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隻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隻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個人資料
正文

我敬佩的一位有生活品質的香港大哥

(2024-01-12 01:15:48) 下一個


我敬佩這位香港的老大哥,並非因為他的年紀大,89歲還能自己走路,而是他一身病,卻像沒事一樣單身近30年,快樂而充實的有品質的活到了今天。

認識他純屬機緣。
我是在一間NGO組織舉辦的迎聖誕60歲或以上香港人士的派對上認識他的。

我記得,當時他穿著挺講究:
一身米黃色休閒西裝,咖啡色的寬鬆小皮鞋,帶著一頂有點西部牛仔一樣的禮帽,杵著拐棍,端著高腳杯,氣定神閒走在派對隊伍裡。

老實說,這位滿頭白髮的老香港人的派頭還是挺足的。有點像舊上海灘的許文強的味道。與我平日看到的香港老人打扮還真的不大一樣。

看他的走姿,一般人會以為他是一個健康的人,打完招呼,閒聊的時候才知道,他是一個身上至少有三種老年基礎病的老人,每天要吃十幾種西藥,但外人似乎看不出來,因為他每次出門都給人神氣十足,絲毫沒有老年病態的樣子。
這令我對他的豁達的生活態度肅然起敬。

一來二去,大家聊得比較投機,我們就成了好朋友。他是我來港定居15年後的第一個香港本地朋友。

原來,這位大哥早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後來做了電氣工程師,97前一直為英國人做事。2000年才退的休,現在自己一個人過。他是廣東新會人,我猜是華僑的後代,他的父母都是當年去美國留學的華人子弟,因為一些原因,後來回到香港生活,他就出生在了香港。

怎麼說,他的父母也算中產階級家庭。所以,即使到老了,他的做派還有著濃鬱的中產階層味道,也就不足為怪了。
他有一個姐姐,遠在美國生活,九十有三,但已經不能動彈,整日睡在床上靠人伺候度日。他說自己比姐姐要幸福的多,還能打理自己。

我很羨慕他的長壽家族基因。他對我說,我不是第一個跟他說這種話的人。事實上,他的父親40多歲便因病去世,母親也活了不到60歲。

於是,我更加好奇跟他多了互動,以探尋後天對健康和長壽的重要性。自然是他告訴了我許多生命的奧妙。

第一個奧妙:
凡事都計算最壞的結果,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贏了自然好,輸了也是意料之中。

他從70歲開始便用上了拐杖(也許當時不是太需要拐杖),但他說用拐杖出門,人家會比較在意你,給你讓座,不會隨意碰你,方方麵麵,都是自己優先得到。

另外,他每次看病,都想好也許回不了家,也許病情嚴重,尤其是這次COVID-19中招,在醫院躺了差不多一個月。所以,事先他把該做的事情都做掉,沒有遺憾,然後,很高興去看病,結果每次看完病都回來了。

這三年,COVID-19鬧得厲害,他接受醫生的建議,前前後後打了6劑輝瑞疫苗,結果還是感染上了。他說如果不打6針疫苗,也許他就死了,因為疫苗還是幫到他活了下來。所以他這一生,對醫生及藥物是100%信賴的。

他跟我說,該吃的處方藥要認真吃,不能有時吃,有時不吃;該玩的要認真玩,不要一邊想事一邊玩,這樣玩得不會開心;該睡覺要好好睡覺,哪怕安靜躺著,都比坐著著急好。

他跟我說,20年前,他就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簽訂了器官和遺體捐贈服務協議。說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

因為終於有人會管他的身後之事,為己為人。他從此沒有了任何後顧之憂,他的算盤打得真的很好。

第二個奧妙:
每日早上他必做自己設計的一套運動,像小學生作業要交差一樣,半個小時雷打不動。

據他自己說,從2000年開始至今23年,他每天都會在家運動一次,幾乎沒有停頓過。

他跟我說,他喜歡早上起來,喝一小杯溫開水,然後就坐下來,開始折騰自己,一會兒頭,一會兒手臂,一會兒腳,搞下來半個小時左右,都已經形成了習慣,不做還不舒服。

如果天氣好,就上午出門走走,嗮嗮太陽。中午到下午一定是待在房間看電視,或喝咖啡,或玩玩遊戲,隻有到了傍晚,他才一舉兩得,一手拎著垃圾,一手杵著拐杖,順帶出門逛下街道,周邊走走,晚上九點左右,一定上床休息。至於夏天,則很少白天出門,隻是早晚周邊透透氣而已。
現在他一把年紀,半夜起來1-2次小便已是司空見慣(年紀大了自然有前列腺問題),他覺得屬於正常現象,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到了夏天,他基本靠自然風或電風扇休息;除非特別炎熱,氣溫高,會開一會兒冷氣,然後基本靠風扇調節溫度。午覺和夜裡都是這樣。隻是他認為房間的氣窗,因為空氣流動很重要。

看來,“生命在於運動,壽命在於適合”都是正確的。凡事堅持很重要,自己感覺舒服的運動就是最好的運動。看到眼前的他,再想想專家們說的運動的科學性,比如今天時髦的有氧運動或無氧運動。也是很有意思。

第三個奧妙:
每週固定與兒女打電話,甚至視頻聊天。
人類學家一直講人是群居動物,人需要關心和問候。看來並非寒暄,而是健康和壽命的需要。其實,家庭成員的彼此問候,也是一種社交。

據這位大哥自己說,當他每週和遠在美國和英國的老大、老二語音聊天後,都感到很滿足,似乎兩個孩子就在自己的身邊,是一種依偎和溫暖,對情緒起到很大的作用。他自己說這樣就足夠了。

因為後麵他還有自己的事要做,比如馬上洗個熱水澡,玩個遊戲,或喝杯奶茶,或喝杯咖啡,吃塊餅乾什麼的,都是他特別舒服的事。沒有東西可以替代親情的在線溝通。

看來,單身獨居人士,為自己增加一個可以聊天和訴苦的社交平台是必要的。這樣做:一為自己的精神健康,二為自己的安全考慮,都值得這麼做。

當然,在線雙向溝通(哪怕視頻也好),不一定限於自己的子女,自己喜歡的人,願意交往的人,都是可以的,隻要聊一聊都是好事,真的比單純的虛擬社交的留言要強很多。由此可見,X平台,Facebook,以及IG/TG要加油了。

香港目前已經邁入超高老齡化社會,3.5個人當中就有1個60歲或以上的老人。

也許未來的老人溝通服務,應該注入AI以及ChatGPT智能化的功能,24小時在線,或可以幫助社區服務再上新台階。香港應該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第四個奧妙:
堅持科學、理性、自律的生活方式。

說他科學。
是他堅持一天隻吃兩餐。基本不吃齋。晚上不吃飯,至多吃點水果和蔬菜,幾十年都是如此。有時,為了吃上自己喜歡的食物,他會專程從九龍坐地鐵,跑到香港島熟悉的店鋪買回來吃。據他自己說,好吃的東西不怕遠,吃到開心滿足,比什麼都過癮。

我也不知道他平日喜歡得舒飲食,還是地中海飲食,還是日本沖繩飲食等這些挺花錢的飲食。反正,他挺喜歡吃海魚,吃蝦的,也不忌口什麼都吃。1.7米的高度,BMI指標始終在22左右,體重一直保持在70KG左右的樣子。

說他理性。
一個是對身邊人的態度上。
他跟我說,他59歲開始就單身一直到今天,也遇到過一些投緣的女人,大家在一起,一切以開心,不影響到對方自由為生活原則,好則過,不好則散夥,這樣的事已經有過三單,他也習慣了。

對於女人,他的心態從來都是客客氣氣,平靜而淡泊,總認為隨緣就好。他很少跟女人把話說滿,甚至跟人翻臉,他覺得結果都一樣,為什麼要翻臉呢。所以,他的前妻離婚與他幾十年,每年還從台灣給他寄一些好吃的東西。由此可見一斑。

二是他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
每年的春天,他都會讓他在美國的兒子,給他買幾盒保護關節潤滑的保健品,改善下膝蓋的質量。他跟我說,年紀大了,一個好的關節很重要,人不能走路就很麻煩。我想,就這點很多人沒有他的聰明。

我有時問他,您這麼大年紀還到處跑,就不怕跌倒?他跟我說,跌倒不怕,最怕寂寞孤獨搞到心理或精神出現病,那比跌倒還可怕。可見他在做減法。因為他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寧願跌倒也要到處跑,為的是自己的健康。

我聽說他有事沒事都喜歡去看人家,搞到人家很不好意思。其實,他是為了自己。這種退一步進兩步的聰明才智,想很多人不具備。當然也包括我本人。

三是他雖然年紀大了,但解放勞動力,降低風險的事情,他是一點也不含糊。我去他的住所看他時,房間很小,但洗衣機,雪櫃、微波爐,電視機,咖啡機,開水壺,冷氣機,電磁爐、電風扇及防滑墊一應俱全,擺得整整齊齊。包括單人床的床沿設計,都非常按合老人的需求。我問他這麼多東西,使用率高嗎?他說除了洗衣機和冷氣機,其他幾乎天天使用。
他說他不想犯低級錯誤。以及希望這些東西幫到他提高生活品質。

第五個奧妙:
從他父母早逝的情況,他感覺他是一個奇跡。於是,70歲開始,他開始學會感恩上天,早上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謝天謝地,讓他又多活了一天,這種信念也堅持到今天。
說到健康與壽命的關係,他跟我說,精明睿智必要,因為不會得老年癡呆症;而什麼都想得到並不好,容易中風或搞出心臟病,到頭來是自己倒黴。

所以,學會養成有氣不過夜的本事很重要。他說人不可能事事順心,但不開心當天要消化,絕對不放到第二天。另外,把自己喜歡的運動堅持下去,不要荒廢,就一定有效果。他說他每天的自我運動,已經讓他收穫到至少多活了十年的好處,可能還不止。

所以,奧妙歸奧妙,真要學到手,還是不容易的。俗話說“十個指頭有長短”,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也許我學不到這位老哥的人生悟性,但有幸交往到這樣一位睿智的精明的香港大哥,還是三生有幸的。

讓我們一起共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rongrongrong 回複 悄悄話 讚,非常值得學習。
music123 回複 悄悄話 這位大哥心態好 很理智
你的文章也寫得很好
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