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116.《蟬》虞世南

(2025-04-15 21:39:04) 下一個

虞世南

垂緌(1)飲清露(2),流響(3)出疏桐(4)。

居高(5)聲自遠,非是藉(6)秋風。

 

1. 垂緌(rui2):低垂著觸須。

2. 飲清露: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

3. 流響:傳出的聲響,此處指蟬鳴。

4. 疏桐:稀疏的梧桐枝葉。

5. 居高:指棲息在高處,此處雙關,暗示境界高。

6. 藉(jie4):憑借,依靠。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餘姚)人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陳朝太子中庶子(太子的老師)虞荔之子,“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早年曆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後,先依附於夏王竇建德, 李世民滅竇建德後,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成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曆任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封永興縣公。虞世南性格耿直,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80歲。

虞世南書法成就很高,後世將他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他也是初唐的優秀詩人。《全唐詩》存其作品一卷,計32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1.  

唐風:古人壽命較短,加之宦海沉浮等原因,能在同一個朝代的幾個皇帝手下做官者並不多見。像中晚唐時期的重臣裴度,曆經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並數次拜相,是極為罕見的。而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位虞世南,在官場上可能更是廖若星辰,雖然他並未擔任宰相那樣的高官,但他服務過三個不同朝代、四個政權。

宋雨:相比於其他唐朝著名詩人,虞世南要早得多。他比李白早出生143年,比初唐四傑之首王勃還要年長92歲。虞家是江南門閥士族,自三國時期到唐代出了許多名人。虞世南的祖父虞檢是梁朝始興王蕭憺的谘議,他的父親虞荔則是陳朝的太子中庶子(太子的老師)。虞世南還有一個年長幾歲的哥哥虞世基,才華出眾。

唐風:我第一次知道虞世南這個名字是在大學裏,當時心血來潮要練書法。我發現唐朝虞世南的碑帖正楷太漂亮了,是一種剛柔相濟的俊秀之美。於是我就照著他的字帖練了幾個月。結果毛筆字雖然沒練出名堂,但鋼筆字水平提高巨大。原因可能是因為有了對漢字間架結構有了一點掌握。

宋雨:真不錯,我覺得你練字的目的大部分達到了。虞世南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他曽拜王羲之的七世孫僧人智永為師,書法繼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傳統。順便說一句,虞世南現存的唯一真跡,是藏於上海博物館的行書《汝南公主墓誌銘》。汝南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女,太宗對她很疼愛,可惜她十幾歲時早逝。於是唐太宗讓虞世南為其撰寫了墓誌銘。

唐風:虞世南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陳文帝欣賞虞荔的兩個兒子博學,便常從宮中派人到他們家裏去幫助他們。服喪期滿過後,還給兩個孩子封了官,虞世南被封為“建安王法曹參軍“。對小孩子封個官銜,恐怕主要是榮譽職稱,依此拿些俸祿保障生活。到虞世南十幾歲的時候,他又被授“西陽王友”,也就是西陽王陳叔穆的侍讀。這位陳叔穆就是“全無心肝”的陳朝亡國之君陳叔寶的弟弟。

宋雨:據說虞世南很瘦弱。性格內斂。而他哥哥虞世基卻是儀表堂堂,而且很善於顯示學問。他在陳朝做到了散騎常侍、尚書左丞這樣的高官。然而陳朝滅亡了。兄弟倆從首都建康(今南京)來到到隋朝都城長安。兄弟倆一時間失去了官職和俸祿。虞世南能夠隨遇而安,而虞世基則深感不平。

唐風:當時楊廣是隋朝的王子(晉王)。他聽說虞氏兄弟很有才學,就任他們為王府屬官。後來他當了皇帝,就任命虞世南為秘書郎,後轉起居舍人。但虞世南不善逢迎,十年間沒有太大升遷。而他哥哥卻一路高升,成為內史侍郎、金紫光祿大夫。當時虞世基在當朝中非常顯赫,他妻子的衣著也很豪奢。

宋雨:隋是個短命的朝代。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朝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宮(今江蘇揚州)發動的政變,隋煬帝楊廣被殺。虞世基因為是朝中高官,也將被殺。虞世南抱著兄長痛哭,請求讓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同意。最後保全性命的還是老實做事、做學問的虞世南。

唐風:江都之變後,虞世南隨宇文化及到聊城(位於今山東省西部)。這時候天下紛亂,由竇建德領導的一支農民起義軍在華北占據了大片土地,並在同年 (618 年)建國, 國號"大夏",定都樂壽(今河北獻縣)。竇建德隨即以討逆為名,發兵進攻聊城。宇文化及兵敗被斬,虞世南又被夏王竇建德抓獲,他被任命為黃門侍郎。這是他在第三個政權任職。

宋雨:當時,秦王李世民(就是後來的唐太宗)正為父皇李淵打天下。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滅竇建德,授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參軍。當年十月,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並建立文學館,虞世南被授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掌詔告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風:這個時候,虞世南63歲了,這是他在第三個朝代(第四個政權)做官。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轉任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這時,68歲的虞世南上表請求辭官,說自己年已衰老。太宗下詔不允,升職重用。

宋雨:虞世南逐漸感受到了太宗與他原先效忠的君主很不一樣。唐太宗雄才大略,求賢若渴,虛心納諫。君臣之間經常能共論經史,坦誠相對。這樣,虞世南打消了退休的念頭,在貞觀前12年,作為一名賢臣輔佐皇帝,幾乎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時刻。

唐風:虞世南雖然身體瘦弱,但性情直率,敢於直諫。但這正符合太宗這位明君的胃口。在十幾年間,大到國事,小到言行細節,虞世南都對比他小40歲的李世民有經常的勸誡。唐太宗說:“朕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嚐不悅;有一言之失,未嚐不悵恨。”(我有正確的言論,虞世南沒有不高興的;而我的言論若有失,他沒有不擔憂的。)

宋雨:虞世南高壽80歲。得知虞世南去世的消息,太宗悲傷痛哭,他寫道:“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複人矣!”他又讓虞世南陪葬昭陵,加贈禮部尚書,賜諡號文懿。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圖於淩煙閣,虞世南名列其中。

唐風:虞世南是幸運的。他命運多舛,但花甲之年遇到了明君,能夠在他晚年實現他輔佐君王、報效國家的理想。這樣的佳話,隻有在積極進取、心胸寬廣、禮賢下士的唐太宗治下才能得以實現。要是在南宋,他可能會是一位不受重用的“歸正人”;若是在清朝,他恐怕是一個被先揚後抑的“貳臣”。

宋雨:虞世南被今天的人們所提及,主要是作為初唐著名的書法家和賢臣。他的詩文雖有相當的水平,但總體並不突出,存世數量也不多。《全唐詩》存其詩作一卷,共計32首,多為應製和奉和之作,文辭華麗但價值不高。然而其中幾首詠物小詩卻相當傳神,有的還有寄托,深得後世稱讚。

唐風:是這樣,他的詠物小詩能抓住對象的特點,寫得很巧妙妙。比如《奉和詠風應魏王教》是和魏王的一首詩。魏王是唐太宗的第四子李泰。這位年輕的王子寫了一首詠風的詩(未能流傳至今),請老臣虞世南和一首。他是這麽寫的:“逐舞飄輕袖,傳歌共繞梁。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

宋雨:這首1400年前的小詩淺白得不需要任何解釋,詩人借助袖、歌、枝和花,把風的特點刻畫得惟妙惟肖。他的另一首五言小詩《詠螢》,我也很喜歡:“的曆流光小,飄颻弱翅輕。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 “的曆”意思是一顆小明珠。整詩字麵的意思很清楚,但它顯然是有寄托的。我曾想,如果將第三句改為“不畏無人識”,是不是更能明誌呢?

唐風:這我不敢苟同。我認為虞世南是誠實的。作為一個大半生坎坷的士大夫,他非常希望碰到明君並被賞識,但也擔心得不到這樣的機會。詩的最後一句暗示,無論如何他不會懈怠和自暴自棄。我覺得“恐畏”二字,完全無損於顯示堅韌和風骨。

宋雨:好,現在我們來看看這首備受後世推崇的《蟬》。這是虞世南晚年的作品,其寫作年代不詳。但從語氣來看,應該是在他已經受到唐太宗重用、身居高位之後。

唐風:首句“垂緌飲清露”中,“緌”(rui2)是古代帽子上的裝飾物,即懸掛在帽子邊緣或頂部的一種絲帶、穗子或流蘇狀的裝飾。“垂緌”是蟬頭部複眼內側的觸須。“飲清露”一說,是因為古人科學知識有限,錯誤地認為蟬是靠喝露水而活著的,進而認為蟬具有高潔的形象。

宋雨:此處另有一層隱含的意思:“垂緌”是官帽上的裝飾,代指官員,就好比辛棄疾用“兜鍪”代指士兵。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之中,“貴”與“清”本是兩碼事,達官顯貴與高潔是南轅北轍的。而虞世南這一句,把身份的高貴和形象的高潔統一起來了。

唐風:次句“流響出疏桐”意思是持續的蟬聲從梧桐樹上傳出來。“流”字用得傳神,形容蟬鳴如流水一般連綿不斷。梧桐在中國古代也是高品位的樹種。《莊子·秋水》說:“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所謂鵷雛,是鸞鳳一類的貴鳥,經常用於比喻賢才或高貴的人。詩人把蟬和梧桐放在了一起,抬高了蟬的身價,並產生了寓意。

宋雨:“疏桐”二字,讓我很自然地聯想到蘇軾的“缺月掛疏桐”(《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一個“疏”字,詩人不僅是在寫秋天枝葉凋零的狀態,又進一步表現出高貴的氣質。在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裏,疏比密好,瘦比肥好,淡比濃好。通過前兩句,蟬的高潔形象被刻畫出來了。

唐風:“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前兩句的進一步引申,是借物言誌的點睛之筆。李白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上李邕》)虞世南這裏卻說,蟬聲之所以傳得遠,是因為“居高”,而不是借助秋風的傳送。

宋雨:這裏的“居高”是雙關語,也是說立德高尚的人,具有人格的力量。他的德行自然會廣為人知,不需要借助外力、靠人吹捧。詩人創作本詩時可能已經功成名就,在朝野都深得尊重。我理解,這裏的“秋風”可能也包括皇帝的重用和恩寵。

唐風:是可能的。詩人筆下人格化的“蟬”,我也認為是帶有自況的意味。詩人這裏顯示出一種淡薄和自信,讚美高潔的人格。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無論是這裏的蟬,還是上麵我們提到的螢,都是不起眼的小昆蟲。詩人並無把自己比作鯤鵬、千裏馬之類的狂妄。這種謙卑的德行,可能是詩人在朝代更迭的複雜環境下,得以生存並最終發揮才幹的重要原因。

宋雨:這首《蟬》是詠物詩中的精品,它對蟬的形象和鳴叫巧妙加以刻畫,借蟬言誌,讚美了淡薄清高、自強不息、人格獨立的高貴品質。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詩人對自己人生追求的總結。唐太宗曾屢次稱賞詩人有“五絕”,即德行、忠直、博學、文詞和書翰,他的確名副其實。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