)。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至2002年,中國海關查獲走私文物2.5萬件。文物走私之所以如此猖獗,是因其令人咋舌的暴利。

(1966年8月北京中學紅衛兵到東四大街一戶人家去抄家,看見室內擺放著一隻青花瓷瓶,一個紅衛兵手持木棒揮去,頓時青花瓷瓶成為碎片,周恩來知道後痛心地說:這些文物我們不要它,還可以出口換匯嘛,為什麽要毀掉!---杜興)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