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糾纏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麽?我又是誰?
正文

聖經

(2025-08-24 21:59:19) 下一個

 

我在加州清晨打開一本古老卻總能發新光的書,它不是一冊,而像一座圖書館:曆史、詩歌、箴言、書信、預言,交織成一條長河。舊約在前,新約在後,但核心是一條線:人如何被呼喚、跌倒、再被拉回,像走失又被找到的孩子。

 

舊約像家庭相冊,先翻出最早的幾張:創世與受托。萬物被擺好,人領受照管的權柄,像把花園鑰匙交到手心。接著相冊裏出現一道裂縫:人選擇自己主導的路,結果把門弄丟了。不是造物者離開人,而是人常常把臉轉開。舊約講的就是從那刻起,一場“找回關係”的漫漫征程。

 

這征程先從一個家庭開始。有人被呼召離開熟悉的土地,去一片未知的地方,承諾說他的後代要成為祝福的通道。於是就有了旅程、帳篷、星空下的對話,有等待,有不耐,有信心也有軟弱。故事提醒我:偉大的約,從來是在日常的猶豫裏被一次次確認,而不是一次頓悟就終身無憂。

 

後來族人壯大,進入饑荒、遷徙、奴役。有人在荊棘火光裏聽見使命,帶領一群被壓製的人走向自由。自由不隻是換地方,更是學做自由人,於是有律法、有節期、有生活細則,教人如何彼此相待,如何對待窮人、陌生人、土地、休息日。律法不是冷冰冰的條款,而像給盲行者的一根杖,讓人不至於在黑夜裏跌得更深。

 

進入應許之地後,故事變得複雜。人一有穩定和資源,心就容易漂走。士師時代像鍾擺:危機時呼求,得拯救後遺忘,周而複始。隨後立王,王國統一,再分裂,輝煌後是衰敗。先知在街頭和宮門外呐喊,不隻是指責,更像醫師的診斷:你們的禮儀很齊全,但心卻走神;你們的祭物很充足,但對弱者的關懷很短缺。先知不斷提醒:真正的敬拜不是聲音有多大,而是正直能否落地。

 

流亡與歸回,是相冊裏最沉重的一疊。城牆倒塌,聖城化為灰燼,百姓被擄。有人在異鄉仍舊守望,有人在廢墟上重新修城。那條線從沒有斷,隻是被拉得很長,讓人學會在等待中辨認希望。詩歌與智慧卷裏,心聲像泉湧:有夜半的歎息,也有清晨的讚美;有失敗者的眼淚,也有得勝者的歡呼。它們不粉飾痛苦,隻告訴你痛裏有路,夜裏有燈。

 

舊約不斷拋出一個懸念:是否會有一位真正公義又溫柔的君王,能把散落的心重新聚攏,把破碎的關係縫合,把罪與死的陰影驅散?這個懸念在舊約最後幾頁越來越清晰,卻仍像黎明前的微光,指向新約的展開。新約不是推翻舊約,而是讓舊約的承諾落在地上。舊約像譜子,新約像樂曲的齊奏。

 

如果把整本書濃縮成一句話,就是關係的修複與使命的更新。修複不是回到沒有傷痕的昨天,而是帶著被修補的裂痕走向更成熟的明天;使命不是宏大的口號,而是今日在你手邊的那一件小事:做一個守信的人,給需要的人留一把椅子,對陌生人說一句平安。

 

讀這本書,不是為了贏一場觀念的辯論,而是讓心學會慢下來,讓腳學會往前走。它不是給完美者的獎狀,而是給疲憊者的邀請。你會在其中看見帝王,也看見小民;看見詩人,也看見農夫;看見鋒利的諫言,也看見母親的禱告。你會發現自己不孤單:你的掙紮,幾千年前就有人寫進了祈禱;你的盼望,幾千年前就有人為之歌唱。

 

很多人問:讀不懂怎麽辦?先從故事讀起。跟著一個人、一家族、一座城,看他們如何失敗,又如何被扶起。再讀詩歌,讓心先被安放;再讀智慧,讓路標變清晰;再進先知書,讓良知被喚醒。不要急著“全懂”,先讓光照在你當下的處境: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的軟肋、你的渴望。

 

舊約教人敬畏,也教人憐憫;教人謹慎,也教人勇敢。它告訴我們:人可以很渺小,但被呼召去作光;人常常軟弱,但被托付去守護;人會忘記,但被提醒要記念。新約接過這麵旗,說“願你們彼此相愛”,把抽象的善化成具體的事。

 

當我在加州寫下這些,遠處的海風吹過,像一頁翻動的紙。我知道這本書仍在書寫,因為讀它的人,會在生活裏接著寫。你若問起它的結尾,我隻會說:結尾不是封底,而是你今天做的那個選擇——願不願意把心重新對準那條線,從舊約的呼喚,走向新約的成全,然後把盼望活成一個個小小的舉動,照亮你身邊的幾米路。

 

免責聲明:本篇僅供靈性與人文交流,不構成法律、稅務、醫療、投資或心理谘詢意見。若因閱讀產生以下副作用:突然想擁抱鄰座、主動向家人道歉、給欠你的人一個寬限期,作者概不承擔任何甜蜜後果。若需個案輔導,請向你所屬宗教團體或正規注冊機構谘詢;若因此重獲平安而決定早睡早起,請自行承擔變帥或變美的風險。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