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末,中國大陸城市掀起一股古典音樂發燒熱潮。我也不知哪根筋上來,也跟著一個應該有點音樂細胞的做生意的香港人,總會在週末和週日的兩天,跑到當時廣州古典發燒友最多的白天鵝賓館,聽據說是身臨其境的乾淨、純粹的古典音樂。

我算是音樂門外漢。跟著這個香港佬,慢慢也玩起了還算陽春白雪的古典發燒。當時還覺得蠻有意思。後來我才知道,香港人玩古典音樂器材,在廣州還是很有名氣。聽說歐美音樂之風,第一是到達香港,然後一年到半年時間,便開始進入大陸市場。
我記得:當年一些老廣州人做生意賺了一點小錢,就學著香港人的玩法,也玩起了古典發燒的行當。感覺廣州人還是比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也許跟廣州人當年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批通商口岸,誕生過很多貿易買辦(比如十三行),容易接受西方的東西有很大關係。
其實,玩古典發燒是個燒錢的玩意,尤其是器材的購買可謂無底洞。好像英國牌子的功放器是最貴的:我記得,兩件專業的前後級功放器都要10萬塊;再加上一部專業CD播放機5萬多塊;以及各種高級線材和喇叭。

我記得:有的香港人,為了追求音質效果,竟然會買18K黃金的粗線材,用於沒有衰減的聲音傳送。一套係統下來,差不多都在100萬上下。我當時就猜測:這些人可能把玩古典音樂器材當作了一種投資。
我還清楚的記得:每次聽完音樂後,我們都會跑到沙麵的陶陶居喝個茶,然後就去大沙頭水貨市場,淘寶被廣州海關沒有碾壓完全的歐美原版古典CD唱片(很多都是盒子壓壞了,CD蝶並沒有問題)。
有時運氣好,真的可以淘到很多歐美原版的古典CD唱片:像什麼英國EMI和德國DECCA公司發行的企鵝三星帶花的古典唱片;飛利浦發行的古典唱片;以及一些演唱會的錄音版本,如魯賓斯坦演奏的<蕭邦全集>;席夫演奏的<莫劄特全集>;<卡拉絲的演唱會專輯>,梅紐因的<小提琴專輯>,以及像帕瓦羅帝等頂級明星的古典演唱會實況等,我都淘了不少。
後來,買蝶買上了癮。我就到廣州友誼商店的古典音樂櫃台,前前後後買了至少300張進口的原版古典CD碟,每張都在160元人民幣左右 。後來我去德國法蘭克福,看到人家一模一樣的古典CD碟,隻要10個歐元/片,我就知道中國對進口CD碟打了很多稅。
原來還一直想著:這些寶貴的有品牌的原版CD碟,未來可以留給子女,也算自己的一點遺產,讓兒女有個感念,知道他們的父親還有一點好東西留給他們。

誰知人算不如天算。美國佬的數字技術似乎一夜之間,打敗了日本人的模擬技術。隨著蘋果公司的存儲器的問世,當年如日中天的世界頂級唱片製作的SONY公司,似乎也低下了高貴的頭。自然,我的上千張CD收藏瞬間也成為了一堆垃圾。
我自己是搞電子貿易的。感覺日本人還是比較保守,做事講究精益求精。一如他們的彩色電視機。從當年的SONY平麵直角顯像管電視,到今天的液晶電視,以及香港市場的大容量的雪櫃,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以及日本原產地的品牌聲譽,還是令人肅然起敬。日本人的工藝水平,仍然世界一流,至今沒有國家可以企及。
不過,我也不後悔。畢竟,自己感受過當年哪個火紅的年代,見證過中國文化事業短暫的開放的盛世榮景。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