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1)怨(2)》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3)上翠樓(4)。
忽見陌頭(5)楊柳色,悔教(6)夫婿覓(7)封侯(8)。
1. 閨:女子臥室,借指女子。
2. 怨:幽怨、寂寞等情緒。
3. 凝妝:盛妝。
4. 翠:青色。古代殷實之家的樓房常被粉飾成青色,
5. 陌頭:路邊。
6. 教:使、令。
7. 覓:尋求、追求。
8. 封侯:封拜侯爵。泛指贏得功名。
王昌齡 (698—757年),字少伯,京兆人 (一說太原人),盛唐傑出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身已不可考,隻知其早年生活較為貧困。開元十二年(724年)前後,王昌齡赴河隴、出玉門,旨在進入軍幕。此行雖未達到投筆從戎的目的,但卻使他有了一、兩年塞外生活的經曆。開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齡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開元十九年(731年),王昌齡以博學宏詞登科,授河南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王昌齡謫赴嶺南,一年後遇赦北還。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王昌齡重獲起用,授江寧丞,在職共八載。天寶七年(748年),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 王昌齡離開龍標還鄉,在途經亳州時,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享年59歲。
王昌齡存世的詩歌數量不算多,但質量很高。其題材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等。王昌齡為唐朝邊塞詩的先驅,他的這類詩在意境、抒情、寫意等方麵均有很高的造詣。王昌齡的詩以五古和七絕為主要體裁。他的五古嚴正肅然、頗具風骨。王昌齡有“七絕聖手”之稱,他的74首七絕幾乎占了盛唐時期七絕總數的六分之一。正因為他和李白等人的努力,七絕才成為唐代流行的詩歌體裁。明代胡應麟說王昌齡的詩 “優柔婉麗,意味無窮,風骨內含,精芒外隱,如清廟朱弦,一唱三歎。” 而清初的王夫之更將他的七絕推為唐人第一。
《新唐書·藝文誌》載王昌齡撰《詩格》2卷,《直齋書錄題解》載《詩格》1卷、《詩中秘旨》1卷。現存《詩格》和《詩中秘旨》各1卷收於明朝的《格致叢書》。王昌齡有詩歌196首存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6.
宋雨:我們下麵賞析的王昌齡的《閨怨》,其題材屬於中國古代詩歌中一個獨特的門類“閨怨詩”。“閨”本意為女子的居室,代指女子。“怨”不一定是怨恨,其中還包括了思婦(如征婦、宦婦、商婦、遊子婦等)的思念、擔憂、牽掛、寂寞,以及少女懷春、思念情人等一係列感情。例如,中唐詩人張仲素的有一首《春閨思》:“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就是這類題材中,反映女子牽掛戍邊丈夫的一首優美的小詩。
唐風:與“閨怨詩”密切相關的是“宮怨詩”。這類詩表達帝王宮中女子在長期受到冷落和與世隔絕之下的寂寞和怨恨,顯示或暗示她們對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比如元稹的《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它不僅反映了“宮怨”這個主題,而且在更廣闊的維度上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唐朝由盛轉衰的命運。
宋雨:“閨怨”這個題材,早在《詩經》就有了,比如其中“嗟我懷人,置彼周行”(《詩經·周南·卷耳》)一句,明朝學人戴君恩稱之為“是古今閨思之祖”。其實,這談不上“閨怨”。先秦的時候, 還存有母係氏族社會對女性的尊重和兩性的平等,少有後來寂寞深閨的單向的幽思。比如在《詩經》的第一首《關雎》裏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反映的是男子的懷人之情。
唐風:後來這類的題材在樂府詩中有了進一步發展,比如曹丕的代表作《燕歌行》中有“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反映出一個女子對遠方丈夫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獨哀傷。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文人詩,往往是以“男子作閨音”(即代言體)的形式,即文人以女子的口吻來表達“閨怨”的。古代閨怨詩以代言體為主,你認為是什麽原因呢?
宋雨:說到代言,其原因比較複雜,以社會曆史原因為主。古代女子極少從事家務以外的社會活動,而且絕大多數女子所受的文化教育有限,或者根本就沒有文化。因此她們很少有能力通過詩文反映自己的心聲。即使到唐朝和北宋,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出現了幾位著名的女詩人、詞人,但總體影響還是有限的。因此這個時代的閨怨詩詞,還是以代言體為主。不過,有人恐怕要問,“男子作閨音”,能像嗎?
唐風:從事實來看,優秀的男性詩人、詞人,能夠比較到位地站在女性的身份和心理上進行詩詞創作,以女性的語言進行細膩、哀婉的表達,在遣詞造句上顯示出真實性。不少作品“女性化”的程度,完全可以“亂真”。這一點早在唐朝以前就做到了。比如南朝著名詩人江總的七言樂府詩《閨怨篇》結尾寫道“願君關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時妍。”這是一篇感情深厚細膩,代言精巧到位的作品。
宋雨:哈哈,這名字!一看到“江總”,就讓聯想到現代中國大陸的某位大領導啊。你提到的這首詩我不熟悉,去網上查了一下,全篇對仗,文采飛揚,情真意切。而且,我原來以為“閨怨詩”之名出自王昌齡的《閨怨》一詩,顯然不是。這位江總比他早了約200年。
唐風:江總可是南朝的著名大臣和詩人,隻是作品中脂粉味重了些。他年輕時就受到善詩的梁武帝蕭衍的賞識。後來更是在陳後主陳叔寶(就是寫《玉樹後庭花》的那位昏君)手下任尚書令。兩人(也包括其他一些詩人)經常一起唱和,將婉麗、濃豔的宮體詩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另外,他還是古代四大楷書書法家歐陽詢的養父和他的書法老師。後來江總與其他南朝文人一起被隋軍擄至北方,但還是善終的。
宋雨:男性的代言體閨怨詩,若說在總體上與女性的閨怨詩有什麽區別的話,那就是男性詩人的視野或許更開闊一些,較多地聯係到社會問題(比如常年征戰的後果),這與男性較多參與社會和政治生活是一致的。另有一點也很重要,即有時候男性詩人的代言體閨怨詩,其實是以夫妻關係寄托君臣關係、抒發懷才不遇或心中不平之感。 “三綱五常”強調君為臣綱,這跟夫為妻綱是可以類比的。
唐風:是的,其實早在唐朝之前,就有詩人以男女關係象征君臣關係,如屈原的《離騷》中就有“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以“眾女”比喻給君王進讒言的大臣。《太行路》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之一。該詩以夫婦相互恩愛到男子變心為比喻,顯示出君心多變,臣的地位難以長期穩定。這樣的詩歌其實已經超越了“閨怨”,而具有社會批判性。
宋雨:閨怨詩這種題材到唐朝發展到了頂峰。它不僅與詩歌總體的發展相一致,而且與這個時期的社會現實相對應,反映了較豐富的社會內容和作者的情懷。例如,唐朝與西部崛起的吐蕃王朝的戰爭持續了兩個世紀。於是這個時代就有很多反映唐代邊事頻繁、士卒長期戍邊和喪命邊陲等與社會現實相關的閨怨詩。很多的代言體,借助閨中少婦的怨恨,反映百姓希望和平安定、夫妻團聚的願望。
唐風:在唐代的代言體閨怨和宮怨詩作者中,王昌齡是十分突出的一位。他專攻七絕,作品剛柔相濟、構思傳神、意境深遠,被人稱為“七絕聖手”。在此體裁上,他完全可以跟風格飄逸、清新自然的李白相媲美。王昌齡的七絕題材非常廣泛,尤其以邊塞、閨怨及宮怨、贈別等最為膾炙人口。《閨怨》便是他閨怨題材的代表作。據考證,開元十五年(727年)前後,王昌齡曾去過西北邊陲,此詩大約作於這段時期。
宋雨:本詩題為《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知愁”,別開生麵,卻是本詩的構思使然。如果一開始就是因夫從軍而愁怨,那就是風格迥異的另一首作品了。這首詩裏,詩人要描寫少婦情緒的變化,所以一開始反映的是平和、安詳的情緒。
唐風:正是因為心情平和,甚至帶有些許春日到來的欣喜,少婦才會“春日凝妝上翠樓。”“凝妝”不僅指精心修飾容貌,而且是著華麗的盛裝。“翠樓”指粉刷、裝點為青色的樓。看來,這位少婦的婆家的經濟條件不錯,有比較好的住宅。
宋雨:雖然我們並不清楚王昌齡刻畫的究竟是什麽樣背景的家庭和少婦。但他丈夫應該還是選擇從軍的普通年輕人。唐朝的科舉之路是十分艱難的,十年苦讀,經過鄉試和省試(會試),最後能進士及第者不過千分之一、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實在是太過艱難。進士及第後也不一定能馬上授官。而另一方麵,西北的征戰經年不絕,全新的“募兵製”剛剛開始實施,以“長征健兒”為代表的職業軍人開始大批出現。於是不少剛剛入仕的年輕人選擇從軍,進入將軍的幕府,希望憑借軍功最終獲得高升或取得爵位,進而封妻蔭子,人生得以圓滿。
唐風:第三句“忽見陌頭楊柳色”是全詩的轉折。少婦登樓眺望,馬上映入眼簾的自然是春天路旁的青青柳色。“忽見”二字似有些突兀,並非景色的少見或驚人,而在於它在不經意之間,突然引得觀景者的感觸與聯想。有詩解說“柳”與“留”諧音,也對女主人的聯想起到了作用。我認為這屬於過度解讀。這畢竟不是長亭折柳、依依不舍的場景。
宋雨:這樣表達和處理,恰是王昌齡七絕的風格。人們一般認為王昌齡七絕的重要特色是“含蓄委婉”,但如何體現委婉,在不同作品中是不同的。在本詩中,前三句是比較平淡的描寫,其實是在為末句的詩眼“悔教夫婿覓封侯”蓄勢和作鋪墊。他的《從軍行》的末句“不破樓蘭終不還”,也是類似的處理方式。
唐風:末句的不同凡響和用字的錘煉,是王昌齡七絕的高超之處。從“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很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是積極鼓勵的。那個時代的婦女雖然社會地位低,但在家庭生活上,並非隻能言聽計從。在當時“覓封侯”社會風氣影響下,婦女“望夫成龍”,鼓勵夫君通過這一途徑升官晉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宋雨:這首詩反映了少婦在登樓望景前後的心理變化。“楊柳色”使少婦情緒迅速轉低,產生了過去未曾意識到的孤寂與愁緒。詩的末句極富意趣,也耐人尋味。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對功名的追求和對團聚的渴望是相互矛盾的。夫婿一旦從軍遠征,便身不由己,她的“閨怨”也就難解了。
唐風:在今天,類似“悔教夫婿覓封侯”這樣的事情,有時還在迥然不同的背景下發生。例如前些年,中國大陸有的妻子希望丈夫下海經商,海外也有一些女士鼓勵先生回國開公司賺錢。未曾想,當對方的經濟地位發生變化以後,誘惑多了,有些人的心也變了。現代“悔教夫婿覓封侯”經常鬧得一地雞毛,遠不如古代的牽掛和惦念那樣有情韻。
謝謝暖冬光臨。我也喜歡“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不僅字詞對仗,音律平仄也好,讀起來特別朗朗上口。那年頭,是個文人就會寫詩,不必李杜代勞。
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喜歡,嫋嫋兩字恰如其分!
這可能不算閨怨,算裂變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