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蔣介石的私人日記記載,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確實不在南京,而是在南下途中的一艘輪船上,地點大致在長江之上(據部分研究,可能在前往廬山的途中)。當時他是在1931年9月19日才得知沈陽失守和張學良下令撤退不抵抗的消息。
「張學良不抵抗,拱手讓敵,痛心疾首,寢食皆廢。」
(注:語句或文字略有出入,不同版本略異)
他在日記中表達了對張學良擅自撤軍、不抵抗的強烈不滿和痛心,但他也沒有明確下令東北軍應如何應對,隻是表示此事不可挽回。
在9月18日晚,日本發動進攻時,蔣介石還沒有得知。
張學良在未與蔣取得直接聯係的情況下,自行下令撤退、不抵抗。
早在1928年東北易幟後,蔣對張學良交待過如有日人挑釁,應避免軍事衝突。
所以張學良的決策雖然倉促,也符合蔣此前的外交與軍事方針。
蔣強調通過國際社會解決,采取外交路線上訴國際聯盟。
後來的《淞滬停戰協定》《塘沽協定》也是這一策略的延續。
事實項 | 內容 |
---|---|
蔣介石當時位置 | 在長江輪船上,途中 |
何時得知九一八事變 | 1931年9月19日 |
蔣的反應 | 表示痛心疾首,但未追責張學良 |
是否事前命令不抵抗 | 沒有直接命令,但政策上是避免與日衝突 |
張學良決定 | 自行判斷形勢,下令撤退不抵抗 |
根據蔣介石私人日記及多位史學家的考證,以下是關鍵結論:
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進攻沈陽北大營,並未立即讓蔣介石知情。
蔣介石當天乘坐軍艦(永綏艦)南下至南昌期間,於19日傍晚才從上海收到張學良發來的電報,確認日軍進攻事實,顯示命令至少是到 9月19日晚 才下發mingpaomonthly.com+15thepaper.cn+15m.krzzjn.com+15。
張學良在聽取東北軍參謀榮臻匯報日軍攻勢後,獨立決定不得抵抗,將武器上繳庫房。
他隨後向軍中及民眾闡釋,這是為了訴諸國際公理與外交途徑,而非軍事抵抗jds.cssn.cn+2m.krzzjn.com+2phtv.ifeng.com+2。
蔣介石於19日晚才得知戰事,並在日記中表達震驚與痛心,而非指示抵抗或不抵抗voachinese.com。
蔣在19日的電報中僅責令向外宣傳澄清,而不是命令抵抗或不抵抗voachinese.com+10thepaper.cn+10sxlib.org.cn+10。
此後數日,他的日記中不斷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但完全沒有文字顯示他指示張學良或東北軍不得抵抗jczs.sina.com.cn+15zh.wikipedia.org+15voachinese.com+15。
方麵 | 張學良 | 蔣介石 |
---|---|---|
指揮現場 | 北平,接洽榮臻後即下不抵抗命令 | 在南昌方向江上軍艦航行中 |
下令不抵抗 | 是,獨立作出決斷 | 無相關命令;日記無此指示 |
事變知情時間 | 18日深夜獲報 | 19日晚收到上海電報,知情較晚 |
日記中表態 | 張後期反思為失誤,承認責任 | 表示痛心疾首忍辱負重等,未追責張學良 |
不抵抗命令不是蔣介石下達的,而是張學良在麵對日軍突襲後的臨陣決斷。
蔣介石是在此後乘船途經長江時接獲消息,並未及時參與軍事決策。
張學良雖曾希望借國際輿論與外交方式,但其決定仍被廣泛批評為失民心的關鍵轉折點。
以下是根據多方史料與研究,對誰下令東北軍不抵抗的權威梳理與分析 ????
1931年9月18日夜,蔣介石正搭乘永綏號軍艦由南京前往南昌,推進剿共行動,對東北事變毫不知情 cuhk.edu.hk+15thepaper.cn+15jczs.sina.com.cn+15。
蔣於9月19日晚上約8時左右在南昌接到上海急電,得知日軍已攻占沈陽,並下達向張學良電報,要求對日宣傳要力避衝突、隨時報告情形,但並無不抵抗字樣 zh.wikipedia.org+7thepaper.cn+7chinadigitaltimes.net+7。
9月19日上午,榮臻與遼寧主席臧式毅匯報:我軍抱不抵抗主義,日軍已進攻北大營 thepaper.cn+1m.krzzjn.com+1。
張學良隨後下達通電,明確表示東三省軍隊不抵抗,遵從外交策略 facebook.com+15thepaper.cn+15m.krzzjn.com+15。
蔣介石在日記中雖表達痛心疾首忍辱負重,但未對張學良進行指令,反而繼續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並尋求通過外交與時間積累實力備戰 guancha.cn+6voachinese.com+6facebook.com+6。
張學良晚年親口澄清,稱不抵抗是他個人判斷和當時形勢下的應對,而非蔣介石直接下達命令 chinadigitaltimes.net。
維度 | 張學良(東北軍) | 蔣介石(國民政府最高領導) |
---|---|---|
所在地點 | 北平 戰鬥現場指揮中心 | 南昌方向軍艦上 遠離東北事變區域 |
下達不抵抗命令 | ? 是 張主動命令 | ? 否 未下此類命令,僅電報要求匯報 |
知情時間 | 9月19日淩晨,接獲榮臻軍情匯報 | 晚9月19日,南昌接上海急電才了解 |
日記/言論內容 | 事後反思並承認不抵抗是我決定 | 日記裏表述痛心、忍辱 strategize,未責張 |
晚年張學良表態 | 強調責任在自己,不將錯推給蔣介石 | 未對此指令直接承擔或否認責任 |
不抵抗命令是由張學良在東北戰場自行決定的,當時蔣介石尚未得知具體戰況,更未發出任何相應命令。
蔣介石雖在策略上堅持外交與時間準備,但他並無直接幹預東北軍的戰時部署。
張學良對此事承認是他一時判斷失誤,未將責任轉嫁,他晚年明確表示:這是我自己的決定
下麵整理出更權威、更精準的答案,包含史料來源與分析:
蔣介石確實當時不在北京,而是在搭乘永綏艦南下南昌督剿共。
日記記載:
9時半登永綏艦午後籌劃對粵對匪策略 drnh.gov.tw+13thepaper.cn+13zh.wikipedia.org+13
他是在9月19日晚才從上海得到急電,才得知沈陽北大營被日軍進攻、占領,並向張學良發出電報,強調向外宣傳時要力辟借口,隨時報告當地情形,但並沒有給出不抵抗命令zh.wikipedia.org+15thepaper.cn+15qxzh.zj.cn+15。
張學良接到參謀榮臻報稱日軍進攻後,當即決定東北軍不得抵抗,選擇撤軍並將武器上繳m.krzzjn.com。
他多年後接受日本NHK采訪,反複強調:
九一八事變時,下令不抵抗的是我自己,不是中央政府我當時判斷錯了。botanwang.com+15history.ifeng.com+15jds.cssn.cn+15
蔣介石日記中沒有不抵抗命令。相反,他強調通過國際聯盟團結國內忍辱負重來應對此次侵略sohu.com+9botanwang.com+9botanwang.com+9。
張學良晚年多次強調,他個人對不抵抗負全部責任,不應歸咎於蔣介石m.mzfxw.com+15history.ifeng.com+15bbs.wenxuecity.com+15。
雖有人推測蔣曾指示張不抵抗(如郭維城之說),但考證證據甚少,蔣的電報內容也不支持該說法botanwang.com+15thepaper.cn+15qxzh.zj.cn+15。
對比項 | 張學良 | 蔣介石 |
---|---|---|
當時位置 | 北京/北平,戰場指揮中心 | 永綏艦上,南下南昌督剿共 |
不抵抗命令 | ? 自主決定,撤兵不抗 | ? 沒有下此類命令 |
知情時點 | 9月19日早獲軍情上報 | 晚19日晚才經上海急電得知 |
事後表態 | 承認並強調這是個人判斷失誤 | 日記中未追責張學良,僅提戰略應對 |
曆史責任歸屬 | 張學良獨自承擔 | 蔣介石未承擔,不是命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