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加州陽光灑滿的窗前,望著太平洋的波濤輕輕拍打著海岸,腦海中浮現出那些在冥想中閃現的念頭。作為一個長年修道的冥想者,我的生活簡單而專注,每天清晨在海邊打坐,聆聽浪花的低語,試圖在喧鬧的世界中尋找一絲寧靜。最近,我常常想到微信這個東西,它像一股數字潮流,席卷了無數人的日常生活。可有趣的是,它的發音聽起來就像“微微信”,這讓我不由得想:或許這名字本身就是個提醒,告訴我們對裏麵的信息隻能微微相信,別太當真。尤其是那些公眾號,為了追逐流量,已經把客觀、理性、真實這些原則拋到腦後,隻剩下一堆讓人半信半疑的東西。讓我來慢慢聊聊這個話題,試著剖析一下為什麽微信裏的信息沒那麽多確定性,我們又該怎麽麵對它。
我記得在量子物理學裏,有個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是海森堡提出的。它說,你不可能同時精確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總有一個是模糊的。這不就跟微信裏的消息差不多嗎?那些公眾號文章,看起來頭頭是道,配上數據和圖表,可一深挖,你會發現很多所謂的“事實”其實是基於不完整的實驗,或者是 cherry-picking,隻挑對自己有利的證據。比方說,前陣子我看到一篇關於健康飲食的推文,說某種超級食物能治百病,引用了什麽研究報告。可我一想,這讓我想起雙盲實驗的重要性。在醫學領域,真正的科學需要對照組、隨機分配和統計顯著性,可很多微信文章省略了這些,直接下結論。結果呢?讀者信了,試了,卻發現沒效果。這就像量子世界,你以為抓住了真相,其實它總在溜走。
曆史上,有多少次因為信息的不確定而釀成大禍?拿十字軍東征來說吧,那些騎士們聽信了傳聞,說東方有異教徒在褻瀆聖地,於是蜂擁而去,殺了無數人。可事後才知道,很多情報是教會為了權力擴張而編造的,裏麵摻雜了謠言和誇張。微信公眾號不也這樣?為了流量,它們往往放大負麵新聞,或者編織聳人聽聞的故事。記得我看過一篇關於某個曆史事件的解讀,說得繪聲繪色,可對比正史,你會發現它省略了關鍵細節,隻剩半真半假的敘述。這讓我聯想到古羅馬的元老院辯論,他們總說“audiatur et altera pars”,意思是也要聽聽另一方的聲音。可在微信裏,另一方往往被屏蔽了,你隻看到一邊倒的觀點,確定性被人為製造出來。
就像喬治·奧威爾的《1984》。書裏那個老大哥政權,通過控製信息來操控人心,真理部專門篡改曆史,讓人們相信2+2=5。微信公眾號有時讓我覺得像個小型的真理部,為了博眼球,它們會扭曲事實。比方說,一篇關於經濟形勢的分析,引用了數據,卻忽略了上下文,結果讀者慌了神,做出錯誤的投資決定。奧威爾警告我們,語言可以被用來掩蓋真相,而在數字時代,微信就是這種語言的載體。還有《堂吉訶德》,那個騎士因為讀太多騎士小說,把風車當成巨人。微信用戶不也如此?刷太多雞湯文或陰謀論,就把虛擬當現實,生活亂了套。
再想想《盜夢空間》,諾蘭導演的那個電影,裏麵層層夢境,你分不清什麽是真什麽是假。微信信息就像那些夢層,表麵上看是新聞,點進去可能是廣告,或者是AI生成的假視頻。記得有一集《黑鏡》,講社交媒體如何放大虛假信息,導致社會分裂。那裏麵的人因為一條假新聞而互相攻擊,現實中微信不也發生過?疫情期間,好多公眾號散布未經證實的治療方法,結果害人耽誤就醫。這讓我想到醫學案例,比如著名的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美國政府瞞著黑人患者真相,長達40年,讓他們以為在接受治療,其實是觀察病程。信息的不確定性在這裏成了武器,違背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微信公眾號如果為了流量忽略真實,就跟這實驗一樣,傷害信任。
美國法庭判例更能說明問題。我在加州住了這麽多年,對這裏的法律係統有些了解。拿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來說吧,1964年的最高法院判例,它確立了“實際惡意”標準,保護媒體免於輕易被起訴誹謗。但這也意味著,媒體有時會冒險發布不準確信息,隻要不是故意撒謊,就能脫身。微信公眾號在國內雖然受不同法律管轄,但原理類似:為了流量,它們可能發布未經核實的報道。另一個判例是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強調嫌疑人必須被告知權利。這提醒我們,信息傳遞要有透明度。可微信裏,很多文章藏著推銷鏈接,卻不明說,讀者信了上當。這不就是信息的不確定性在作祟?
醫學案例讓我想得更多。作為冥想者,我注重身心健康,可微信上那些養生帖常常讓我搖頭。比方說,有個著名的案例是關於維生素C治癌的謠言,起源於保羅·林格的研究,可後來大樣本試驗證明無效。可微信文章還是反複炒作,讀者信了,放棄正規治療,後果嚴重。另一個是安慰劑效應,科學證明,信念能影響健康,但如果基於假信息,就成了雙刃劍。我見過患者因為微信上的偏方耽誤病情,這讓我想起佛經裏的故事。《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意思是看到的表象往往不實。微信信息就像那些相,看似真實,卻經不起推敲。我們該像菩薩那樣,不住於相,微微相信而已。
禪宗公案更直接。有個公案叫“趙州狗子”,和尚問趙州有沒有佛性,趙州說“無”。這不是否定,而是提醒別執著於概念。微信公眾號往往給你概念堆砌的文章,說這是真相那是謬誤,可一深究,全是主觀。另一個公案是“庭前柏樹子”,弟子問禪師什麽是祖師西來意,禪師說庭前柏樹子。這教我們,真理不在言語中,而在直接體驗。刷微信時,我們該像禪師一樣,別被文字迷惑,親自驗證。聖經故事也類似。想想亞當夏娃吃禁果,因為聽了蛇的蠱惑,信了假信息,結果被逐出樂園。微信不就是現代的蛇?那些流量導向的文章,誘惑你相信速成致富或完美生活,可一咬下去,就嚐到苦果。
佛經裏,《楞嚴經》講到魔境,修行者會遇到種種幻象,如果信以為真,就走火入魔。微信信息就像那些魔境,混雜真假,讓人迷失。我在冥想中常常體會到,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的覺察,而不是外部的輸入。曆史故事又讓我想到馬可·波羅的遊記,他描述東方奇聞,可很多人懷疑是杜撰,因為裏麵有不確定性。可即使是半真半假,也啟發了歐洲人探索世界。微信公眾號如果能承認不確定性,或許還能有點價值,可惜它們往往裝成權威,違背理性。
《楚門的世界》,金·凱瑞演的那個,楚門活在假世界裏,一切信息都是導演操控的。微信用戶有時像楚門,刷著推送,卻不知後台算法在喂養偏見。算法為了留住你,推送極端內容,結果你越來越偏激。這讓我想起心理學裏的確認偏差,現代科學證明,人們傾向於相信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公眾號利用這點,製造流量陷阱。另一個劇是《西部世界》,機器人因為假記憶而覺醒。可如果記憶是假的,覺醒又算什麽?微信裏的曆史解讀往往如此,篡改事實,讓讀者“覺醒”到錯誤的方向。
美國法庭判例還有個有趣的,赫斯特訴美國,1919年,確立了“明顯而現實的危險”測試,限製言論自由。但後來被推翻,因為它太模糊了。信息的不確定性在這裏顯露無遺:什麽是“危險”?主觀得很。微信文章也這樣,作者覺得這是真相,讀者卻可能被誤導。醫學案例如斯坦福監獄實驗,證明環境如何扭曲人性。微信如果成了“監獄”,充斥假信息,人性就容易被流量操控。
禪宗公案“南泉斬貓”,南泉和尚為了點醒弟子,斬了貓。這極端,但提醒我們,別在二元對立中糾纏。微信辯論往往是貓的兩半,各說各話,沒人求真。聖經裏的巴別塔,人們因為語言混亂而散開。微信不也製造語言混亂?不同公眾號各執一詞,讀者迷茫。佛經《華嚴經》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真理是整體的。可微信碎片化信息,割裂了整體,讓人抓不住本質。
曆史故事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他信了錯誤的地圖,卻意外成功。但如果人人信錯地圖,世界會亂套。名著《傲慢與偏見》,伊麗莎白因為假信息誤判達西。微信感情雞湯不也誤導人?影視《盜火線》,裏麵情報出錯,導致劫案失敗。現實中,微信假新聞害人投資失利。
現代科學裏的弦理論,說宇宙有多個維度,我們隻看到一部分。微信信息就像投影,缺了維度,就不準。醫學案例如幽門螺杆菌發現,巴裏·馬歇爾自己喝細菌證明理論,挑戰了舊信念。微信如果多點這種精神,而不是追流量,該多好。
作為加州冥想者,我每天麵對大海,提醒自己:浪花來去,無常。微信信息也無常,別太執著。曆史如羅馬帝國衰落,部分因謠言四起。名著《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描述信息如何在戰場上扭曲。影視《公民凱恩》,凱恩操控媒體,製造假新聞。
禪宗“平常心是道”,麵對微信,保持平常心,微微信就好。聖經參孫的故事,他信了黛利拉的假話,失了力量。佛經《心經》“色即是空”,信息如色,空性本無確定。
聊了這麽多,我覺得微信本是工具,可公眾號為流量違背原則,讓它成了微微信的場所。我們該多驗證,多覺察,像我冥想時那樣,靜觀其變。
最後,得說句免責的話:哎呀,我這冥想修道者在加州海邊胡思亂想,寫的這些純屬個人閑聊,別當法律意見或投資建議。要是信了出事兒,我可不負責——畢竟,根據美國普通法原則,言論自由但不保證準確性,讀者自負風險,哈哈,就像喝咖啡前看警告標簽,萬一燙著了怪不得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