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58.《回鄉偶書》賀知章

(2024-02-06 11:16:19) 下一個

《回鄉偶書(1)》

 

賀知章

 

(一)

少小離家老大(2)回,鄉音無改鬢毛衰(3)。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4)。

惟有門前鏡湖(5)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1. 偶書:隨便寫的詩。

2. 老大:年紀大了。

3. 衰:此處是減少的意思。

4. 消磨:(1).逐漸消失、消除;(2).消耗、折騰。

5. 鏡湖:湖泊名,在紹興會稽山的北麓。

 

賀知章(約659—約744年),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三國時東吳名將賀齊的十八世孫,初唐至盛唐時期官員、詩人和書法家。賀知章早年遷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少時即以詩文知名。唐武後證聖元年(695年)中狀元,先後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太子賓客、檢校工部侍郎、秘書監、禮部尚書等。天寶三年(744年),賀知章因病恍惚,上疏求還鄉裏,唐玄宗以禦製詩贈之,皇太子率百官餞行。回鄉後不久即病逝,高壽85歲。乾元元年(758年)唐肅宗追贈禮部尚書。

賀知章作為唐朝前期的一位重要詩人,其詩作對盛唐詩歌的發展具有導引和示範意義。由於生逢盛世、仕途順利,加之具有曠達灑脫的個性,賀知章的詩中鮮有惆悵哀歎,其詩風雍容豁達、清新瀟灑、意境深遠。此外賀知章擅長書法,尤以草書和隸書見長。

賀知章的詩作今已大多散佚,《全唐詩》錄其詩十九首,其中《詠柳》、《回鄉偶書》等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3

 

宋雨:到此前為止,我們在這個係列裏已經賞析了來自44位詩人、詞人的共62首詩詞。今天的這位詩人賀知章是我們在這個係列遇到的第4位狀元。前麵幾位狀元分別是唐朝的張九齡和王維,以及南宋的張孝祥。後麵還要介紹陳亮和文天祥兩位狀元的作品。如果不是因為學問以外的原因,北宋的歐陽修和蘇軾也本可中狀元的。看來經得起“曆史考驗”的狀元比例不小。

唐風:當然啦,狀元是進士的第一名,每年全國隻出一人。科舉考試是自隋朝以後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雖然進士中也有“高分低能”的庸才,同時一些傑出人才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等皆不是進士出身,但在那個時代,優秀的官員和學者大多來自科舉考試的成功者,這是不爭的事實。

宋雨:賀知章大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那時正是大唐氣度逐漸恢弘,開始向盛唐過渡的時期。賀知章雖出身望族,但他7歲喪父,家境比較窘迫,有時還需要族人的一些接濟和幫助。母親腿腳不好,年幼的賀知章很有孝心,現在在他的家鄉還流傳著一些關於他如何孝敬母親的故事。

唐風:直到母親去世後,賀知章才開始考慮入仕。 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36歲的賀知章離開家鄉,進京趕考。賀知章是浙江曆史上第一位記錄在冊的狀元。武則天時期朝廷重視選拔人才,賀知章很快被授予四門博士,然後又遷太常博士。

宋雨:他這樣的起步可以說相當不錯了。雖然四門博士和太常博士是兩個官階並不高的學官,但有人獲得它卻是費盡周折。如韓愈科考和製科考試都不順,進士及第後也無法獲得朝中職位,隻好先去給地方節度使當了幾年幕僚,之後才得到四門博士一職;而太常博士更是柳永奮鬥一生、為官20年得到的最高職位。(他退休時另給了個“屯田員外郎”的名譽官銜。)

唐風:賀知章在武則天統治下為官多年,然後發生了逼迫她退位的“神龍革命”。從這場宮廷政變到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這8年間,朝廷相當動蕩,很多舊官員被清算,但賀知章卻安然無恙。

宋雨:我想,賀知章仕途平穩的原因可能跟他在63歲前僅擔任學官,不涉政、不站隊有關,也許還跟他的個性有關。賀知章學問大,為人爽朗,廣交朋友。朝廷大臣陸象先說自己與同胞兄弟們闊別多年都不想念,唯有與賀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那句“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是出自陸象先之口,他後來做了宰相。他如此推崇賀知章,可見賀的人格魅力。

唐風:開元八載(725年)唐玄宗打算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關於封禪的時間,朝臣們爭論不休。有人主張清明時節,另一部分人主張開國之日。賀知章卻說根本沒有必要爭論,封禪之事貴在為民之心,何必拘泥於時間呢?玄宗被暗誇愛民,且時間也隨意,心中自然高興。可見賀知章情商是比較高的人。

宋雨:賀知章如不倒翁一般在朝為官近50年。到了天寶三年(744年),85歲的賀知章生了一場大病,雖未喪命,但覺精神恍惚,於是上疏請求告老還鄉,而且希望舍本鄉家宅為道觀,求獲得周邊湖泊數頃為放生池。皇帝詔令準許,給道觀取名“千秋觀”,並賜宅旁鏡湖的一部分。

唐風:賀知章的“返鄉儀式”也是非同尋常。玄宗下詔在京城東門設立帳幕,讓皇太子率百官為之餞行。這還不算,他又親自寫了兩首詩相贈,詩有長長的序言。第一首《送賀知章歸四明》寫道:“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獨有青門餞,群英悵別深。”這詩雖算不得文彩驚人,但凸顯皇帝對老臣的心意。

宋雨:可以看出《回鄉偶書》的第一首是詩人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後不久寫的。“少小離家老大回”,出走是春風得意的少年,歸來時已是垂垂暮年。詩人一路舟車勞頓,心情很不平靜。如今,人們有時把初唐詩人宋之問的《渡漢江》中反映的心情與之類比:“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唐風:這也是一首好詩。從字麵上看與賀詩是可以類比的,但實際的背景迥然不同。宋之問當時被朝廷貶到嶺南。一段時間以後,他覺得太苦了,就偷偷溜回洛陽。(他久居洛陽,故稱其為“鄉”,雖然籍貫不是洛陽。)他離洛陽越近,越怕碰到熟人告發他,所以用了“怯”和“不敢”,反映的是心虛。

宋雨:哈,我想起這個事情了。當時是“神農政變”之後,武則天退位,她的男寵張易之兄弟被殺。宋是二張的紅人,被發配到嶺南。他偷偷溜回來以後藏在一個朋友家中。他聽到朋友與他人密謀,要除掉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於是馬上告發。結果朋友被滿門抄斬,宋之問立功複職。

唐風:史書上的確是這麽說的。他的告密導致朋友張仲之全家被殺,還牽連了其他一些人。這種恩將仇報的人渣,難怪被人千古唾罵。我們在本集中,不選宋之問的作品專門賞析,這是主要原因。宋之問的詩好,人有才,但實在是難以把他的人品與作品切割開來。

哈,賀知章可是名正言順地回鄉。然而,幾十年過去,他的後代都已是地道的長安人了,無人跟他回去。據說他隻帶了一個仆人同行。一位85歲的老人,大病初愈,從西北長安回歸江南故土,路上花費至少月餘時間。這種落葉歸根的信念真是讓人佩服。

唐風:但賀知章做到了。而且,因為他是帶著皇帝的詔令榮歸故裏,他的鄉舍成為道觀,鏡湖的一部分作放生池。他寫下此詩後不到半年就去世了。但他的心願也了卻了。

宋雨:第二句“鄉音無改鬢毛衰”以不變的“鄉音”映襯改變了的“鬢毛”,“鄉音無改” 可以看出詩人對家鄉的執念。這裏詩人將“鄉音無改”與“鬢毛衰”作對比。“愁鬢”、“衰鬢”、“霜鬢”,還有“鬢如霜”等都是古詩詞中常見的表達。難道古人掉頭發或頭發變白都是從鬢角開始嗎?有沒有謝頂的問題?

唐風:賀知章36歲進京,一口吳越方言。那時不同於後來的宋朝,朝中以北方仕人為主。賀知章盡管人緣很好,但他的口音還是遭到同僚的嘲笑,他心中頗有不平,還曾寫詩反擊。至於鬢發的變白和稀疏與年齡的關係,我想人人如此,所以在詩詞中就成了標誌。至於脫發和謝頂,古人當然與今人差不多,且有個體差異。杜甫、白居易、陸遊等都有詩為證。陸遊還歎道“脫發應無術可栽”。他要是生活在今天,恐怕是要花錢去植發的。

宋雨:“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兩句是入畫的,我曾經看過好幾幅反映這兩句的中國畫:一位老者拄著拐杖,被幾個歡快的兒童圍著。本是家鄉人卻被當成外來的客人,孩童不經意地一問,詩人心中百感交集。然而小詩有問無答,就這樣結束了,弦外之音很有意味。

唐風:這首詩在韻腳和平仄上稍有可說:韻腳三個字“回”,“衰”和 “來”在平水韻中同屬“十灰韻”,但在現代漢語中“回”的韻母已經不同,讀起來不太押韻。杜甫的《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也是這種情況。另外,第三句末尾的“識”字在古語中是入聲字,屬仄聲,所以用在這裏是合適的。

宋雨:總的來說,中古音中的平聲字與現代漢語差別不太大。但如今以漢語拚音ei為韻母的字,古今讀音卻常有較大的不同,這些字在平水韻中分屬好幾個韻部。這個問題稍有點複雜,就不多說了。這首詩如果想用普通話讀起來押韻,把“回”發成huai2(同“懷”)就可以了。現在很多地方的方言還是這個發音。

唐風:第二首詩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應該是回鄉以後過了一小段時間以後寫的。“離別家鄉歲月多”重複了“少小離家老大回”意思。“近來人事半消磨”— 詩人回鄉以後,通過與親朋交流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那時通訊落後,可以想象作者對許多變故是茫然無知的,因此新的信息會生出許多的感慨來。然而,“近來”二字怎麽理解?

宋雨:可能是因為難解,很多賞析文章對此語焉不詳,不作解釋。有的把“近來”解釋為“最近”,有的說是“很長久的時間”。

唐風:詩人家鄉各種人事的“消磨”(消逝、改變等),是在他離家長達50年的時段裏麵發生的,因此把“近來”理解為“近期”似乎是不合適的,我認為作者的意思恐怕是“最近這幾年”。

宋雨:我對“近來人事半消磨”有一個不同的理解 — 我認為“半消磨”是說自己這段時間被折騰得夠嗆:大病初愈,告老還鄉,舟車勞頓,家鄉安頓,與族人敘舊...... 這些事情不要說是一個85歲的老人,就是一個年輕人,也會被“消磨”得夠嗆。

唐風:嗯,你的理解有新意。我想絕大多數詩評者,很自然地將“人事”想象為詩人離家幾十年裏家鄉的變故,而很少想到從作者主觀角度去理解“近來人事”可能的不同含義。不過,我還是傾向於把第二句理解為家鄉人事的變化(比如生老病死),道理我下麵解釋。

宋雨:作者剛剛感歎完近日人事對自己的“消磨”(我的理解),或家鄉人事的變故(他人的理解),就轉寫“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眼光從人的感受或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你認為這樣的跳躍合理嗎?

唐風:我認可這樣處理非常巧妙。注意“惟有”和“不改”,表明隻有湖水這種自然景觀經過幾十年變化不大。這裏暗示有一個變化大的東西跟它對比,這就是前麵的“人事半消磨”。因此,我傾向於同意將其理解成家鄉人事的變化。詩的第三、四句的轉折、別開生麵,提高了整個詩的境界。詩人以水波的“不改”反襯人事滄桑,難以言狀的感歎躍然紙上。

宋雨:這是兩首寫於返鄉之後的小詩。第一首詩寫出了久別的遊子在剛回到家鄉時的那種親切而又惴惴不安的感覺;第二首詩反映了詩人在故鄉安頓下來以後的所見所感,突出了變與不變的對比。

唐風:這是真正的“偶書”,隨手寫來,樸實無華。清朝學者劉宏煦在其《唐詩真趣編》中說:“人皆知氣象開展、音節宏亮為盛唐,不知盛唐中有如此淡瘦一種,卻未嚐不是高調。” 賀知章85歲高齡告老還鄉,人生圓滿,但小詩卻寫得樸素而真摯,絲毫沒有榮歸故裏的得意口吻,這是他一貫的為人處事風格。

===========

【論壇與網友交流:】

https://bbs.wenxuecity.com/poetry/925295.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mysj/305383.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romance/951347.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花似鹿蔥
花姐好。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唐宋的沙發!你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