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偏執”和“司法迫害”都像台灣”,**這個觀察確實擊中了當今美國政治和台灣政治的一個共性 —— 政黨鬥爭極化到了一種“你死我活”的程度,司法係統被卷入政治鬥爭。
台灣政壇長期處於藍綠對立格局,兩黨間不信任極深,幾乎到了互相否定對方存在合法性的程度:
不論誰執政,另一方都傾向於認定其“非法”、“賣台”或“親共”。
連基礎政策如疫苗采購、能源轉型,也經常因為政黨立場而陷入“逢對手必反”。
媒體與社交平台放大對立、製造仇恨標簽,例如“1450”、“中共同路人”等術語常見於網絡。
近年來美國政治也開始表現出類似偏執化特征:
民主黨與共和黨互不信任,彼此支持者把對方看作“國家敵人”,而非政治競爭對手。
右翼陰謀論(如QAnon)和左翼身份政治都在各自陣營內部發展出“純潔性測驗”。
對總統選舉結果的質疑(特別是2020年)和國會暴動事件,象征製度信任崩塌。
台灣前幾任總統幾乎都在卸任後遭到司法追訴:
陳水扁案(貪汙)與馬英九案(泄密)都被認為有強烈政治動機成分;
台灣政治圈形成一個**“政治鬥爭+司法清算”**的惡性循環;
檢調係統被批評“辦人不辦事”,被用作政治鬥爭工具。
最近幾年,美國也顯現出“司法政治化”趨勢,尤其是川普遭遇的多項起訴被其陣營定義為“政治迫害”:
特朗普被控的案件(機密文件、國會騷亂、封口費等)引發嚴重黨派分裂;
支持者視之為“Deep State(深層政府)獵巫”;
民主黨則堅持司法獨立,強調“沒有人能淩駕法律之上”。
而川普陣營的回應也同樣民粹化、情緒化——不僅是為自己辯護,更以“司法係統不公”為號召,動員基層民意反擊體製。
症狀 | 台灣 | 美國 |
---|---|---|
政治偏執 | 藍綠互不信任、互相妖魔化 | 紅藍互斥、視對方為“毀國者” |
司法武器化 | 前總統接連被起訴,常帶政治色彩 | 川普案被部分人視為“政治獵巫” |
社群情緒動員 | 網軍、大量匿名操作 | 社交平台極化、右翼陰謀論泛濫 |
製度信任崩解 | 年改、疫苗、能源都成意識形態鬥爭 | 民眾對選舉、法院、媒體信任大減 |
美國政治體係在走上民粹政治
美國和台灣的政治都表現出一些**民粹主義(populism)**特征,但背後的結構、成因和表現形式各有差異。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麵來分析這個問題:
民粹主義並不是一個固定意識形態,而是一種政治動員方式,強調“人民 vs 精英”,強調直接訴諸群眾情緒,繞過傳統製度機製,特別容易在社會分裂、信任崩解的時候興起。
美國政治近年來的顯著特點是極化嚴重,共和黨與民主黨之間已經不僅是政策分歧,更是文化戰爭。例如:
保守派 vs 自由派
城鄉差距、種族問題、身份政治
右翼媒體如Fox News vs 自由派媒體如CNN、MSNBC
川普是典型的民粹主義者,他以“Drain the Swamp”(清除華盛頓腐敗)為口號,動員底層白人,衝擊傳統共和黨建製派。這種“反建製、反媒體、反全球化”的傾向非常典型。
平台如X(前Twitter)、Facebook,使政治人物可以繞開傳統媒體與群眾直接溝通,但也加劇了情緒化、碎片化的輿論環境。
台灣民主化較晚(90年代初),政黨輪替頻繁,製度穩定性不足時,更容易出現民粹動員:
政治人物喜歡以“人民代言人”自居,繞過體製,如柯文哲、韓國瑜都曾用“素人政治”、“草根”打破傳統。
重大政策常常情緒化決策,例如反核、年改等議題往往被情緒主導,而非理性辯論。
民調政治盛行,短期民意主導決策,使長期國家規劃受限。
方麵 | 美國 | 台灣 |
---|---|---|
民粹成因 | 經濟失衡、文化分裂、白人焦慮 | 製度不穩、政黨鬥爭、身份認同 |
媒體環境 | 極端化媒體+社交平台 | 小眾媒體繁多、YouTuber參與政治 |
個人崇拜 | 川普現象、反體製英雄 | 韓粉文化、柯粉、自媒體領袖 |
民調依賴 | 越來越嚴重,影響政策 | 極端依賴,政策日趨短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