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種精神的狀態,令人感到愉快和滿足。這種狀態來自於人的大腦處理了自己和外部世界交互過程的結果。很多事情都可以讓人感到幸福。比如,做成了一件事,贏得了一次比賽,掙到了一筆錢,和朋友一起侃大山,老同學相聚飯堂,看到兒女取得好成績,看到親人開心,…。
一些研究證明,有些事比另外一些事情更容易讓人開心。哈佛大學數十年的研究認為親情關係和社會交往最容易讓人有幸福感,而且它們具有普遍意義。
親情和社交不是人類獨有的。親情最根本的基礎,是動物的性欲,它是物種延續後代的必須條件。一般來說,最核心的親情存在於雌性動物和其幼子之間,雌性和雄性伴侶之間。這種親情關係是動物的內在本能,為了延續物種後代的本能,不是後天生活的結果。動物的“社交”能力,是很多群體性動物如狼,獅子,大象,海豚的本能。是多年進化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覓食,撫育幼子,提供相互保護進化出來的。
人類從群體出發,在演進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了更複雜和完善的社會。為了社會發展和穩定的需要,人類社會生活擴大了親情範圍,也增加了親情的意義,發展出來了更為高級的社會交往形式。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進步,社會交往一直在不斷地演變和完善。人類社會獨有的法律和道德進一步保護和促進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社會交往。
親情和社會交往是從動物生理最基本的欲望和生存需要進化和發展出來了,它們必然最能影響人的情緒和精神,也是一個人幸福感內在最核心的部分。哈佛大學長達數十年地跟蹤調查進一步證明了這一切。
所有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幸福感。當我們通過進一步地仔細觀察,很容易發現,同樣的事情,同樣的成功,同樣的環境,有人更容易比另外一些人開心,有更強烈的幸福感。
人為什麽會有幸福的感覺,或者不幸福的感覺?從動物一直到人類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為了物種的生存和發展,進化本身不但賦予了身體欲望,還內在地產生了對於追求欲望成功和失敗的獎懲機製。這種獎懲機製是“適者生存”的一部分。當一個人達到了他期望的目標,身體產生荷爾蒙獎勵他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荷爾蒙是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的釋放使人感到滿足和幸福。反過來,失敗和不利的環境使得身體產生另外的荷爾蒙,其中最主要的是可的鬆(cortisol ),它使人感到壓抑和焦慮。多巴胺也常常被稱為“獎勵荷爾蒙”(reward hormone)和“幸福荷爾蒙”,而可的鬆被稱為“壓力荷爾蒙”(stress hormone),或“精神壓力荷爾蒙”。
每個人通過遺傳和早期的生活環境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對於同樣外部環境的反應是不同的,因此影響身體中多巴胺的釋放。同樣的環境中,一些人比另外一些更容易釋放多巴胺,我們可以理解為,這些人釋放多巴胺的臨界值比較低。他們比臨界值高的人在生活中更容易釋放多巴胺,因此更容易有幸福感。比如兩個人都在學習畫畫。兩個人都有了一些進步。臨界值低的人,容易為自己的進步感到欣慰,心裏期待更大的進步。臨界值高的人,覺得自己畫了幾天,索然無味,決定放棄。雖然這個臨界值並不一定是兩人對畫畫結論的主要因素,但是我們很容易觀察到,一些人愛好廣泛,很容易從自己的愛好中得到幸福感;而另外一些人不太容易在從事的事情中感到幸福,他們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使身體產生多巴胺。
同樣的道理適合於可的鬆的釋放,隻是臨界值是反過來的。能夠承受壓力的人,臨界值比較高,要有很大的精神壓力身體才能釋放可的鬆。他們在處境不好的情況下,常常也能保持比較好的心態。可的鬆臨界值低的人,更容易觸發可的鬆的釋放,因而更容易沮喪和悲觀。
做為總結,人生中很多事情可以激發人的幸福感,而一些與人的生理需要有更緊密聯係的那些更具有普遍性,更容易影響每個人的幸福感。人一生中的親情和社會交往深深地影響了每個人的幸福感。由於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對於同樣事情體驗的幸福感也不同。一般來說,多巴胺臨界值低,可的鬆臨界值高的人,更容易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