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糾纏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麽?我又是誰?
個人資料
earth2029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耶魯法學院《憲法學》課堂

(2025-08-17 18:39:06) 下一個

 

耶魯法學院《憲法學》課堂

 

在耶魯法學院的老講堂裏,拱形的天花板讓聲音帶著回響。學生們坐在木椅上,像是一群準備迎接風暴的水手,因為他們知道,今天討論的是美國憲法。

 

教授推開門,步伐輕盈,卻像帶進來了一陣曆史的風。他沒有寒暄,第一句話就是:“憲法,是一本規則書,還是一部人類靈魂的敘事詩?”

 

教室裏頓時安靜。有人微微皺眉,有人拿起筆,仿佛這一刻不是在聽課,而是在接到一次召喚。

 

第一節課的案例,是著名的布朗案。教授沒有直接講法律條文,而是先問:“如果你們是當年的最高法院法官,在那個種族隔離根深蒂固的年代,你們敢簽下那份判決嗎?”一位學生猶豫地說:“法律上正確,現實卻可能讓社會動蕩。”教授盯著他,緩慢卻堅定地說:“這就是憲法的重量。它不是安慰,而是挑戰。”

 

我突然想起電影《林肯》裏,林肯推行第十三修正案的辯論,那種帶血帶淚的堅持,不是抽象的政治,而是決定了千千萬萬人的命運。憲法課的討論就像一麵鏡子,讓每個人不得不正視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恐懼與責任。

 

教授常常把問題拋給全班:“如果多數人投票要剝奪少數人的權利,你們認為民主還算民主嗎?”那一刻,學生們陷入僵局。有人說,多數即正義;有人說,少數的權利才是真正的正義。教室裏彌漫著緊張的氣息,每一句話都像火星掉進幹草堆。

 

我坐在角落裏,突然想起冥想時的寂靜。憲法也是一種“呼吸”:它在約束權力的同時,也在給予自由。呼氣,是政府權力的邊界;吸氣,是公民自由的空間。如果呼吸紊亂,人類社會就會窒息。

 

教授接著追問:“憲法是法律的極限,還是人性的底線?”我眼前浮現出巴黎聖母院的大鍾,在沉重敲響的同時提醒人們:再大的權力,也有無法觸碰的聖域。科學上說,宇宙有熵增定律,一切終將混亂;憲法,正是對抗混亂的人類秩序實驗。

 

一位黑人女生站起來,聲音顫抖卻堅定:“憲法如果不能保護我祖母在公交車上的座位,那它就是廢紙。”全場鴉雀無聲。有人低下頭,有人眼眶濕潤。教授點頭:“這就是憲法存在的意義。它不是為強者寫的,而是為最脆弱的人。”

 

下課鈴響時,大家沒有立刻起身,而是久久坐在原地。有人歎息,有人微笑,有人陷入沉思。我走出教室,感受到夜色下紐黑文的寒冷,卻覺得心裏燃燒著火。

 

憲法,不隻是條文,它是人類抵抗黑暗的燈塔。

 

 

免責聲明:本文為文學與教育性質的敘事,不構成法律意見。若您讀後立刻決定在餐桌上與家人起草一份“家庭憲法”,並規定“周末必須由孩子決定吃什麽”,請小心,這可能會導致家庭政變。本作者拒絕承擔由此引發的任何廚房級法律糾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