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隻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隻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個人資料
正文

當今世界:應用技術大行其道,基礎研究推出舞台?

(2025-10-03 02:42:42) 下一個

我在想:諾貝爾當年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要設立基礎研究的獎項,而不搞應用技術的獎勵。不然,今天有太多的商業立國的國家的能工巧匠,有大機會得到諾貝爾應用技術獎。

看來,諾貝爾天生不喜歡商業應用,厭惡他發明的TNT炸藥,被人用在了大範圍的世界大戰戰場上,炸死了太多人,而良心不安。要通過獎勵基礎研究的科學家,來彌補自己的罪過。

我知道:有“光纖之父”的原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高琨,當年因為發明互聯網光纖技術,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我也聽說,當年高錕的獲獎過程也是好事多磨,還是有些波折。原因是諸多評委認為,高錕的成就,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技術,評委會一直無法定性。使得評選拖了將近10年,最終挪威人終於看到互聯網的潛在的商業價值,才將獎項定性為基礎研究成果而頒給高錕。

可惜高錕沒有清醒地等到他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此時的他已經傻了---他罹患了阿茲海默症。

沒有想到:
基礎研究在西方人眼裡,竟然這麼重要。是否基礎研究,代表的是人類的原創價值。而應用技術,不過是企業商業行為以及GDP之類的貢獻。其對人類的貢獻,是無法與基礎研究相提並論的。

我倒很想腦洞大開下,看看我理解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是怎麼回事:

如果霍金的黑洞理論算基礎研究的話,靠的是推理和數學模型得到結論;那麼,馬斯克的火星載人計畫應該屬於應用技術,靠的是遙感和發射技術。

另外,蘋果手機的製造,憑藉的是代工能力,應該屬於應用技術,比如中國鄭州的富士康工廠;而蘋果手機使用的操作係統,比如iOS以及穀歌的安卓係統,這類原創標準的東西,是否屬於基礎研究的成果?

在我眼裡,基礎研究是原創的想法和標準,研究者是科學家;應用技術則是製造能力,需要的是工程師。比如現在最搶手的稀土資源,就是軍事工業以及工業材料需要的關鍵元素。發明材料的重要元素屬於基礎研究;而將材料做成具有商業價值的工業成品,則是應用技術。

所以,實驗室和中試是一回事;而商業化批量生產則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有人投資,前者是天使投資,後者則是IPO的資本運作。

估計,諾貝爾當年做夢也沒有想到:今天的應用技術會如此飛速發展,正成為各國提振經濟和GDP的火車頭。像手機製造,無人機研製;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以及更多的民用商業技術。

我想一些國家大力推動的“先軍政治”的空中戰鬥機,航空母艦以及核彈技術,應該都是應用技術的,而非基礎研究。

這樣一來,應用技術在未來的國家競爭中,將大行其道,並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基礎研究,要想形成自己的先發優勢,可能需要把原創的東西(軍事和醫學科學),通過終身授權以及無限期收取費用,才能體現基礎研究的價值。至少比目前這種誰都可以使用研究成果的方式,要公平很多。

或許隻有這樣,基礎研究方可代表人類,比如疫苗開發和材料技術,與代表國家的應用技術並駕齊驅,至少打個平手。

不然,基礎研究真的要退出歷史舞台。諾貝爾獎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