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要看長不能看短,看短必然出錯!
在闡述我的觀點之前,先上幾道硬菜,它要說明的也就一點:整個近代史,美國即世界,美軍霸權、美元霸權都是表麵,美國真正靠什麽主導世界?
1867年,美國人盧森·史密斯(Luciens B. Smith)發明了鐵絲網並申請專利,這個發明看似簡單,但它深刻改變了土地擁有方式、社會秩序與軍事戰略,被許多曆史學家視為改變世界的發明之一,從那時起,以此發明為代表,美國就開始深刻影響世界了。
這些發明以實用為核心,結合商業落地與用戶體驗不斷螺旋式上升。具有平台級創新的威力,多次開啟“平台”革命,如電力網、PC、互聯網、AI。還有一個民用軍轉融合的特點,如核能、太空、網絡,都是軍事技術轉向民用並擴散全球的。
每輪發明都催生新產業,從城市化、電信、汽車、航空,到數字經濟。從本國到世界,技術傳播速度越來越快,時間從幾十年縮短到數年,影響更深更廣。
比具體的發明創造還重要的,是在基礎理論方麵的持續突破:
基礎理論是未來世界的指引,這其實是最能顯示力量和先進的所在,是最優秀大腦的集成。
再來看看健康與醫療方麵:
最後,看看金融領域
馬斯克最近在推特上最紮心的一句話是:中國發明了了什麽?尤其是近500年內!這個,是比較尷尬的,因為我們幾乎是給不出答案的,就算給出來,也是很有爭議的,當然中國正在努力,而且確實也努出了不錯的樣子,隻是如果誠實且公平的話,必須要承認的是,取得成就最核心因素不是所謂中國模式的成功,而是外部力量的推動,尤其是美國,可謂居功至偉,這不是我獨自的觀點,北大光華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張維迎數年來就一直提醒中國智囊和決策層一定要深刻認識這個問題,不至於未來會走錯路。
四十年前,鄧小平的一句話讓中國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那就是“跟美國走的都好了”,一句話簡單,後麵的認知卻不簡單,把一個巨大體量的國家推到這個軌道上不容易。
現在,這個四十年前走對路的國家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先不說對自己的認知和定位對不對,更重要的一點是,你對美國的認知對不對?準不準?美國憑什麽成為了這樣的國家,從近150年的長期曆史看,它真正的核心優勢是什麽,是在繼續發揮作用呢,還是在不斷式弱,被替代了,被誰替代了?
看清楚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是決定自身命運和世界發展趨勢的第一性,也可以說,當今世界最大的危險是美國繼續其核心優勢的能力是否不保,以及挑戰方隻具備破壞力卻完全不具備替代能力進而引發世界秩序大亂的巨大隱患。
在我列出的上述四大重要的領域裏,不僅未見美國式弱,反而是越走越強的。科技和創新方麵,AI,機器人,一大波新技術正方興未艾。基礎理論方麵,世界三大最權威的科技大獎,圖靈獎美國籍獲獎者占總數的63.2%,諾貝爾獎占絕對主導地位,菲爾茲獎相對低,但也占近30%。醫療健康方麵,計算製藥,訂製製藥,蛋白質解構,癌症攻克,靶向治療,多種先進醫療材料和儀器占據絕對優勢。金融領域,全球第一絕對主導性的巨大的股債市規模,儲備貨幣擁有者,貿易與金融結算的設計與主導者,遍布全球的龐大的金融機構,相對完備的監管製度,持續的金融創新,FINTECH技術層出不窮,全球資本的匯聚地以及在數字加密貨幣上的聯通與遷移。
上述四個大的方麵,是彼此互聯互通,互相交織,互為影響,覆蓋全球,持續提升的這樣一個生態型的大體係。
世界要大變,必須在上述這個體係上有個根本性的質變才是真變,否則,都是短暫的波瀾。
為什麽獨有美國有這個能力和實力?因為美國是世界的美國,是所有對原生國,原生文化不滿,不喜或內心躁動著深刻改變的,世界各國人組成的一個新文化體,盡管英國孕育了現代文明,但最終仍然讓位於這個新興國家,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可以打破所有藩籬,沒有沉重的曆史包袱,尤其是沒有什麽幾千年的文化傳統的積澱和束縛,沒有自古以來的這個和那個,可以去揚棄,可以放飛自我,不斷向前衝,去追逐夢想,改變地球還不夠,還要傲遊宇宙,實現不可企及的各種夢想,目前這個態勢,還沒有衰落的跡象,還在盛年期,隻是短期遭遇了一些挫折。
那個運轉多年的模式----美國輸出高端技術與核心產業鏈(高附加值),在全球維持主導地位;全球輸出商品與勞動力(低附加值),換取美元;它國積攢的美元買美國國債,支持美國財政;美國政府用債務融資繼續投資創新產業、教育、軍工等前沿板塊;美國保持優勢,輸出秩序,吸引全球資本,維持美元地位,這個循環在過去幾十年讓美國行走順暢,既是全球消費終端、也是技術和資本中心。
隨著全球產業鏈的變化、技術擴散加速,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崛起,這一循環開始出現裂痕,首先,高附加值產業不再完全掌握在美國手中;全球製造能力提升,自主創新也在快速追趕;美元信用麵臨挑戰,美國赤字與債務飆升;資本回流乏力,全球央行去美元化意願增強。
靜態的看,美國確實有點麻煩,因為長期這樣下去無法持續;中國好像也挺有實力,但是拉長時間軸來看,情況就不一樣了,長期因素終歸會發生作用,那才是決定性的,也就是說,如果美國最核心的那些優勢沒有改變,而中國在這些方麵又沒能貼近和顛覆,那麽這一次階段性的威脅,長期看就是一閃過的事,這和一個植物長的好不好,不看表麵,主要看根係的道理一樣。
運轉多年的循環出現問題,是美國發起的關稅戰的根本原因,該不該蠻呢?不蠻不行啊,肯定推不動,盡管各國包括美國左派力量都在唧唧歪歪,說這樣做如何如何的對美國不好,短期的股市表現,物價等各方麵,確實會不好,但是長痛和短痛,總要選一個,不管怎樣,這事徹底被川普打開了域度,現在多國至少在態度上是配合的,具體利益可以談,美國有機會重新梳理和考量整體的利益布局,在這個重置的過程中,隻有一個國家選擇了硬剛,那就是中國。
該不該如此強硬呢?按中國的說法,不硬剛回去也不行啊,它就是要弄你啊,是的,現在的情況是實際上已經徹底脫鉤了,這個程度的關稅下,企業是完全沒有利潤可談的,那就是一個急刹車,突然就鎖死了,無論如何,相比之下,對中國的損害是遠大過對美國的,在很多關鍵領域如果現在就明確了脫鉤封禁,對中國可謂是雪上加霜,這些領域主要集中在技術棧頂端,例如高端半導體與芯片製造設備,航空航天核心零部件與技術,生命科學與高端科研儀器,高端工業軟件與操作係統,科技平台與代碼,製藥等等,這些都是所謂的卡脖子要素,以前還能有騰挪的空間,現在就完全可能徹底卡死。
其實問題不在具體幾個技術獲取的難度上,問題在於這個150多年來一直引領世界變化的國家,對中國從引領到合作再到徹底走向疏離,它的強是係統性的,有深厚傳統的,你要挑戰它沒問題,但是挑戰什麽是不是搞清楚了,你當然可以用30年走完人家150年的路,問題是你憑的是什麽?如果隻是快速複製,隻是因為你刻苦努力和有個什麽好製度?這些又不是突然就有的,1949年以後就有了啊。以後呢,如果那個走了150年路的人被你替代之後,你怎麽走接下去的150年,靠什麽?人家是成建製的,形成了傳統的,並且有一整套理論和方法論的,最關鍵的是有市場機製的和各種製度保障的,出個再不靠譜的領導撐死也就8年,甚至一旦方向上出了大問題就能很快被撤下。
美國是一定要被不斷挑戰的,但要擺在桌麵上,至少要從我列出的那四個方麵去攻克,才是正道,如能成功,也是世界之大幸。
答案在風中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