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日子好過了,食物豐富了,醫療也跟得上。尤其COVID-19之後,人們更加注意健康,更加尋求養生的方式。
我看上到大人物,比如香港的行政長官李家超,每天忙到雞飛狗跳,回到家裏,我想,他一定是好好睡上一覺,然後再做個物理治療,全省鬆一鬆,再吃點好東西,第二天又神氣活現地出現在香港市民麵前;
大老闆估計也有自己的舒服方式。比如李嘉誠,都已過了耄耋之年,還堅持打高爾夫,每天固定揮兩桿,獨自下沙坑,上果嶺,還要推推杆。然後,吃幾個家鄉廚子燒的好菜;再聊聊世界大事;侃一侃生意經。
這種養生,真是一種雲淡風輕。難怪老人榮辱不驚,閒庭信步,扛得住大事壓力,不愧為華人族群的驕傲。
再說到我們這些小人物,雖然退休了,除了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看什麼東西最養生。琢磨來,琢磨去,做了很多無用功,也吃了一些小苦頭。最後發現,養生之本其實很簡單:不生悶氣,就是最好的養生。
我體會挺深的。算是拋磚引玉,跟大家分享分享:
------不生悶氣,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我有一個聊天小圈子。都是七老八十的人,我算是最小的,也六十好幾。
我們這些喜歡公園運動的退休人士,難得喜歡說話聊天,也是緣分。但我們這些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大不相同,各有各的過去的故事,每個人都有點小個性。過去總講“好漢不提當年勇”。其實,我感覺不容易做到的。
說一個小事情:我們的圈子裏,就有這樣一位老兄,每次聊天都愛說自己年輕時的風光故事;更喜歡糾正別人的觀點和看法,很像過去的祖師爺,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間凡事,好像什麼都懂,每次搞到大家都很鬱悶。
其中就有一位比較清高的老兄,因為受不了這位霸道老兄的幾哩瓜拉,總被他插話打斷,乾脆退出了我們的聊天圈子。後來我見到這位老兄,他說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為此,他傷心得要死,在家常常喝悶酒消愁。
你說他的養生從何說起。
而我對聊天這種事情,一開始,就為自己打了預防針。我想,我是來找樂子的。開心為上,笑聲為上。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快樂,一天快樂。我得到了我要的東西,這就足夠了。至於其他的我才不管呢!
這種隻求達到目的的自私的行為,犯不著因為話說不到一起,就生什麼悶氣,做到了就是一種養生。做不到就是一種折壽。
------不生悶氣,體現在麵對兒女時。
我有四個孩子,兩兒兩女,算是“多子多福”。老大跟我走得近,彼此常有聯繫,聊聊天。老二是個文靜的女孩,愛在心裡琢磨事情,平時也沒有甚麼話說,除了叫你一聲爸爸,很少跟你敞開心扉。
老三和老四在香港出生,長大,受教育,完全英式作派,跟爸爸的交往也是西方式的,總是“哈囉哈囉”。感覺把我當朋友。很多時候,都是我給兒女打電話,沒事找事就想聽聽兒女的聲音。這令我覺得香港的孩子,也是“一國兩製”。
老實說,今天的孩子,跟我們這代人對待父母的方式是大相逕庭的。
比如我的大兒子,自己做了父親,跟爸爸的交往,是客氣多過親情。遠不如他對自己的孩子如此關心和照顧,有時我心裡也會泛起醋意,真是“有了孩子忘了爹”。
但更多的時候,我還是高興和欣慰的。因為大兒子比父親要有責任感,是一個了不起的好爸爸。
這也讓我想到慈禧太後說的一句話“可憐天下父母心”,“眼淚總是往下流”,看來中國父母的心思都是差不多的。
你說我的悶氣從何而來?高興還來不及。
我想到孩子們是你的血脈的延續,你的生命更因為兒女而永續傳承,這已是一種滿足---一種欣慰的滿足,我就這點心思。想到這些我是很甜蜜的。
這樣的甜蜜,如同我看到一些香港長壽老人,我會非常樂意傾聽他們跟我講過去的故事。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養生。
------不生悶氣,體現在看待各類事物。
坦白說,這幾年,香港也是多事之秋。經歷的事太多,香港人的心情是七上八下,此起彼伏。這是我的感覺。
由於我住的地方地處九龍城紅磡海濱長廊地段,私家樓比較多,買樓的都是中產階層家庭。
走在紅磡大道上,隨處都是補習社,舞蹈培訓班,私家診所以及大藥房,每天看到的,不是中產家庭的全職太太,帶著孩子參加補習社;就是太太們帶著孩子看醫生;遛寵物;或是一家三口推著車子,談笑風生去日本人開的吉之島等購物的情景。
反正,中產家庭給我的感覺就是:
男人們打拚不容易,掙錢更是很辛苦;他們打著高級工,薪水都很高。但家家對生活品質要求也高,像是就業選擇;樓宇按揭;教育質素;私人醫療;國際旅遊和食品安全。似乎一個都不能少。
說他們思想多元活躍,愛發牢騷,發表個人意見;追求生活品質,完全看不起拿福利的窮人;以及“靠本事吃飯”的自信,那是一點都不假的。
據說這幾年,走了不少中產人士,去英國或加拿大,還都是挺有本事的人。
說一個我自己經歷的中產階層退休人士的小故事。
我們的聊天圈子有一個已屆古稀之年的中產退休人士,因為英文很好,我聽說他的家裡,特別購買了一些付費頻道,幾乎天天看國際新聞,然後,早上見麵聊天時,就跟我們分享他的看法和感受。
感覺他非常敢說:什麼中美地緣政治背後的博弈;什麼俄烏戰爭的真正原因;什麼以色列如何跟著美國,玩轉世界;好多好多的屁事,他都能幫你分析。有的時候,竟然控製不住情緒,罵罵咧咧,非常偏激,比“特朗普還要特朗普”。
我看他聊天時經常喜形於色,或傷感,或激動,或憤怒。我覺得,他購買的付費頻道,可能會害了他,至少從養生的角度,因為看待事物,情緒經常不穩定,對身體的傷害是很大的。更別談什麼養生了。
也許大多數中產家庭的人士就是這樣,有話就想說,看不慣的就爆發出來,沒有從政人士的隱忍,虛偽和修養。
聽說全球養生方式五花八門,有高級的,也有低級的,可謂豐儉由人。但我覺得,最好的養生,其實就在自己身邊,比如退休後,凡事堅決“不生悶氣”,保持平和感恩心態,比吃任何山珍海味以及保健品,都要好上1000倍的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