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園(1)十三首》選二
李賀
其五
男兒何不帶吳鉤(2),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3),若個(4)書生萬戶侯?
其六
尋章摘句老(5)雕蟲(6),曉月當(7)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8)上,文章(9)何處哭秋風(10)?
1. 南園:位於李賀家鄉河南府福昌縣昌穀的一片地方。
2. 吳鉤:吳地出產的彎形的刀,此處泛指武器。
3. 淩煙閣:唐太宗為表彰建國功臣而建的殿閣,上有24人的畫像。
4. 若個:哪一個。
5. 老:老於,時間耗費在。
6. 雕蟲:雕蟲小技,不堪大用的本領。
7. 當:麵對著。
8. 遼海:泛指遼河流域以東至海的大片地區。
9. 文章:此處代指文人,其實是詩人自指。
10.哭秋風:悲秋,此處指傷感時事。
李賀(790 — 816年),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中唐著名詩人。李賀出身於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房,但家道中落,從小貧困。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元和五年(810年)李賀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因妒才者的流言中傷,李賀不被允許參加科考。次年(811年)他門蔭入仕,授奉禮郎。李賀三年後辭官,重回昌穀“歸臥”,並在今河南、河北、山西一帶遊曆。此後他在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做了三年幕僚。李賀自幼體形細瘦,加之功名無成,妻子去世,使其哀憤日深。元和十一年(816年),李賀在憂鬱中病逝,年僅26歲。
李賀詩歌主要包括諷喻、抒懷、神鬼、詠物等題材。他的詩風以空靈甚至詭異見長,世稱“長吉體”。這種詩風在構思、意象、遣辭等均方麵表現出獨創性。李賀運用神話傳說和怪誕的語匯如“泣”、“老“、”衰“、 冷”、“血”、“死”等,創造出冷豔怪異的意象。李賀的詩受楚辭、古樂府、齊梁宮體、李杜、韓愈等多方麵影響,再經自己的融合、錘煉,形成了奇特詭麗,變幻繽紛的風格。但李賀的詩也往往因追求奇峭險怪而流於晦澀。
李賀自編《李賀集》,卒前交由朋友、集賢學士沈子明保存,包括詩233首。詩集後由杜牧作序。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4.
唐風:今天我們來賞析李賀的詩。李賀是一位詩風與身世都很特別的中唐詩人。他出生於公元790年,年齡在白居易與李商隱之間,比杜牧稍年長。他26歲便英年早逝。
宋雨:李賀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於大唐宗室的遠支。 但到他這時候已經沒落,家中有時吃飯都成問題。李賀自幼體形瘦弱,長相也很有特征。他才思聰穎,7歲能詩,15歲的李賀就已經在京華小有名氣了。
唐風: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李賀至東都洛陽參加府試。這時韓愈恰在東都,李賀久仰大名,帶了自己的詩稿登門拜訪,獲得韓愈的賞識。這年李賀通過府試,接著要去長安應參加進士考試。然而此時李賀的父親去世了。他必須在家服喪3年。
宋雨:父母過世後當然應當哀悼並把喪事辦好,但服喪三年的舊禮教實在無必要,而且很耽誤人。古人壽命短,科考又不易,如果在雙親身上各守孝3年,對很多人來說幾乎是不可承受之重。比如,李商隱30歲時恰是賞識他的宰相李德裕在朝中得勢的時候。然而就在此時他母親去世了。等他服喪三年後回去,機會已經喪失殆盡。
唐風:唉,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韓愈才給李賀寫了一封信,建議其舉進士。20歲的李賀先參加河南府試並獲雋,後赴長安應進士舉。可是就在這時候,一件預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妒才者放出流言,說李賀的父親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 、“家諱”,所以李賀不可以參加進士考試。盡管韓愈努力為其辯解,也無濟於事。真是不可理喻啊。
宋雨:事後韓愈憤然寫了一篇《諱辯》,他反問道:“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那是一篇很有力的韓文,可惜那不是一個講邏輯的世道。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打擊很大。他回到家鄉以後身體愈加病弱。
唐風:元和六年(811年)冬,李賀再度進京求仕。他以“宗孫”、蔭子、儀狀端正等條件,由宗人薦引,經過考試,被任命為奉禮郎,那年他21歲。奉禮郎是一個從九品的小官,屬太常寺,負責祭祀一類的活動。這樣,李賀在長安當了近三年小官,結交了一些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在長安寫的60多首詩,奠定了他在詩歌史上的地位。
宋雨:由於升遷無望,功名無成,李賀身心俱疲。他先告病回昌穀休養了一段時日。然後於元和九年(814年),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家鄉。《南園十三首》就是在他返回家鄉以後的日子裏寫就的。這十三首南園詩涉及麵較廣,也沒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其中約有一半描述南園的田園風光和自己在故鄉勞動的情形,另一半則涉及建功立業的誌向,懷才不遇的感歎,以及憶古歎今等。
唐風:有人把李賀與李白、李商隱並稱為唐代“三李”,這應該是僅限於成就。就詩風而言,李賀與李白倒是可以比較的。兩人的詩作都極富想象力,時常使用超乎尋常的比喻,有時借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然而仔細分析一下其作品就可以發現,兩人區別其實比較大。李白的詩有“仙氣”,但它是跟人間的事情聯係緊密,我們讀李白的作品感覺心平氣和。而李賀則似乎建立起了神仙鬼怪的“體係”,讀他的詩常有一種非現實的緊張感。因此“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是由道理的。
宋雨:李賀這種想象力神奇的,特別是常以“泣”、“老”、“衰”、“冷”、“血”、“殘”、“死”等為意向的詩,被後人稱為“長吉體”(李賀字長吉)。除意向之外,長吉詩的另一特點是較多地寫古體詩和樂府,較少寫近體詩。而且李賀多寫短詩。
唐風:我們先把“長吉體”放一邊。《南園十三首》沒有“鬼怪”的意向,且全部是近體詩,對李賀來說罕見。這十三首中第五首是最為著名的,見於各種選本。第六首不常被選,但意境含蓄而深刻。有人認為第五首勵誌,第六首悲歎。我們卻認為兩首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差不多,兩首有內在的關聯和呼應,因此一並選出。
宋雨:其五的第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是一個設問句。“帶吳鉤”指身佩軍刀,奔赴疆場。次句“收取關山五十州”,鏗鏘有力,氣勢豪邁。一個“取”字舉重若輕,表達了報國的豪情壯誌。這種積極昂揚的意向可能是這首詩被選取或引用次數遠遠超過其他南園詩的主要原因。
唐風:我早年讀此詩時對史實不了解,以為“關山五十州”是被外族占領的大唐領土。後來才知道所謂的“關山五十州”是指當時為藩鎮割據,朝廷不能掌控的州的大約數目。這些割據勢力皆不申報戶口,不納賦稅。這些州主要分布在今天黃河以北地區,包括今天的華北北部(含京津地區),河南北部,山東北部,遼寧部分地區等。
宋雨:安史之亂中以及隨後的幾年裏,朝廷為了保命,不得不利用藩鎮軍隊鎮壓叛軍,並且對平叛立功的大將和安史手下的降將繼續封番。於是到了中唐以後,藩鎮勢力越來越大,呈尾大不掉之勢。不少藩鎮公然對抗朝廷,且藩鎮之間也經常是戰火不斷。它們成了國家難以清除的毒瘤。
唐風:很多人在評講這首詩的時候,都強調李賀表現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向往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不錯,本詩的頭兩句的確反映了這一層意思。但是,我認為不宜過分強調這一點而忽視後麵兩句,進而影響到對這首詩整體的理解。
宋雨:的確,後兩句“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另一層意思。“淩煙閣” 是唐太宗李世民為表彰24位開國功臣而修建的一座高閣,閣中繪有24人的畫像。李賀詰問到:請去淩煙閣上看一看,哪個被表彰的功臣是讀書人?
唐風:其實,淩煙閣上的24位功臣中,盡管武將居多,仍有魏徵、房玄齡、虞世南等多名文人。這方麵李世民比朱元璋對開國文臣要公平許多。我想李賀要表達的意思是,當一個國家處於戰亂的時候,文人是不受重視的,是很難出頭的。唐朝當時藩鎮割據、烽煙不止,正是處於這樣一種形勢。而自己盡管文采飛揚,卻因為所謂“避父諱”這一荒唐的理由,科考入仕、施展才華的機會更是被徹底堵死。
宋雨:“收取關山”這種軍事行動,怎麽可能是李賀這種手無束雞之力的書生所為呢?詩人當然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與其說詩人的本意是抒發去疆場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不如說是表達自己無人賞識、無法發揮文人特長的悲憤之情。詩人用“帶吳鉤”和“上淩煙閣”兩個不同的意向,婉轉地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複雜的心情。我們把兩者放在一起分析,就能感受到詩人的無奈。
唐風: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就不難發現,表麵看似不同的第六首,其實是第五首的延申。首句“尋章摘句老雕蟲”中,“尋章摘句”這個成語來自《三國誌》,指文人搜羅一些詞語和句子,以便在寫文章時候使用。這個成語是含貶義的。“雕蟲”是指掌握雕蟲小技的文人。“老”在這裏是意動用法,意思是變老、老去。整句意思是“隻會雕蟲小技的文人在鑽故紙堆中老去。”李賀這麽寫,是令人心酸的自貶和自傷。
宋雨:次句“曉月當簾掛玉弓”描寫自己徹夜苦讀的情形。殘月當窗、黎明將至,一個孤寂的苦行僧的形象躍然紙上。然而,這樣的付出有意義嗎?值得嗎?
唐風:詩人在最後兩句為我們提供了他的回答。“不見年年遼海上”中“遼海”是指遼河流域及其以東的州縣,大約是今天遼寧省的一些地區。從元和四年到元和七年(809—812年),這一帶割據勢力先後發生兵變。唐憲宗多次派兵討伐,但戰局不利,藩鎮割據的局麵並無改變。於是,詩人悲憤地寫出了末句“文章何處哭秋風”。這一句你是怎麽理解的?
宋雨:這裏“文章”指文人,“哭秋風”指朝著秋風慟哭。國家多舛,人民苦難,這是讓作者傷心的一個方麵。另一方麵,亂世之中,書生不受重用,導致斯文掃地,作者無比傷感。此外,本句用“何處”這樣一個設問句,暗示恐怕連“哭”的地方、“哭”的資格都沒有。或者即使“哭”了,也沒有人能聽見,或者沒有人會在意。
唐風:李賀是一位天才的詩人。李商隱撰寫的《李賀小傳》記載說,少年李賀經常騎著一頭瘦驢,背個破囊四處遊蕩。一路上觀察思索。他一旦有所得,立即記在紙上,投入囊中。晚上歸家後,他再把白天所記整理成文。母親見狀心疼地說:“是兒當要嘔出心乃已爾!”(這孩子是要嘔心瀝血才罷休啊!)然而,僅僅幾年的光景,李賀的理想就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寫出了這樣一首“讀書無用論”的詩。它本身就是痛徹肺腑的“哭秋風”啊!
宋雨:李賀在家鄉呆了一段時間之後,為了生計,經朋友介紹到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幕府裏擔任了兩年文書的職務。李賀希望借此得到進一步的機會,但也無法實現。後來郗士美職務有變,李賀無路可走。此後不久,李賀就因病體和憂鬱的雙重折磨離開了人世。死前,他將自己的詩稿共233首詩,托付給好友沈子明。
唐風:十幾年後,沈子明請已名滿天下的杜牧閱讀李賀的遺稿。杜牧隨即撰寫了《李長吉歌詩敘》。對於李賀的詩風,杜牧寫道:“鯨呿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至於詩的水平和價值,杜牧評價道:“賀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賀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騷可也。”按照杜牧的說法,時人已普遍認為,假如李賀不早逝,稍加以精進,則屈原的《離騷》也隻能做其“奴仆”了。
宋雨:於是,帶有杜牧序言的《李賀集》4卷問世了。它經曆了曆代風風雨雨,多站接力,幾乎完整地保存到今天。在1200年裏,無數王侯將相隨風而逝,能在曆史上留下痕跡者寥寥。而李賀則在後世成為公認的風格獨特的詩歌大家。他若九泉下有知,還會“哭秋風”嗎?
這已經不像自嘲,而是一種自傷,令人歎息。
“老”字這裏是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