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聞銘

開這個博客,有感而發,聊中國美國的事,講現代文明的故事。
個人資料
正文

楊繼繩: 大饑荒中的信陽 (1)

(2025-02-21 14:45:41) 下一個

信陽事件 (1) 征購

楊繼繩

在中國這樣的政治體製下,上行下效,上麵有什麽政治鬥爭,下麵也會搞同樣的政治鬥爭,而且越到下麵鬥爭越擴大、越殘酷。河南省在批判“潘、楊、王”之後,接著是反右傾運動。

我們可以從信陽地區光山縣看到河南省反右傾運動的殘酷性。1959 年月 11 月 11 日 ,光山縣召開縣委擴大會議批判縣委書記處書記張福洪。張福洪被扣上了“右傾”和“蛻化變質分子”兩頂帽子。在批判會上,縣委書記馬龍山帶頭踢了張一腳,群眾就一湧而上,揪頭發,打耳光,踢膝蓋。12 日以後的縣委擴大會議上,對張鬥爭了兩天,打得他鼻子,咀巴,耳朵流血,頭發也被揪掉了一塊,身上的黃軍裝被撕得一條一條的,行走很困難。13 日又把張交給縣委機關幹部批鬥。馬龍山又在鬥爭會上打了張兩個耳光,鬥了一天,張已經不能走路了。14 日又鬥了一天,是縣直屬機關鬥的。15 日交給公社幹部鬥,這時張隻能趴在地上,鬥他的人用腳踢,頭發一塊一塊地被拔光了。16 日張福洪又交給公社鬥了半天,張快死了,才拉回住室,大小便失禁,不吃不喝。17 日說張裝病,又鬥了一次。18 日說張盼望蔣介石來,又組織幹部把張從床上拉下來鬥一次,張要喝水沒人給,19 日中午張福洪死了。

據信陽地區專員張樹藩後來的回憶中說,1959 年春天,為了解決農民饑餓問題,馬龍山曾讓張福洪到一個生產隊搞包產到戶試點(當時其它地方也這樣做,中共中央沒有批評)。廬山會議以後,把包產到戶當作右傾機會主義的罪行。馬龍山不承擔責任,說是張自己搞的。張不服,堅持說是馬書記派他搞的。在專製製度下,官大一級壓死人。所以,張福洪落得這樣悲慘的結局。

其它各縣的反右傾鬥爭也很殘酷,如息縣批鬥縣委副書記豐佩然,說他否定三麵紅旗。縣委書記徐錫蘭主持。徐錫蘭坐在上麵,手槍放在旁邊。豐佩然站在下麵,有人按脖子,有人用拳頭打,有人用腳踢。據信陽地委副書記、專員張樹藩回憶,全區為此挨批鬥的大約有 12000 人次。在政治高壓下各級幹部不得不胡言亂語。

1958 年 6 月 8 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遂平縣衛星農業社第二生產大隊 5 畝小麥平均畝產 2105 斤的新聞,消息傳開之後,6 月 12 日,《人民日報》又發表了遂平縣衛星農業社第一大隊 2 分隊平均畝產 3530.75 斤的消息。7 月 12 日《人民日報》又發表了西平縣城關公社出現了小麥畝產 7320 斤,是更大的浮誇典型。

這三顆“大衛星”都是信陽地區放出來的,是反右傾鬥爭的“碩果”。在高壓的政治氣氛中,誰要對高產提出懷疑,就給誰帶上“給大好形勢抹黑”、“懷疑派”等政治帽子,誰要說高產典型是假的就要挨批鬥。

1959 年信陽出現旱災。在當時全國一片狂熱的情況下,信陽地委提出“大旱大豐收”的口號。明明受災減產,卻要說產量超過 1958 年。主管農業的地委副書記、專員張樹藩在8月初開了一個各縣負責人會議,讓大家實事求是地估計形勢,認識災情,及早采取措施如多種蔬菜等,預防饑荒。這個會議引起不同看法。不久,廬山會議精神傳了下來,政治壓力越來越大,地委讓各縣報秋收預計產量。在這樣的氣氛下,產量越報越多,後報的比先報的多 ,各縣領導不敢先報,怕報少了挨批。據當時大會工作人員餘德鴻 40 年後向本書作者回憶,開始報了 300 億斤。當時張樹藩和邱進敏二人不相信這麽多,讓大家再報,報了 150 億 斤 ,最後落實到 72 億斤。地委常委討論時,九名常委中有 8 名認為 1959 年比 1958 年更豐收,1958年是 56 億斤,1959 年 72 億斤也是很正常的。但張樹藩隻相信 30 億到 40 億斤。

8 月底 9 月初,中共河南省委召開貫徹廬山會議精神的擴大會議,信陽由張樹藩帶領縣委書記出席(地委書記路憲文沒有出席)。會議一開始就讓各地委書記報產量。張樹藩先報了地委常委討論的 72 億斤,然後又講了他自己的意見(30 億到 40 億斤),省委對張樹藩很不滿意,問地委書記路憲文:“你們信陽是怎麽搞的?”在省委的逼壓下,路憲文又召集到省裏開會的縣委書記重新報產量,縣委書記們都低頭不說話。在路憲文的一再逼迫下,有人不得不大膽地反問:“不是在家裏都報過了嗎?”路憲文說:“有人對家裏報的產量有看法。”“有人”就是指張樹藩。接著,召開擴大會議,按照省委的意圖要各地區找右傾典型,並對右傾典型開展批鬥。對說過實話的平輿縣長曹明展開了批鬥,隨即撤了曹明的職務。

浮誇不是數字遊戲,最終要由農民來承擔實實在在的惡果。高產量必然帶來高征購。河南是糧食大省,糧食征購的壓力很大,對所屬地縣,能多征購就多征購。張樹藩在上引回憶錄中寫道:

擴大會議以後,我回到地區抓秋季糧食征購任務。省委仍按 1958 年大豐收的標準征購,我們地區又完成了 16 億斤,將農民的口糧、種子糧都交了征購。秋收剛完,很多地方就沒飯吃了,開始出現逃荒要飯現象。很多公共食堂開不了夥,群眾無奈,就在家裏以紅薯葉、野菜充饑。

中央和省委工作組1960年 6 月18 日《關於河南省信陽地區人口死亡和糧食問題的調查報告 》中講的征購數比張樹藩說的 16 億斤小一些,但也認為征購過多帶來了嚴重的問題: 1959 年信陽旱災。全區糧食產量 32.58 億斤,比 1958 年減產 46.1%。而當時信陽地委把產量估計為 64.27 億斤。省裏根據這個產量安排信陽征購任務為 9.6 億斤,比 1958 年多征4300 萬斤。地委又向各縣加碼 5%,征購任務總共 10.49 億斤。全區完成征購任務之後,除了種子、飼料之外,剩下的口糧每人平均全年隻有 164.5 斤(原糧)。按每人每月 35 斤 計, 可吃 4 個月。當時沒有副食,沒有油,35 斤原糧隻有 25 斤左右糧食,也是半饑半飽。加上全區有 180 萬人搞水利,吃掉了相當一部分糧食。

中共河南省委事後檢查說:“去年信陽全區秋季糧食總產量估計隻有 20 多億斤,卻誇大為 64 億斤,省裏給信陽地區分配的征購任務是 9.6 億斤,而地、縣、社又層層加碼,比省裏任務又多了 20%以上。10 月中旬征購任務完成了 7 億多斤,就有 3751 個食堂仃夥(37萬人),在這種情況下還搞反瞞產,認為瞞產私分具有普遍性,幾乎社社有,隊隊有。” 從而進一步加大了反瞞產私分的力度,加劇了饑餓。

1958 年,信陽地區組織了 120 萬勞動力大辦鋼鐵,占全地區勞動力總數的 30%。商城縣放出日產鋼鐵 6000 噸的“超級衛星”,冶金部在商城開現場會。土爐子裏煉不出鐵,就把農民做飯的鍋,門上的鐵鼻,廟裏的鍾,全都化了鐵塊向上級報喜。大煉鋼鐵消耗了一些糧食。50 多萬勞動力大辦滾珠軸承,水利工地上的 200 萬人,這些上工地的勞力曾一度放開肚皮吃,也消耗了一些糧食,留在生產隊的糧食就更少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蔣聞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矽穀居士' 的評論 : 回複 '矽穀居士' 的評論 : 我本來在猶豫,要不要繼續貼這個係列。網管不容許在幾曾回首論壇講大饑荒。今天早上貼了這篇文章的鏈接,不到一分鍾,就被網管抹掉了。在博客裏貼這個,肯定上不了城頭。

不過有您的這個留言,我決定了繼續貼。多謝。
矽穀居士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我多年前讀到楊繼繩的《墓碑》,頗為震撼。因此就花了時間閱讀更多書籍和資料,知道了“三年大饑荒”的曆史真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