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85. 五絕二首:《江上》、《梅花》 王安石

(2024-08-14 00:01:23) 下一個

五絕二首:《江上》、《梅花》

王安石

 

《江上》

江水漾西風,江花(1)脫(2)晚紅。

離情被(3)橫笛,吹過亂山東。

 

《梅花》

牆角數枝梅,淩寒(4)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5)有暗香(6)來。

 

1.  江花:江中的浪花。

2.  脫:褪去,不再有。

3.  被:遇見、受到,這裏指聽到。

4.  淩寒:冒著嚴寒。

5.  為:因為。

6.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王安石(1021 — 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出身於官宦家庭。他自幼喜愛讀書並顯示才華。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進士,曆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仁宗末年,他曾作萬言《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建議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宋神宗即位後,他以翰林學士兼侍講身份,再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繼續闡述變法主張,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升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陸續推行了均輸法、青苗法等近10項新法。他還改革了科舉製度,實行太學三舍製。盡管新法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其加強統治和富國強兵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然而,變法也造成了北宋後期嚴重的新舊黨爭和政治分裂。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 ,王安石病逝於江寧(今南京)鍾山,享年85歲,獲贈太傅,舒王,諡號“文”,世稱王文公,葬於江寧半山園。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政治家兼散文家,他兼顧文章的實用性與審美價值,講究散文藝術技巧。王安石的散文精煉、直率、勁健,在散文美學方麵獨樹一幟。王安石的詩歌大致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分為兩個階段,他前期的詩注重社會現實,風格直率;晚年退出政壇後,心情漸趨平淡,作品以寫景、詠物為主。王安石的詩重煉字和修辭,風格含蓄深沉、富有韻味,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王安石雖存詞不多,但作品意境開闊、雄渾壯美。它們與範仲淹等人的詞作一道,為蘇軾的豪放派詞風奠定了基礎。

王安石著有《臨川先生文集》。宋代李壁有《王荊文公詩箋注》。當代有數種《王安石文集》出版。王安石現存詩1700餘首,存詞20多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4.

 

宋雨:北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王安石作為政治家,他主導的熙寧變法對北宋乃至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又是偉大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還與歐陽修、梅堯臣、蘇軾、黃庭堅並稱為“宋詩五大家”。

唐風:我第一次聽說王安石這個名字是在中學的曆史課上。老師講北宋有個宰相王安石搞“變法”。至於變的究竟是哪門子法,一概不知。當時曆史是“副科”,我們理科生不好好學,老師水平也不行。我現在懷疑其實他也不懂,不過是照本宣科而已。

宋雨:熙寧變法是個很複雜的曆史事件,不是幾句話說得清楚的。而且其是非曲直曆來也有很多爭論。但王安石這個人的操行總的來說是受到好評的。即便是在政治上與他有不同的人觀點如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等人,也一致推崇他是一位君子德行、安平守道、學貫千載的偉人。他們隻是不讚同他的一些政策,且對他的固執甚至剛愎自用的個性表示遺憾。

唐風:從某種意義上講,王安石是一個悲劇英雄。他是在一個已經相當規範、總體運作尚可的社會裏進行大的變革,同時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當時的官僚體係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很多官員有怠政行為。由於開支龐大,國家出現嚴重赤子。而且宋神宗還有開疆拓土,進攻西夏的的打算,更需要充足的歲入。此時,王安石變法的主張便與神宗一拍即合。

宋雨:王安石認為,隻要政策合理,理財得法,國家的財政收入就會增加,且百姓的負擔不會加重,反倒會從中受益。他短時期內推出約十項個新法,對國家的諸多方麵進行深入改革。用現在的話來講,王安石是對北宋搞“休克療法”。這種劇烈變革不僅受到保守派的批評和反彈,而且它們在實施過程中有些也不像預先希望的那樣發展。新法在一些情況下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於是變法受到質疑。

唐風:在變法發過程當中,王安石兩次被罷相。他的的第二次罷相是熙寧九年(1076年)他主動請辭。這是實行新法的第七年。新法使得國庫充盈了,但出現了很多副作用,而且新黨內部也出現分裂,讓王安石心灰意冷。特別是那一年他的長子王雱英年早逝,對他打擊很大,於是他決意隱退。就這樣,他回到江寧府(今南京)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9年。

宋雨:王安石是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但他好像與江寧府有不解之緣。他年輕時考進士就是從那裏出來的,家屬好像也居住在那裏。他最後也是在江寧府終老。這是其中的原因你了解嗎?

唐風:我大致了解。王安石十幾歲的時候,他父親調任江寧府通判。全家即隨遷至江寧府。那時王安石第一次了解了江南的風土人情,非常喜歡。後來他父親卒於任上,他一邊守孝,一邊發奮讀書,21歲時,王安石從江寧府到汴京參加進士考試,以第四名的成績金榜題名,從此步入仕途。他還三次做過江寧府的知府。王安石晚年居江寧後,在城東的謝家墩修建了一處居所,取名“半山園”。他過著普通文人的生活:讀書、寫詩文、遊山玩水、結交文士。

宋雨:我們今天賞析的兩首小詩,就是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寧府以後寫的。在這個時候,每當回想起早年的政壇風雲,特別是想到變法的過程不能按照自己希望實施,且其結果也不盡如意,他心中便五味雜陳。神宗駕崩以後,幼年的哲宗登基,由高太皇太後垂簾聽政,並任命舊黨司馬光為宰相。看到新法徹底被推翻,王安石更覺痛苦與無奈。這首《江上》,是王安石晚年五絕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詩人借著傍晚的離別,表現出一種傷感的情調。

唐風:“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兩句,是說江中西風吹拂,水波蕩漾。太陽落山了,江上的浪花不再閃爍著夕陽的紅色。我看到的大多數賞析文章都是把“江花”解釋為 “江邊的花朵”對此我不能同意。這時候詩人在船上,顯然應該是專注於江麵的變化。

宋雨:我記得你把“江花”解釋為 “江中的浪花”,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次賞析白居易的《憶江南》時,對其中“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你也是這麽理解。而這首詩中,你還把詩人理解為離人,而不是送客者,你為什麽這麽看呢? 我曾經看過一個賞析文章,作者是把詩人放在送客者的角度去評論。

唐風:我認為將作者作為送客者來理解是不妥的。首先,本詩後麵兩句“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意思應該是作者帶著離別之情聽到了笛聲(“被”的意思是遇見),笛聲(仿佛)一直伴隨著,直到船駛到重巒疊嶂的東邊的江麵。另外,王安石還以同題《江上》寫過一首小有名氣的七絕:“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前兩句寫天上的雲,後兩句寫青山與江麵,顯然是船上所見。這個可以作為作者所處位置的旁證。

宋雨:我過去不知道這首七絕,現在讀來感覺真不錯,是一首很有情調的七絕,如果你說是盛唐詩人的作品,我也會信。而且本詩反映出的情緒,似乎比那首五絕要開朗些。

唐風:下麵這首《梅花》,也是寫於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寧府的時候。但這首詠物詩反映出的精神狀態則不同,而且這是一首借物言誌的詩。讓我們來看一看 —

宋雨:詩的前兩句“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顯示梅花是生長在“牆角”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而且是在嚴寒之中獨自開放。詩並未顯示出悲苦、孤單的情緒。相反,卻暗示一種自我激勵、孤芳自賞的狀態。梅花在不起眼的地方傲然開放,不隨大流,不求讚賞。作者此處可能是借梅花來表現自己遇到困難時堅韌不拔的勇氣。

唐風:我不傾向於作者在這首詠物詞中表現自己的“堅韌”和“剛強”,而傾向於是一種寬泛的讚賞。這個時候詩人已經不再主導變法,早已罷官退休。本詩若是寫於他人生最後兩年,他還會看到所有新法被完全推翻。我想他是隱喻自己,則更像是借梅花表現自己為國家傾心盡力、問心無愧。

宋雨:嗯,你這樣的理解可能更為準確。本詩的後兩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突出梅花的幽香。幽香不一定反映堅強,但反映品格。“遙知”說明香味從遠處飄來,讓人知道植物上麵的白色“不是雪”。最後一句是本詩的詩眼。

唐風:這首小詩的確很有情致,它語言淺白,以梅喻人。詩人對不求顯赫、堅韌高潔、暗香襲人的梅花表現了特別的欣賞。它與陸遊的《卜算子·詠梅》中“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所反映的境界是一致的。這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品格。

宋雨:王安石的這首小詩裏麵隻有梅,並沒有雪。而南宋詩人盧梅坡的《雪梅》卻把兩者肩並肩放到一起了。這首收入小學課本裏的詩很有名:“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詩中“降”即為投降、認輸的意思。

唐風:梅雪爭春未果,就請詩人(“騷人”)去評判。結果結果詩人一分為二,其實也是和稀泥。有趣的是盧梅坡說梅花有“一段香”,而不是“一縷香”,讓香味變得可以測量了。這種不尋常的表達非常巧妙。

宋雨:本來我們準備將《雪梅》單獨成篇來賞析的,但盧梅坡生卒年及事跡均不詳,沒有背景可說,小詩又比較淺顯,於是就放在此處順帶介紹了。現在,我想讓你評一評,王安石的《梅花》和盧梅坡的《雪梅》,哪一首你認為更好?

唐風:對你的問題,我不得不和稀泥了,這兩首詩我都喜歡。《雪梅》這首詩立意巧妙,擬人的寫法很有趣味,尤其適合小朋友們學習。而且它的三、四句是個對仗句,語言上很工巧。而《梅花》是一首有深度的詩。深不在於其字麵,而在於這首詠物小詩的隱喻。對這首詩要理解到位,恐怕需要對王安石的生平事跡和小詩的寫作背景有一些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