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1)作》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2)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愁鬢明朝又一年。
1.除夜:除夕之夜。
2. 客:指詩人自己。
高適(約704—765年),字達夫,滄州渤海縣(今河北景縣)人。唐朝時期官員、邊塞詩人。高適出生於官宦家庭,因父親早逝而家道中落。高適早年不願參加進士、明經科考,有二十多年宦遊和做幕府的經曆。直到天寶八載(749年),經睢陽太守張九皋舉薦方進士及第,先後授封丘縣尉,左拾遺,監察禦史。後投靠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擔任掌書記,輔佐其把守潼關。在安史之亂後約九年時間裏,高適分別在玄宗、肅宗和代宗朝有較為複雜的為官經曆。高適晚年被封為“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他是唐代著名詩人中惟一被封侯的人。高適於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去世,享年約61歲。他被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忠。
高適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因有早年貧苦、遊離江湖的經曆,且具有豪爽正直的個性,高適的邊塞詩具有雄渾悲壯的特點。他的詩作長於古風、樂府,其詩題材廣泛,語言質樸,大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也較少涉及自然景觀。
高適作品原有天寶七載左右張九皋編、顏真卿作序的詩集,今佚。新、舊《唐書》著錄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庫全書》所收明汲古閣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包括詩8卷、文2卷。高適詩歌存世218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5
宋雨:高適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人生軌跡非常獨特。用今天的話來講,是典型的“低開高走”或“逆襲”。他在45歲以前務農為生,比較窮困,甚至曾一度乞討。45歲之後,他卻一路走高,在玄宗、肅宗和代宗朝都擔任要職,最後成為唯一被冊封的唐代著名詩人。
唐風:高適雖出身於官宦家庭,但因其父親早逝,家庭比較清貧。高適才思敏捷,年輕時就在當地頗有詩名。但他不拘小節,對科考並不熱衷。高適20歲左右到長安宦遊過一小段時間,後客遊梁宋(今河南東部一帶),然後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自給。這種閑適但貧困的生活持續了二十多年。
宋雨:高適當然也有入仕之心。那二十多年裏,他並不是閉門不出,而是多次遠近遊曆,並謁見高官。比如開元十九至二十二年(731至734年),他北遊燕趙,先後嚐試投朔方節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府。在他三十多歲的時候,又遊魏、楚等地。此外,開元二十三年(735年),31歲的高適曾到長安參加過一次科考,但落第。
唐風:重要的是,他在這些年中有大量的詩歌佳作問世,如《塞上》、《薊門五首》、《酬陸少府》、《自淇涉黃途中作》等,更有著名的《燕歌行》。因此,盡管謁見和宦遊沒有立刻得到結果,但他的才能和積極用世之心已為不少人知曉。可以說高適始終是一個“有準備的人”。果然,貴人出現了,唐朝玄宗天寶八年(749年),45歲的高適被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應試製科考試的“有道科”,中第,被授封丘(今屬河南新鄉)尉。
宋雨:需要說明一下,大都數文章和書籍都說高適最終“進士及第”,這是不確切的。高適並未獲得進士這種“常科”的及第,而是製科考試及第。製科是不定期的科舉考試,科目很多,考試以策論為主。考生可以是守選期的進士,下級官員和高官名流推薦的白衣。錄取後“文策高者,特賜與美官”。當然一般也隻能從很低的官階做起。
唐風:高適的縣尉做得很不愉快,與他的期望值相差甚遠。品級的卑微不是主要原因,最讓他不能忍受的是不堪的感覺。正如他在《封丘作》中所言:“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拜迎長官心欲破,鞭撻黎庶令人悲。” 於是三年後他辭去封丘尉,客遊長安。
宋雨:那一年,即玄宗天寶十一年(752年)的深秋,48歲的高適在長安謁見了河西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哥舒翰。哥舒翰賞識高適的才華和個性,接受他在自己的幕府任掌書記(類似於如今首長的機要秘書)。哥舒翰作為唐朝大將,前兩年在與吐蕃在青海的戰役中獲得勝利,在朝中炙手可熱。而有閱曆和才幹的高適跟著這樣一個上司,其官位也是步步高升。他51歲拜左拾遺,轉監察禦史,輔佐哥舒翰駐守潼關。
唐風:在此後的10年裏,高適的仕途如何繼續走高,我們在分析他的其他詩作時再詳述。現在先來看看這首《除夜作》的創作背景。本詩的寫作年代作者並沒有交代。當代學者周勳初將此詩係於天寶九載(750年),他的根據是高適遊曆雖廣,但大多離家較近。入仕前有遠行閩中(福建一帶)和幽州(河北一帶)的經曆,然而“高適至閩中時,年歲尚輕;次至幽州時,未及‘霜鬢’之年;至隴右、河西、劍南時,已甚得意,與此詩內容不合,故知此詩定作於第二次北上。”
宋雨:“至隴右、河西、劍南時,已甚得意”是說高適安史之亂後擔負要職,不至於出現這首詩中的那種悲涼感。“第二次北上” 是說天寶九年(750年)秋天,高適以封丘縣尉的身份送兵到駐在媯川(今河北懷來)的清夷軍。這一次他的確是在旅途中過年的。而且我們前麵說了,高適在這個職位上幹得不順心,所以他除夕夜寫出這樣一個低沉的思鄉詩是合理的。
唐風:上麵的判斷部分基於“霜鬢”之說。然而,本詩末句中“霜鬢”有的版本又作“愁鬢”(我們這裏選這一版。這一點與盧綸的《晚次鄂州》中“三湘衰鬢逢秋色”的情況類似,也有作“愁鬢”。)。如果高適原版中的措辭是“愁鬢”的話,則本詩寫於他入仕前的某次遊曆中也是可能的。
宋雨:旅行者飄零在外,勢必產生孤獨之感。而驛館亭舍的夜晚更是強化這種感覺的獨特空間。本詩的首句“旅館寒燈獨不眠”,作者直白自己的心境。獨在異鄉為異客,又恰逢過年,可以想想平日或有些熱鬧的旅館變得十分冷清,這個時刻怎們能不“倍思親”呢?
唐風:油燈燈焰的顏色本來是暖色調,但在淒清的感受之下,光卻仿佛是冷的。“寒燈”是古代詩人們時常表達的一種意向,如“寒燈耿宵夢,清鏡悲曉發” (謝朓),“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戴叔倫),“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馬戴), “夢覺、透窗風一線,寒燈吹息” (柳永)等。此外,旅館或客居中的“不眠”也是時常被表達的情緒和行為狀態,如“子規一夜啼到曉,更待溪聲始不眠。”( 楊萬裏),“展轉數寒更,起了還重睡。畢竟不成眠,一夜長如歲。”(柳永)等。
宋雨:“客心何事轉淒然”是本詩中一個重要的轉承句子。這裏的“客”即作者本人。“何事”在此好似明知故問。“轉淒然”的客觀的原因在第一句已經說明,但更重要的主觀原因卻在後麵。這似問非問的一句也是為後兩句蓄勢,明確地將其引出。
唐風:本句中“轉”字是很有意味。明代學者敖英在其《唐詩絕句類選》中說:“‘轉’者,比常尤甚。”當代劉學鍇先生更明確地說此處“轉”字是副詞,意思是“更加”。然而,我查遍了字典,這個字隻有我們通常理解的動詞和名詞之意,並無副詞的解釋。可是,實際應用中,“轉”的確有“更加”的意思,這裏舉著名唐詩中的兩處 --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白居易《琵琶行》)和“楊柳青青杏發花,年光誤客轉思家。“(王翰《春日歸思》)。因此,我認為字典應該加上這個副詞的釋義。
宋雨:從語言本身來講,第三句“故鄉今夜思千裏”既可以理解為一個倒裝句,即“今夜我思念千裏之外故鄉的親人”,也可以被理解為 “今夜故鄉的親人思念千裏之外的我”。然而從古至今絕大部分的賞析文章都是後一種解釋。這種“心理投射”式的表達在古詩詞中常見,如“獨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杜甫)和“遙知兄弟登高處,插遍茱萸少一人”。你怎麽理解本詩的第三句?
唐風:我隻能同意古今大多數人的意見了,因為前兩句已經表現了作者思念親人的情緒,如果第三句還不換個角度,大詩人就有些失水準了。所以不管他原先想沒想到這一層,我們後人要往高妙的地方去理解,嗬嗬。
宋雨:“今夜”是除夕之夜,天亮以後就是新的一年了。在最後一句,作者將注意力從遠方的親人轉到自己。從“愁鬢明朝又一年”這一句中,我們隱約可以感覺到作者對自己現實狀況的不滿意和對未來人生的焦慮。這已經不僅僅是旅途中的思鄉之情,而進一步擴展到對未來的人生的思慮。有趣的是,在本身的流傳過程中,“愁鬢”又作“霜鬢”。我們並不知道詩人最初的措辭。但隻有“霜鬢”明確暗示本詩寫於中年以後。
唐風:從技法上講,“故鄉今夜思千裏,愁鬢明朝又一年”是一個“流水對”,這是一種特殊的對仗方式。 一般的對仗句俗稱“並肩對”,通常是詞義和平仄等的映襯。而流水對的出句和對句則有前後承接關係,意思像流水一樣往一個方向,但兩句在字詞上又要像“並肩對”那樣對仗(可以比工對稍寬鬆)。比如“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等。創作出好的流水對難度是比較大的。
宋雨:嗯,我覺得杜甫那個流水對實在是神妙,不是一般人能作出的。最後,作為趣向,我們貼一首中唐詩人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這首五律羈旅詩也小有名氣。大家看看有沒借鑒高適的《除夜作》。不過,即便是化用前人的立意和字句,在古詩詞創作也是堂堂正正,並非我們今天不齒的剽竊行為,而是一種藝術再創作—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裏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唐宋韻》48.《除夜作》高適 - 唐宋韻 - ♂ (31421 bytes) (454 reads) 11/30/2023 15:38:33 (3)
《唐宋韻》48.《除夜作》高適 - 唐宋韻 - ♂ (31421 bytes) (393 reads) 11/30/2023 15:38:06
《唐宋韻》48.《除夜作》高適 (Composed on New Year’s Eve) - 唐宋韻 - ♂ (33147 bytes) (194 reads) 11/30/2023 15:38:55 (3)
好主意,但不知道GPT怎樣加入。
是《長安三萬裏》吧?我還沒有看過,有機會要看看。藝術加工不要緊,不胡編亂造、把人物弄得麵目全非就行了。
謝謝您臨讀。
高適這個人很值得學習,他積極、堅韌、也比較正直,最終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