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1)》
杜牧
煙(2)籠寒水月籠沙(3),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4)不知亡國恨,隔江猶(5)唱《後庭花》(6)。
1. 秦淮:秦淮河,流經金陵(南京)市區,匯入長江。
2. 煙:此處指霧靄。
3. 沙:此處指沙堤或沙洲。
4. 商女:歌女。
5. 猶:還,仍然。
6. 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為南朝陳後主所作。
杜牧(803—852年),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字牧之,晚唐官員、著名詩人、文學家,中唐初期宰相杜佑之孫。杜牧自幼才華出眾,十幾歲的時曾研究兵法並撰寫策論谘文多篇。杜牧20歲時已學識深厚,博通經史,22歲作《阿房宮賦》,24歲時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名揚京城。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5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後曆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監察禦史、宣州團練判官、殿中侍禦史、內供奉、左補闕、史館編撰、司勳員外郎以及黃、池、睦、湖等州刺史,考功郎中兼知製誥,中書舍人等。晚年居長安南郊的樊川別業,世稱杜樊川。杜牧於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病逝,享年49歲。
杜牧具有多方麵的文學成就,他的詩、賦、古文都居名家行列。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杜牧的律詩今存近170首,風格俊爽峭健、雄姿英發。杜牧的絕句數量與律詩相當,猶以七絕成就最高,其意境幽美、韻味雋永。他的詠史絕句立意出奇,史識深刻,他的抒情絕句則優美流暢,別開妙境。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為其甥裴延翰所編。據記載杜牧卒前欲焚毀全部書稿,在裴延翰的懇求下才保留十之二三。宋以後又輯有《樊川外集》《樊川別集》等。當代則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匯集各方資料編撰而成。杜牧詩現存共524首。
詩詞作品總體影響力評分:6.
宋雨:在文學史上,杜牧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的杜牧,他們兩人是晚唐最富盛名的詩人。李商隱的詩格律精工、用字華美、意蘊深妙。他特別善於寫七言律詩。而杜牧的風格有些不同,他雖然也是一個作品全麵的詩人,但他的七言絕句寫得特別好。你對小杜的七絕評價如何?
唐風:我認為他的七絕是可以與李白和王昌齡比肩的。一個人的詩風受其先天氣質和成長經曆等多方麵的塑造。杜牧出身於高門世族,世代為官。杜牧的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曆順宗、憲宗兩朝。這樣的家世和教育背景,使其性格中的幾分多情善感與豪放爽朗的特點相結合,成就了杜牧詩歌意境開闊、柔中有剛、豪邁俊逸的獨特風格。
宋雨:杜牧的詩歌題材較廣,詠史、寫景、傷懷和愛情等方麵都有佳作。人們普遍認為他的七絕詠史詩最為精華。這一類七絕詩他寫得很多,如《題烏江亭》、《赤壁》、《江南春》、《過華清宮》等等,當然也包括我們下麵要賞析的《泊秦淮》。他的這些小詩被後人譽為“二十八字史論”。它們言簡意賅、見解獨到、婉轉含蓄。這些詩中的妙語和點睛之筆,常令人回味無窮。
唐風:寫出這樣的作品,離不開個人的境界高遠和相應的時代背景。杜牧出生於安史之亂後四、五十年 ,成年以後已是晚唐初期。那時候李唐王朝的頹勢愈加明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朝中政治混亂,人民生活困苦。杜牧這樣一位抱負遠大,憂國憂民,感情豐富人,生活在這樣一個多事之秋,每每回望曆史便很自然地多生感慨。
宋雨:這首《泊秦淮》並無題序標明其寫作時間,但一般認為是杜牧在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路過江寧(即金陵、建業,今南京)去揚州時寫下的。這是杜牧唯一一次去這座城市。他此前三、四年,在杜家的舊友、大臣沈傳師手下做幕僚。先是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後隨往宣州(今安徽宣城)。
唐風:那一年杜牧受沈傳師之命出行,去揚州見新上任的淮南節度使是牛僧孺。他路過金陵,就作了一次短暫的旅遊。後來,還未等杜牧從揚州返回,沈傳師就遷吏部侍郎回長安了。於是杜牧便留在揚州牛僧孺幕下,擔任他的掌書記,很受器重。此後便有了“十年一覺揚州夢”的那些故事。
宋雨:雖然金陵六朝故都的地位被隋、唐兩朝打壓和邊緣化,但無數的文人墨客都曾到古都去遊覽、憑吊,抒發幽情。作為旅行者,杜牧當然要好好看看那些個有名的場所,其中之一就是到“秦淮”這個燈紅酒綠的地方去感受一下。
唐風:詩的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兩個“籠”字,很顯用字的功力。寒夜的水麵彌漫著輕霧,皎潔的月光灑在沙堤上。這種對環境的描寫,一方麵顯出神秘和美妙,但另一方麵,這樣的氛圍也透著寒氣,與人有距離感,不給人以心馳神往的感覺。
宋雨:在這樣一個環境和心態下,杜牧的小船停在了一處酒宴之地。“夜泊秦淮近近酒家”一句,語言上依然是平平淡淡,並不顯示詩人的熱情與向往。曾幾何時,金陵是南朝宋、齊、梁、陳的首都。秦淮河畔的瓦舍和食肆,是光酬交錯、醉生夢死的地方。如今金陵雖然脫去了往昔大半的繁華,秦淮河畔的遊樂、飲宴場所看來依然有所保留。
唐風:就在此時,在河的那一邊,傳來了一曲柔靡的歌聲。詩人聽後感慨萬千,吟出了千古名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兩句字麵上很好理解:歌女不懂得亡國之痛,在河那邊依然唱著《後庭花》。然而《後庭花》是怎樣一首歌呢?為什麽歌女唱這首歌會引起杜牧的聯想和歎息呢?。
宋雨:對,回答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詩的深意。《後庭花》的全名叫《玉樹後庭花》,是陳後主,即陳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陳叔寶(553—604年)作的一首豔詩。這位陳叔寶與五代的李煜(李後主),北宋的趙佶(宋徽宗)類似,也是一位“文藝皇帝”,他精通音樂,會作詩,對詩的格律化有貢獻。但他在29歲登基後,在位八年期間荒於朝政,沉迷酒色,最後國家被隋所滅。陳後主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
唐風:很多人將這位陳後主與李後主、即比杜牧晚一百多年的李煜相對比。同樣是精通音樂和詩詞的文藝皇帝,同樣是定都金陵的亡國之君,李煜的名聲要好很多。他在位時是理朝政的,而且盡其所能讓南唐續命15年。亡國後他被擄至汴京,雖然物質生活舒適,但他無法掩蓋自己的痛苦,寫出許多思念故國的詞作。結果使得宋太宗趙光義將其處死。
宋雨:相比之下,陳叔寶被擄至長安,隋文帝楊堅對他也很優待,準許他以三品官員的身份上朝。但陳叔寶竟然向楊堅請求,希望能到一個更大的官職。楊堅經常請陳叔寶參加宴會,他在宴會上總是開懷暢飲,談笑風生,沒有一點亡國之君的傷感。因此楊堅歎息道:“陳叔寶此人,全無心肝!”他雖然最後善終,卻令人不齒。
唐風:別看這人是昏君,他卻為我們貢獻了一個十分常見的俗語和一個成語。有一次陳後主到皇後沈婺華處,很快就出來了,隨後作詩《戲贈沈後》,內有:“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當隋軍攻入皇宮時,陳叔寶與兩個妃子跳到井裏躲避。不久,士兵對井下喊話,無人應答。士兵威脅要“落井下石”,下麵這才發聲求救。於是兵卒拋下繩索往上拉,覺得非常沉重,驚奇此人肥胖。等到把人拉上來,才發現原來一根繩索上串著三個人。
宋雨:哈哈,這也算他對文化的貢獻…… 好,我們回到詩的後兩句。勾欄、食肆裏的歌女唱什麽歌,是由聽者選擇的。況且,歌女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要求她們把這個靡靡之音與兩百多年前朝代的滅亡聯係起來。
唐風:所以,詩人在這裏不是批評歌女,而是指向那些聲色犬馬的食客。這首歌引起了詩人的對興亡感歎,同時也暗示,滿朝的達官顯貴們,在大唐的頹勢之下沒有足夠的危機感。
宋雨:末句“隔江”二字很巧妙,它既是詩人當時在秦淮河畔的實情,又是當年南朝滅國的真實場景。當年楊廣、楊素等人率50萬隋軍直取江南。陳朝有大臣主張出兵抵抗,陳叔寶卻說:“王氣在此,自有天佑。”認為有長江天塹,對方無可奈何,於是繼續歌舞升平,《玉樹後庭花》在宮中餘音嫋嫋。如此愚蠢,焉有不亡之理。
唐風:杜牧的詠史詩,細細體會,很多時候雖然感歎是深沉的,諷刺是辛辣的,可是在遣詞造句上,卻表現得輕靈、含蓄、委婉。這種“曲筆”的方式,在他別的詠史作品中也表現得很明顯。比如他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同樣很含蓄。然而品味“妃子笑”,並非表現美,而是揭露楊貴妃的持寵而驕,當然更是諷刺天寶後期玄宗的昏庸。
宋雨:杜牧這首《泊秦淮》,除了懷古,應有借古諷今之意,恐怕也希望當朝的統治者能夠吸取曆史的教訓,勵精圖治,走出困境。早年他的成名作《阿房宮賦》,是這樣結尾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唐風:這幾句真是有見地。然而,似乎是曆史的符咒,中國的曆代統治者從來就不能吸取教訓、避免滅亡。楊廣當年是率部統一江南、活捉陳後主的將軍,後來他即位為君主(隋煬帝),然而他自己也是末代君主。於是李商隱的七律詠史詩《隋宮》諷刺到:“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這正是“後人而複哀後人” ,總是逃脫不了輪回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