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在高利率背景下美國經濟如此強勁?原因無它,就是因為出現了大幅度提升社會生產效率的新技術進入實體經濟的浪潮,AI 概念早已有之,不同的是,今天,它正在成為現實。
從英偉達開始,到最近幾大高科技龍頭的財報發布和之後的財報會議,AI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的強大力量,華爾街分析師無需畫大餅,那些實打實的盈利數據足可以做出比較靠譜的後市預期,因為產業推進的層次有先後,現在是AI架構和提供基礎硬件的企業群的爆發期,這枚核彈扔下去,現在還隻是初見光影,驚人的衝擊波效應還在後麵,這個比喻僅僅取用核彈的爆發威力,核彈是破壞性的,AI對整個人類社會,絕對是高度建設性的,將很快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個人感受到它帶來的變化。
你工作中繁瑣重複的部分會逐漸被智能化應用替代,你可能會因此失業,更可能會轉崗到其他部門,或者升級躍遷到更高級的不可替代的人力工作,進而獲得更高的薪酬。
就像當年手機逐步包攬生活中大小應用的一切那樣,AI的實用化也會在生活各方麵展現出來,更高效,更快捷,更好的體驗,例如導航,不僅隻是把你帶到目的地,它會精確的,最經濟,最省時間的執行這個任務。
各類企業的程序智能自動化目前的實現率還很低,AI在這方麵持續的推進中,人們很快能體驗到辦事效率的提升,不管是藍領們沉重的整理,搬運,包裝,分類,集運,還是白領們各種繁瑣的文件、圖表製作,程序化的高重複率工作,AI都將會將人力解放出來,讓企業獲得超滿意的結果,這會一點一滴的來,幾年下來,回頭看會發現那已經是個巨大的變化。
例如倉儲的AI智能化之後,你將會在超市買到更新鮮,更有性價比的食品,獲得更多的商家讓利,因為倉儲物流與調配,是成本占比很大的一部分,當商家因成本大幅降低獲利更多,也樂得讓渡部分收益,或者提升服務質量,來獲得客戶,提升用戶體驗。
如此等等,從各類企業到個人,AI衝擊波會細化到每一個具體的點,很多過去隻能提供的統一服務,在AI科技的助力下,可以細化到個人,從麵到點,社會單元在這個技術體係下,將多次被具體化,細分化,爆發出來的變化是指數級的,舉個例子,到AI的高級階段,原來的一大類病症可以逐步做到先分類,再具體到個人,例如淋巴瘤,這個大類下有近一百種分型,應對上開始隻是一兩種藥對整個大類,逐步的可能會開發出更適用於每一個分型的針對性藥物,最後,可以做到為每一個人定製針對性的藥物,這需要科技產業發展到極高階段,才能夠觸及的服務,整個過程中,將會創造無數個新的工作崗位。
AI其實就是整體社會運行的一次精確化,細微化,超個性化的變革過程,說個有點極端的,就像是從服務一個人,到服務這個人的每一個細胞,這個過程,其中的變革機會之大簡直無法想象。
如果這個認識是正確的話,那麽這次新出爐的大非農勞工報告的一些數據,在過去看起來是矛盾的,但是在這個變革趨勢之下,邏輯就對上了。比如勞工缺口大增,比預期高了一倍,AI是工作機會的碾壓機嗎?錯了,相反,整個發展過程會爆發出巨大的新就業機會,那些過去更需要人的服務崗位,機會大增,比如醫療關懷,更需要人對人的那些服務變多了,同時能夠被機器大幅度替代的工作,呈萎縮態勢,周五的勞工報告在細分行業的變化趨勢上,正在體現這個原則,增量最大的是醫護服務,減少量最大的是挖礦礦工;這隻是一個很初級的趨勢變化,未來會有更多創新型職位湧現,我會長期觀察這個趨勢。
另一點,勞動時長降低了,同時小時薪酬增加,這太對頭了,不正是效率提升的絕好的數字體現嗎?所以AI 現在就正在發揮對社會的推進作用了,完全合轍押韻,對的上!
這樣的事,很“遺憾”,又讓美帝給幹了,這個躍遷的級別不得了,很多國家和社會,他確實也跟不了,美國這一跳,它的領先性又上去好大一截,同時這次領先可不好追,因為基礎架構幾乎全部在他那裏,合作就能搭順風車,理念認同就能共贏,搞對立的,這次將被徹底甩開,這個背景下,再看看俄羅斯還在搶土地,北朝鮮還在同族同胞裏拉仇恨,中國還在什麽東升西降,人類共同命運體裏自嗨,簡直不知該說什麽,天堂和地獄,隻在認知的巨大差別上。
對這樣一個如此高量級的巨大變革,資本市場必然會有不凡的表現,現在正在過程中,當前的美股是個極不平衡的市場,牛市牛的並不讓人舒服,少部分大權重大漲,大量的中小型股完全沒有牛市的作為,甚至還下跌,華爾街似乎很挑剔,很冷靜,對估值,對各種財報數據扣的很認真,一板一眼的,真是沒有大牛市時的那種瘋勁,那種讓想象的光暈迷醉的情緒一點都沒有,這讓很多人害怕,總覺得市場高估了,暴跌的疑慮和恐懼一直都在,對此,我想說,這很符合牛市在疑慮和爭論中步步高升的心理特征,發燒的症狀是一丁丁都沒出現,盡管我也有不適感,但是經驗和理性告訴我這在牛市中,會很長,會有波折,但大方向一定是牛市,長牛!
現在比較重要的是,大科技總是要歇一歇的,或者AI產業浪潮總還是要傳導的,那誰會來接這個棒,是個重點中的重點,大科技乘著AI的大浪都能4/5倍,2/3倍的飆,中型股接棒的話,豈不是飛的更誇張?!這個群體,我想會出現在AI應用領域,就是那些正布局實施AI技術的企業群,讓我們緊跟市場,我想一年以後,答案就會出來了。
從資本的角度講,效率提高必然帶來較高資本收益,但這不意味是新東西出現。
從目前的局麵來看,第四次浪潮肯定不會出現在美國,因為美國已經出現科技人才斷代。甚至AI,美國僅僅是在硬件上領先,缺乏中國那種大數據支持學習能力。中國已經開始了大規模低階芯片替代目前英偉達高階芯片的模式方案,這也是目前美國也在做的,因為成本低很多。十幾年前我一個朋友海龜後就是在這個領域,做成了世界第一,中國再也不需要租用美國的大型計算機,而是用狼群模式替代進行過去隻有大型計算機才可能做到的地震,氣象,和核爆數據的實時處理。
因此第四代浪潮大概率出現在中國,因為中國千禧年一代人的生活類似美國嬰兒潮一代,理論上創造力最高,等到他們四五十歲。
中國目前在所謂新能源方麵全麵領先,但更重要是是已經實現了第四代核電站,釷鹽核電站,和準備實現人造太陽,這都讓人類在能源上出現新內容。
另外樓下說革命性新技術大都出現在美國也是不準確的,第一次工業浪潮出現在英國,第二次出現在歐洲,美國也算一個,愛迪生什麽的。隻有第三次浪潮是單獨出現在美國,與美國嬰兒潮一代生活的特點有關,他們是美國曆史上選擇最多的一代人,而美國千禧年一代沒有這種特點。。
這事情很顯然與經濟發展和人才儲備有關,中國如今平均每年有700萬STEM專業畢業生,美國有7萬。而第三次浪潮的時候,中國大致是7萬。從先進飛機發展過程人才年齡也能對比,中國發展殲10的研究人員平均年齡是30歲,美國發展F35的研發人員的平均年齡是60歲,而這個對比是十幾年前,基本是同時期的事情。如今殲20在換裝WS15發動機後(性能相當於美國最好的發動機),已經是世界上最強戰機,因為氣動性能和雷達係統都超過美國最好的戰機F22,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雙方科技能力對掉的局麵。
美國具有的優勢是移民國家,理論上可以獲得世界上最好的大腦,但美國的硬傷是已經不是工業化國家,有可能設計出最先進的技術,但沒有實現的能力,鋰電池上的發展已經表現了這個短板,MIT和穀歌都開發了新型電池技術,但始終不能進入生產,被認為缺乏商業意義。
而比亞迪的所謂刀片電池,超越了特斯拉迄今還在使用的第一代鋰電池,安全性和續航力和充電速度明顯更優。
再看吧,第四次浪潮有可能真的發生在能源方麵,中國早就有了超高壓輸電,這允許把核電站建立在無人的沙漠裏(釷鹽核電站不需要水),長途輸電浪費不多,提高了核電站在安全性方麵的政治資本,這也是美國做不到的。世界上具有超高壓輸電技術的隻有中國和巴西(不難推測後者的技術從哪裏來,巴西隻有一條線),這就讓美國發展核電技術受到製約。
而在人類發現全新的能源來源之前,核電是人類唯一可以依賴的便宜穩定和幹淨的能源。中國的第四代核電站法國已經要求進口,世界上第三代核電站技術是法國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