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25.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 其二》蘇軾

(2023-06-23 08:38:17) 下一個

[247-25]《飲湖(1)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蘇軾

 

水光瀲灩(2)晴方好(3),山色空蒙(4)雨亦(5)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6),淡妝濃抹總相宜。

 

1. 湖:指西湖。

2. 瀲灩(lian4 yan4):波光粼粼。

3. 方好:恰是美妙。

4. 空蒙:迷茫、飄渺。

5. 亦:也。

6. 西子:西施。

 

 

蘇軾(1037—1101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蘇軾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 ,嘉祐六年通過製科考試,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後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宋哲宗即位、高太後垂簾聽政時期,蘇軾出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在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為官。隨著宋哲宗親政、新黨執政,蘇軾被貶惠州和儋州。宋徽宗時,蘇軾獲赦北還,病逝於常州,享年64歲。南宋時期,蘇軾被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他在詩、詞、文、賦、書、畫等方麵均取得極高的成就,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和罕見的的通才,也被很多人認為是總體上對中國文化貢獻最大的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蘇軾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邁,居宋詩最高水平之列,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開豪放一派,與南宋辛棄疾合稱蘇辛”  ;他散文揮灑自如,語言平易,使之占唐宋八大家一席;他的書法筆觸精到,字態雅致,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北宋四大書法家;他擅長文人畫,尤工墨竹、怪石、枯木等;蘇軾甚至在醫藥、烹飪、水利方麵也顯示才幹。蘇軾在世時已在朝野享有很高的聲譽,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軾的身上集中地體現了宋代的人文精神。

蘇軾在詞的創作方麵貢獻尤其巨大,他是繼柳永之後第二位對詞體進行重大改革的詞人。蘇軾以詩為詞,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改變了詞的文學地位,使之從音樂作品的一部分轉化為獨立的詩體, 從而根本上改變了詞的發展方向。

蘇軾自著《東坡七集》、《東坡集》、《東坡詞》等。南宋因高宗和孝宗的推崇,又整理出版了《蘇文忠公詩合注》和《蘇文忠公全集》。另外,宋人王宗稷編有《蘇文忠公全集》。蘇軾現存詩2700多首,存詞340餘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9.

 

宋雨:蘇軾公元1037年生於四川眉山縣一個普通書香門第。他7歲讀書,在父母教育下立誌做有為之士。他前半生應該說是在得意與挫折兼而有之的情況下度過的。

唐風:嘉佑二年(1057年)春,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那年的主考官歐陽修對蘇軾極其讚賞,說“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其父蘇洵作為知名的散文家,與兩個兒子同赴都城東京(今開封),當時三人名震京師。自明代文人起,後世一直尊崇的“唐宋八大家”中,蘇氏父子就占了三位。

宋雨:然而,在此後的十餘年裏,由於母親、發妻、父親的相繼離世,以及對父母的服喪、守孝等原因,蘇軾的仕途處於蹉跎狀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31歲的蘇軾在家鄉續娶發妻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為妻。冬天與弟弟攜家眷返回東京。

唐風:蘇軾返京後被任命為殿中丞,這是一個五品上的中高級職位(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局級幹部)。這一年(1069年)宰相王安石開始施行新法。蘇軾在變法問題上與王安石觀點相左。他在1071年上書神宗論朝政得失,批評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頗為惱火,兩人關係緊張。

宋雨:有文章說蘇軾後來受到了王安石的迫害而被貶官,這是不準確的。王安石以鐵腕施行新法,但他也是品德端莊的君子,並不熱衷於搞人身迫害。是蘇軾在朝中感覺被邊緣化之後,主動請求外任杭州通判的。按今天通俗的說法,知州是一個府的首長,通判是副手,通判可比作今天的“副市長”。 這個官職不低,有實權。蘇軾在杭州的三年也是比較愜意的。

唐風:將通判比作“副市長”隻是一個粗略的、不太恰當的比方。古代官製與今日的體製有很大的不同,有時很難找到對應的職位。“通判”即“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簡稱。宋朝皇帝特別注重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製,防止知州職權過重,於是便設立“通判”一職。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雖可視為知州副職,但卻有自己獨立的通判府。通判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知州向下屬發布的命令,須有通判一同簽署方能生效,這也就是“通判”之名的由來。

宋雨:《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為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蘇軾任杭州通判後期所作。這首詩的標題比較長,直接的意思是“在(西)湖上飲酒,剛開始天氣晴朗,後來又下雨。”對於先晴後雨的天氣狀態和其他背景,蘇軾在兩首詩中的第一首交代得非常清楚:“朝曦迎客豔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唐風:人們在誦詠和引用時,大多隻選用第二首。它短短28個字,把西湖之美給寫盡了。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寫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美不勝收;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述雨天時西湖旁的山色,朦朧飄渺,別致神奇。

宋雨:這是一個工整的對仗句 — 水光/山色,瀲灩/空蒙,晴/雨,方好/亦奇,視覺不同,美妙各異,且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三、四句的比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淺白而絕妙。西施有著沉魚之容,所以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是美麗迷人。而西湖呢,它的晴天(如淡妝)和雨天(如濃抹)都各有美妙,真是如同西子一般。

唐風:古往今來,用美女去比喻美好的景物十分常見,但如此成功、被後代耳熟能詳者,非東坡這首小詩莫屬。這其中的原因,除了他超凡的概括能力和文字表現能力之外,可能還由於西子和西湖恰好都帶有一個“西”字,於是人們順理成章地將兩者聯係起來了。這個絕妙的比喻,使得西湖從此以後又被稱作“西子湖”了。 

宋雨:蘇軾當然沒有見過西施,西子的美麗是他的想象。然而有人說這首詩是蘇軾寫給他在杭州看上的歌女王朝雲(後納為妾)的,有道理嗎?

唐風: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我們前麵引了《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中的第一首,它描寫的是作者在湖畔宴客和一醉方休。第二首是第一首的擴展。理應是進一步描寫西湖的自然之美,並以傳說中的美人西施作比喻。另外,本詩是寫於公元1073年,而蘇軾納王朝雲為妾則是在後一年。就算東坡此前早就見過王朝雲,那也不過是宴席間見過她的歌舞表演,他不會有什麽機會全麵去看她的“淡妝濃抹”。

宋雨:然而王朝雲的確跟另一個西湖有關係,那是廣東惠州的西湖。1094年宋哲宗親政以後,滿庭清算“元祐黨人”,東坡被一貶再貶,一路向南。在貶至惠州的時候,一直忠貞跟隨蘇軾的王朝雲病逝,終年34歲。她跟東坡一起生活了22年,此時的東坡已經59歲了。

唐風:按照王朝雲的遺願,東坡把她安葬在惠州西湖孤山棲禪寺附近。僧人籌款在墓旁修了一座“六如亭”。亭柱上有東坡撰寫的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此西湖非彼西湖,斯人已去,此時東坡恐再無“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心情了。

宋雨:說另一個輕鬆的題外話:大約在與寫此詩差不多的時間,蘇軾開始寫詞。詞本是宴樂歌詞,到宋朝逐漸成為文人在歌筵酒席上即席創作。但詞在北宋前期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謂“詩言誌,詞言情”,是說宏大的主題和士大夫的豪言壯誌,隻能用詩來表達;而詞是用來描述男女的思念之情和傷春悲秋的情緒。蘇軾的早年和初入仕途的前十年,充滿治國安邦的雄心壯誌,恐怕沒有心情、也不屑去寫那些小詞。

唐風:然而杭州是一個與中原迥然不同的地方。它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的江南美景,有“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愜意生活,有觥斛交錯的宴席晚會,有婀娜多姿的歌伎舞女,有風流倜儻的填詞高手。在這樣的環境下,一身才華的東坡怎能不一試身手? 

宋雨:東坡填詞雖然起步晚,但起點不是一般的高,他立刻就能上手。雖然在早期他還沒有寫豪放詞,但婉約詞一出手就顯示出不凡的水準。比如下麵這首【江城子】是他最早的詞作之一,寫於與本詩差不多的時期。當時他與來杭州遊玩的言情詞老將、八十多歲的張先唱和,絲毫不感怯陣:

《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