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幹翻我的公司:老陳教我什麽叫“用人不疑”也得簽合同
故事是這樣的。
我認識一個特別仗義的朋友,老陳,安徽人,早年來美國打拚,白手起家,靠著一手做鹵味的好手藝,十年前在洛杉磯開了第一家熟食店,店麵不大,但香氣四溢,排隊排到門外。
老陳人很好,特別講感情。他說:“咱是中國人,親戚朋友有難,能幫一把就幫一把。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於是你猜怎麽著?他這家店,除了他老婆,其他員工清一色是親戚——表弟看爐子,堂哥掌收銀,小姨子的兒子跑外賣,連倉庫都是表叔的車庫免費借用的。
開始那兩年真的是一家人,其樂融融,幹勁十足。
但好日子沒過幾年,風波就來了……
一、信不過外人,就全用親人
老陳最早請堂哥,是因為堂哥失業,來投奔他。他說:“哥啊,我不圖你能幹,隻要你安心守著這家店,咱倆以後一起發財。”
後來,表弟也來了,跑堂的說話太衝,老陳就換上了表弟,說:“自家人,出點問題也能包容。”
再後來,他幹脆把運營賬本交給小姨子的兒子管理,還說:“年輕人學東西快,親戚家的孩子我放心。”
在老陳眼裏,信任比製度重要;親情比合同靠譜。他常說一句話:“咱是自己人,講什麽條條框框?”
可正是這句話,成了他後來的夢魘。
二、“哥,我要單幹了”:分家的第一把火
一切轉折,發生在第五年。
一天早上,老陳照常開門,卻發現對麵新開了一家鹵味店。
你沒猜錯,老板正是他親堂哥。
店名都像是抄的,菜單幾乎一模一樣,連醬料口味都一樣,就價格比老陳便宜$1。最要命的是,對方還打廣告說:“我們是真正傳承的原味。”
老陳那天差點氣暈過去。
他質問堂哥:“你不是說跟我一起幹到底嗎?”
堂哥冷冷地說:“你現在太計較,股份不給我多一點,我憑什麽一直跟著你?我也要養家。”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
更狗血的來了——賬本被小姨子的兒子偷偷複印了,他把客戶名單和供貨商聯係方式拿去開了另一家分店。這下,客戶被搶了,供貨商漲價,老陳直接斷貨三天,賠了幾千美金。
老陳氣得砸了店裏的湯桶,哽咽著跟我說:“我真不明白,為什麽都是親戚,結果反咬我一口?”
我當時隻說了一句話:“用人不疑,是對人的信任;簽合同,是對製度的尊重。”
三、親情合作的七宗罪
你以為老陳是個案?不。
我身邊見過太多華人商人,把親戚拉進公司,最後不是翻臉就是撕破臉。
為什麽?因為親情合作,往往帶來以下“七宗罪”:
1. 不簽合同,全靠口頭承諾
• 一旦有利益分歧,誰也沒底線,結果靠“情義”維係的合作反而最脆弱。
2. 職能不清,誰都說了算
• 表哥說進貨不行,表弟說定價太高,堂妹說包裝難看,最後沒主意也沒人負責。
3. 感情綁架,績效無效
• 批評親戚怕傷感情,降薪又開不了口,結果越幹越爛。
4. 家醜難外揚,內部矛盾堆積
• 誰偷懶、誰私拿東西、誰搞小動作,礙於親戚麵子不能處理,最終爆炸。
5. 權責不對等,分紅難統一
• 表哥出一萬要40%股份,弟弟幹全活卻隻拿死工資,遲早不平衡。
6. 跳槽變叛變,客戶也被帶走
• 熟人對熟人最了解,開“山寨公司”搶客戶,成功率驚人。
7. 親戚變敵人,家宴變審判庭
• 生意談不攏,春節不敢回家,三代親戚被撕裂。
四、華人文化裏,“親情信任大過法律”
老陳的故事,其實映射了一個華人文化的深層盲點:我們太習慣“講情”,太排斥“講理”。
在西方社會,兄弟合夥也要簽合同;在華人圈子,簽了合同反而顯得“你不信我”。
可問題是:信任不能替代製度。
合同不是不信任你,而是保護我們彼此。
你以為不簽協議是為了省麻煩,其實是為將來的撕破臉埋雷。
製度是底線,感情是潤滑劑。
感情不該替代製度,而應該在製度之上加溫。
五、製度就是最好的防火牆
老陳後來的轉型讓我特別佩服。
他關了原來的店,重新開了一家分店,用上了完整的製度體係:
• 所有員工簽標準合同,崗位、薪資、權益、責任寫得清清楚楚;
• 財務係統使用獨立會計,進出貨全透明;
• 親戚也要經過試用期,通過後才能轉正;
• 股份按出資+工作量雙權重分配,有退出機製;
• 所有商標、技術配方注冊備案,不再靠口口相傳。
三年過去,他的第二家分店已經發展成三家,還招了兩個職業經理人。他說:“現在我睡覺都踏實。”
更妙的是,他跟原來“反水”的堂哥關係反而緩和了——因為大家都明白了:“親情歸親情,生意歸生意。”
六、如何正確地與親戚合作?
如果你真的要與親戚合作,以下幾點是“保命守則”:
1. 先簽製度後握手:先談合作流程,再談感情維係;
2. 越親越要說清楚:兄弟姐妹之間更需要邊界和角色分明;
3. 讓第三方做平衡:引入外部會計、顧問、監督人,避免內部“打感情牌”;
4. 定期評估製度更新:每半年坐下來重新評估崗位、分工、績效、情緒;
5. 準備“離婚機製”:一開始就談清楚退出規則、轉讓股份等,避免撕破臉。
七、老陳的那句話,我一直記著
有一天我們一起喝酒,我問他:“你現在怎麽看親戚合夥這事?”
他說:“以前我以為感情能解決一切,現在我知道,感情隻能解決喝酒,不解決分錢。”
我們哈哈大笑。
但那一刻我明白了:
華人企業要想做得長遠,不能隻靠“人情世故”,更要有“製度和契約”;
合作不是信不信你,而是有沒有方法保護我們倆不出問題;
不是“兄弟齊心”才斷金,而是“兄弟也簽合同,製度更長情”。
你也打算跟親戚做生意?
那麽記住:
用人不疑,是人性;簽字畫押,是規矩;親情在前,合同在後,才能走得久,活得穩。
別等那天你在對麵新開的“XX鹵味店”門口,認出了你堂哥……
再來一句:“我當年真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