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隻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隻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個人資料
正文

世上之事:信則有,不信則無

(2024-07-08 03:59:11) 下一個

世上好多事情,“信則有,不信則無”,人類或少很多煩惱。我看這也是老祖宗的智慧。

凡事沒有必要非黑即白。比如“信則有,不信則無”這個說法,說了幾千年,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自然有她的道理。

至少我是認可的。因為她比較開放,包容,實事求是,充滿了自由的價值觀。

說說我的心裡話。

先說“信則有”。我理解有三個意思:

一是人類自誕生以來,受到科學和諸多因素的影響,人們對於大自然以及偌大的宇宙世界,有些想象力以及美好的嚮往,甚至迷信,怎麼說都再正常不過。

比如哪些美妙的神話,如希臘的《宙斯神火》,中國的《山海經》、《封神榜》,秘魯的《史前文化傳說》,還是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神話故事,帶給人類太多的快樂和想象力。

我個人認為,“信則有”,是人類寶貴的思想財富。動物界就沒有這種特有的恩賜。“信則有”是大千世界賦予人類精神的生活樂趣。

二是科學早有結論:人類探索至今,搞了幾百年,對於大千世界,也隻知道4%的內容,96%還是未知的世界。所以,人類對於未知的96%,有些美好的憧憬和想象力,也是無可厚非的。

不然,人類就沒有必要搞出三大宗教。這足以說明人類的相當一部分人,他們相信神明,對神明充滿了敬畏和寄託,希望有些安慰和懺悔,以此舒緩情緒,平衡壓力,對人類的精神健康,是有好處的。

其實,人類好多事情,本就應該做減法,而非次次都是加法。凡事沒有十全十美。加法雖然好,但可遇不可求。更多的時候,還是田忌賽馬,“兩害相權取其輕”,矮子裡拔高子,可能還是務實而精明的做法。

我們就說現實中的崇拜現象。
有些人信奉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巧合的力量,希望在心理疾病的治療方麵,有些暗示的作用,以起到現代醫學達不到的效果,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其實,崇拜就是一種“信則有”。比如宗教和氣功修煉。這是一種執著心。凡事隻要不去破壞社會,不傷害別人,更不要糟踐自己,有執著心沒有什麼不好,我們的社會,沒有必要非黑即白,把“信則有”打入迷信的冷宮。

尤其今天互聯網的出現,全球更多的人,開始發現現在很多事物,與當年的弗裡德曼的看法是一致的。“世界真的是平的”。
所以說,人類管治模式各種各樣,好與壞,可以見仁見智。“信則有”就是一種存在。“存在就是合理的”(不一定合理,但允許她的存在,是一種包容)。

不管怎麼說,社會“多元”總好過社會“一元”。雖然“多元”麻煩一些,管理成本高一些,但值得去推動;“一元”省事很多,可以節省很多資源,但後果卻是負麵的,積重難返的。總之,多樣性,還是人類和諧共生的唯一法寶。

三是今天的世界總人口,根據聯合國2023年的統計,已經達到80億。我看信息披露,全世界信奉各類宗教的人,已經達到40億之多。可見,“信則有”的人還是不少的。
相信很多人在“信則有”中,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安慰,成就了財富,以及一生的健康。不然,這些人不會這麼執著和虔誠,一生隻愛著一個神明。

如果你看看每年的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東正教,聖誕和復活節帶給他們的喜悅和商業的繁榮;伊斯蘭教的麥加朝聖景象有多麼壯觀;佛教徒在農曆新年到來時的爭搶頭柱香,以及佛誕日子裡,信徒們是如何頂禮膜拜和燒香拜佛的景象的。

當你看到這些虔誠的善男信女,心甘情願的頂著烈日,坐在梵蒂岡的教皇沐浴的廣場,朗誦著他(她)們引以為豪的經文,感受著“信則有”的強大儀式感,你還能說什麼呢?

所以,我認為,“信則有”是人類特有的寄託現象。是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一種生活方式,很多人敬畏神明,希望帶給他們好運。我們應該尊重這種生活方式的存在,並感恩“信則有”帶給人類的多元樂趣。

再說“不信則無”。也有幾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
“不信則無”,詮釋了人類尤其是東方族群的“眼見為實”的樸素觀念。

我相信,這個世界,因為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原因,有相當一部分人秉持唯物主義思想,凡事堅持“眼見為實”的做人做事原則,也是無可厚非的。

這些人強調做人做事要實在,恪守“眼見為實”的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實”成為這些人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判斷世界的唯一法則。

第二層意思:
“不信則無”,激發人類不斷探索科學的真諦。
比如當年的美蘇星球大戰;太空競賽;讓人類對太空有了理性而科學的認識;還有這二十多年來,中美俄等大國的航天探月技術,便以“不信則無”的方式,對“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科學是怎麼詮釋的。

再比如早年人類一直探討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最後也是哥倫布的“不信則無”的科學信念,親自航海走了一圈美洲大陸,才證明了地球是怎麼回事;

另外,英國科學家霍金也是“不信則無”,最終用科學的語言,詮釋了宇宙的黑洞理論。為未來人類探索宇宙提供了理論基礎。

當然,馬斯克的星鏈技術,以及載人火星登陸計劃更是了不起。如果沒有馬斯克,火星在人們心目中,或許永遠是遙遠的,充滿了幻覺的哈利波特。

第三層意思:
“不信則無”,令人類不甘心命運的宿命安排,相信自己可以創造世界。

我看,馬克思就是世上第一個“不信則無”的傑出代表。這從他的《資本論》中看得一清二楚。他的“不信則無”“一切隻有無產者砸碎有產者,才有自己的未來”的觀點,深深影響了世界的好幾代人,影響最為深刻的非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莫屬。

其實,“信則有”與“不信則無”並非零和遊戲。他們之間可以互相轉化。兩者並不矛盾的。


比如一個篤信“信則有”的人,因為參與多個現實的科學活動,最後發現一些有規律性的科學性的東西,從而令自己的“信則有”,在科學的麵前發生動搖,甚至顛覆自己的有神論信仰,從此開始信奉科學唯物主義。

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法國人巴斯德,他是一個基督徒,是“信則有”的傑出代表,雖然他仍然相信神明的靈性,但他對科學的興趣遠遠大過了“信則有”的儀式感,最終成為世上偉大的科學家。

可見“信則有”與“不信則無”,著眼點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是強調的是一種精神寄託;後者更多的是一種好奇和探索精神,兩者並不矛盾。這種人,現實世界應該很多。

再比如一個什麼都不信的人,所謂“不信則無”,相信人定可以勝天,不信神,不信邪,完全不尊重客觀規律 ,隻相信自己的膽識,相信知識和技能,所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就說毛澤東當年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以少勝多的軍事戰力,以及敢為天下先的魄力,最終擊敗了蔣介石,自信心爆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不就是一種典型的“不信則無”。完全相信自己不信邪,不信神,不怕鬼。

但和平年代的經濟建設,就不是光有膽識和行動力可以成功的,還需要很多的要素資源,經濟才有可能實現良性循環。僅靠“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無畏精神,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搞著搞哪兒,反復折騰,最終一定是輸給自然規律。

我個人認為,無論“信則有”,還是“不信則無”,衡量其效用,都要打個五折就比較實事求是。凡事既要順應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事半功倍;自然也要有膽有識,敢於探索和創新,所謂向死而生,或“置之死地而後生”,應該都是有大概率的經驗總結。都是值得肯定的進步因素。

過往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最願意議論大物理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到了晚年,都因為“不信則無”的科學盲點,最終墮入了“信則有”的神學的怪圈。這其實是很正常的。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任何“信則有”和“不信則無”,都是宇宙賦予人類的寶貴遺產。要“信”就好好去“信”,“不信”就不要“去信”。信一部分,不信一部分,搞投機取巧,或為自己的需求服務,結果都是很糟糕的。

我聽說“信則有”,是有靈性的。“不信則無”,也是需要現代科學支撐的。

最好的方式可能像法國科學家巴斯德一樣,內心對神明有一份敬畏,有一份安靜,然後,按照自己的興趣,好好服務社會,服務地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或許是“信則有”與“不信則無”的人的殊途同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文章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信則有,不信則無」,讓人思考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追求。作者思辨精深,充滿智慧與幽默,值得讚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