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隻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隻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個人資料
正文

把香港建設好:於國於港於民都收益無窮

(2025-11-14 00:51:58) 下一個

把香港建設好,於國於港於民都受益無窮。其他人都是打份工。這可能是大多數香港有識之士的共同心聲。

眼下,香港立法會選舉在即,競爭如火如荼。全港居民都盼著香港有變化,上下同心,令香港重現往日東方之珠的輝煌。

過去老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就香港而言,我理解:“營盤”就是國家;“流水的兵”就是香港回歸以來,為香港的發展和繁榮做出過貢獻的各類能仁之士。

我看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每年頒發的大紫荊勳章,應該就是一種嘉許。

如果我的說法是正確的。好多事情,我相信香港應該知道怎麼做,或可以做得更好。

做個縱向比較:
1997年以前,香港是“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台灣/香港)之一,公認的亞洲金融中心。我從穀歌搜索的公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資料顯示:1990年香港人均GDP是13,500美元,妥妥的四小龍榜首;香港金融中心吸納的各類資金總額也達到22.9億美元(當年世界銀行的數據),在當年的亞洲市場,也是穩居亞洲榜首。

這足以說明:香港人是勤奮的,香港的模式是成功的。

到了2024年,香港重新定位為亞洲盛事之都,“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打造香港的優勢產業,也是大勢所趨。人均GDP實現53,500美元,比1990年翻了近四倍,港人的勤奮和創造力,永遠煥發著勃勃生機。

但新加坡這些年發展迅猛,也是無法迴避的現實。2024年,新加坡人均GDP達到89370美元,比香港高出一大截(53165美元/人均GDP);香港金融中心雖然吸納了全世界各類資金113億美元(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的數據),但仍落後於新加坡的192億美元。

這顯示出:回歸之後,由於地緣政治和貿易方式的嬗變,香港作為中國內地的橋頭堡作用,正在逐步減弱,這是不爭的事實。

令人欣喜的是:特區政府及時調整轉型,主動和大灣區經濟互聯互通,同時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是明智的選擇。

我看到習近平主席最近在廣東考察時說的“廣東經濟體量大。廣東要和自己比”。其實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對香港的發展和要求。

一句話:

香港應該抓住國家“十五五發展規劃”契機,甩開膀子大幹一場,以無可挑剔的成績,成為國家“走出去”的一張響噹噹的名片。

------“一國兩製”模式,應該成為中國治理不同社會製度的典範。

如果說,國家安全是香港的保護神;那麼“一國兩製”則是香港的搖錢樹。習近平主席也說過多次:“一國兩製”是好的製度。“好的製度,就要長期堅持下去”。

既然習主席為香港指明了方向,“搖錢樹”就應該搖出效益來:

一來搖出別人沒有的產品和服務效益。

盛事之都涵蓋方方麵麵,辛苦程度自不待說。居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懂行的人都知:再好的項目和工程,都是一個過程,唯有賺到錢,才是終極結果。任何時候,手裡有錢,才可以辦大事-----辦民生的大事。
很多人喜歡拿香港和深圳比。其實兩地管治模式不同,根本沒有可比性。香港要和自己比。

二來搖出別人沒有的治理效益。

好多事情,特區可能需要統籌兼顧,有所側重。如果治理是為了復興民族大業,成就國家夢想,香港管治就應該突出治理的與眾不同,令人對你刮目相看,民生更加認可你的治理模式。

都說香港是“一國兩製”,全球的人都盯著你看。相信特區政府有能耐宣傳好“一國”,經營好“兩製”。在國家到位的政策支持下,令香港經濟逐步融入大灣區;同時發揮好超級聯繫人的能耐,調動各界人才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把“兩製”的優勢,轉變為實實在在,可以觸摸的治理典範。

國家滿意,民生認可,這或是香港“鳳凰涅槃”的發達之路,也是其他省份做不到的政治效益。香港好,國家好。

------特區政府應大刀闊斧在速度和效益上銳意進取,滿足民生對更高生活品質的要求。

我來香港生活近20年,還是很認可港人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獅子山”精神。從地產商賣樓;到餐廳的服務;再到高檔專門店的銷售;以及文化事業。香港人的“慢工出細活”的水平,還是令人稱讚的。

但我也常聽到有人對政府公用工程項目外判的牢騷很多,批評聲也很多。比如一些公共場所的公用工程項目,前前後後搞了好多年,也看不到一點竣工的跡象。這是不大應該的。

也許香港有自己的外判服務監管標準;也許工程項目工期沒有苛刻時間表(比如港珠澳大橋工期要求);也許外判項目完全是一腳踢。感覺香港人做事,彈性還是很大。今天這樣的大環境,香港效率和速度還是有些問題。

我說個小例子:九龍中有個升降機工程,可能是外判項目,前前後後差不多搞了兩年,至今看不到收尾;再有九龍的和黃公園,有一條通向公園的必經水泥小路,也許走得人太多,地麵已經坑坑窪窪,很影響輪椅人士進出。尤其下雨的時候,更影響老人的行走,也容易跌倒。據說有兩個耄耋老人跟公園管理處的人說過兩次,至今也沒有看到任何改善。

都說“管中窺豹”。可見小的事情,可以看到香港人的做事方式和效率,還是比較慢的(也許地產商起樓不會這樣的速度和效率)。這也許是機製的問題,或許外判商的利益考量,卻很影響香港政府的聲譽。殊不知,民生的抱怨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

我想,新界北大都會項目應該不會這麼幹。有特首關心,司長掛帥,專班負責,政策鬆綁,應該可以預見新界北大都會項目,一定是個世界級的建設典範。

------社會應大力推動“新老居民一家人”的和諧香港文化。

我看到香港入境事務處的一個公開數據:說是自香港回歸以來28年,每天150名持單程證赴港定居的大陸居民,至今超過150萬人之多,佔到了香港總人口的20%。
這無疑一個龐大的新移民群體。從語言到觀念,再到生活方式,新移民與本土香港人在文化和觀念上,有些不適,有些矛盾甚至衝突,都是正常不過。

我說一個例子:香港人由於居住空間小,生活壓力大,天天打工搵食,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很多人喜歡到公園和公共場合靜坐消度,也是本土港人的生活方式。

有的時候,本地香港人遭遇到一些來港定居的新移民大媽湊在一起,跳跳廣場舞,音樂開得震天響,結果惹來本地港人的不滿,甚至吵架,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種事情,在居住空曠的大陸就不是一個事兒。

在我看來,這樣的事情雖屬小事,但卻折射出中港兩地不同的文化和習俗。解決之道,還在於彼此尊重和理解。如果真的要裁定:新移民大媽們可能需要隨鄉入俗,自覺融入香港的主流(市井)文化,接受香港的生活方式,而非延續大陸的生活習慣。

再過20多天,就要迎來香港立法會選舉。大家都期盼新的議員有建設性意見,幫到政府發展好香港。為民生做貢獻,更為國家做貢獻。

香港應該多元化,同在中國的屋簷下。無論賺錢效應,居民生活,還是治理模式,香港都充滿著無限的吸引力 。不僅成為國家的後花園,更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急先鋒。香港加油。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