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隻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隻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個人資料
正文

人往高處走:小人物的人生與中國記憶(回憶錄連載13)

(2023-02-16 03:21:43) 下一個

(接上)

第二章   毛澤東時代的幹部家庭挺有麵子

也許是鞏固政黨的執政基礎的需要,也許是毛澤東對建設國家的低成本管理的考慮,從60-70年代差不多20年的歲月,毛澤東作為共產黨的大家長,運用了獨特的封閉的階級鬥爭理論學說,以及充滿領袖宣傳魅力的《毛澤東選集》,和群眾鬥群眾的運動方式,打造出了一支鐵桿的為國效力的黨的幹部和知識分子隊伍,還是很有水平的。這在當時信息非常封閉的年代,這種攻心為上的實用主義的統治方式,是奏效的,毛澤東看得很準,很有洞察力,很有駕馭百姓的能力。

第一節   毛澤東時代的供給製經濟

誰能想到,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特別是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以房地產為龍頭的供應鏈產業,徹底打破了毛澤東時代30多年的全民分房製度,進而發生了全民房地產產業的嬗變。

古人說“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老實說,房地產開發在沒有私有化之前,中國的“王土”,都是國家所有的,是共產黨的資產。當年國家搞供給製分房製度,想應該來源於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的理論基礎。從60-70年代,在我懂事以後的印象中,我父母得到供給製分房製度的照顧,好像有過四次搬家的機會,每次分房都是一次比一次好,因為父母職位有了變化。

我記得,我父母作為國家幹部,60年代末,分到的房子,是兩間房子沒有廳,大概50平米的樣子,一家六口將就著住;到了70年代初,又換了房子,這回是兩房一廳,70平米左右,有了廁所,有陽台,居住條件好了很多。

我印象最深的是陽台的窗戶是兩層的,有木質鐵紗窗;72年全家下放到一個縣城,分到的房子是三房一廳,90多平米,我們兄弟姐妹,開始有了自己的單獨的房間。最終這套房子,到了90年代,又換了一個更大的,120平米,到了全國開始實行企業貨幣分房的時候,父母依據工齡及職位,掏了一些錢,就把房子買下,房子就完全屬於自己的了。

其實,這個時候的國家還是厚道的。畢竟,工齡和職位,都成為可以變現的資產,一併成為抵扣房款的現錢。

我相信很多與我們一樣的家庭,在哪個年代,都有過供給製分房以及貨幣分房的經歷,家家戶戶都是隨著父母職務的高低,分到的房子也是不一樣的。可見,毛澤東的時代,幹部是國家(黨)的人,自然由國家來統籌包辦一切工作和生活,根據等級製度,什麼人享受什麼待遇,是很清晰的,凡事論功行賞,論職務高低分配資源,還算是基本公平的。

由此可見,從分房製度上,便可窺見共產黨的等級製度是比較森嚴的,一切都按規定辦事的。職務級別的高低,的確和物質享受及政治待遇緊密掛鉤,延續到今天,估計也沒有變過。不過,我相信他是可控的,因為職位有數量和約定,是可以完全控製的。相信財政包袱也是很重的。管理起來,也是不容易的。

不知是哪位大領導,下決心在全國上下搞了貨幣分房的這種符合經濟規律的聰明事情,雖然低價出售,但好歹國家把背了幾十年的包袱甩了出去,不用再背負這個龐大的固定資產,還要計算折舊,現在把現金收上來,好歹是一筆大錢。這是很明智的。這種聰明的做法,比起前蘇聯解體後的休克療法,全國到處廉價變賣國有資產的愚蠢行為,還是兩回事。

聽說現在體製內還有職務分房製度,隻是限製在省部級幹部範圍,好像正省級是300平米,副省級也有240平米,這個住房麵積放在一線城市,如果按照市場價格,也是千萬富翁了。當然,不僅因為工作需要,享受住房如此高規格待遇,還有一攬子諸如家庭保姆、公共醫療及家屬等福利安排,聽說正省級幹部家庭長期是兩個保姆,副省級也有一個保姆,都是國家支付工資,終身為幹部服務終身的。真的令人羨慕。

難怪有體製內的幹部就說“共產黨的高級幹部如果離開了組織,就什麼都不是,這倒是真的”,絕對不允許“吃著黨的飯,還要砸黨的鍋”。這話說得很實在,很到位的。

不過,話說回來,黨的高級幹部,也是國家的重要資產,資產就是有價的。一方大員,領導著至少上千平方公裏的黎民百姓,忙裡忙外,日理萬機,當然應該給與優質的生活待遇才是。

我在想,這麼好的省級幹部福利製度安排,換做誰都會支持國家和政黨才是的。這比起西方靠選票選舉的政客內閣製度,不知道要好多少。所謂“鐵打的營盤”,這些高級領導幹部,應該是黨的這個大營盤的重要組成部分吧!

好像是2001年,我受德國一家大公司的邀請去德國旅行,在法蘭克福國際機場貴賓室,竟然見到德國前總理施密特,一頭白髮,背有點駝,手上拎著黑色一個公文包,和我們同班飛機飛柏林。我當時真的很感慨:想想,一個曾經的德國總理,下台後,竟然連個保鏢及秘書都沒有,完全一個普通人的行頭出行,這也太寒磣了。

後來我又聽說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下台後,竟然加入了一間民間基金會,每月拿著固定薪水為人家打工,包括前澳洲總理陸克文等,這是否西方政治人物參政議政,下野後歸隱平民的標配。反差實在太大了。看來,西方國民不是省油的燈,對政客的玩法以及監督,也是毫不含糊啊。

(未完待續1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