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mp.weixin.qq.com/s/DGC9bnQCFPcWsIne9DkE1Q
上一篇文章提到曹操。曹操是個著名的權臣,玩權力鬥爭的能力很在線,治國理政的能力也非常高超。曆史上像曹操這樣的權臣還有很多,比如多爾袞,也是“權力鬥爭”和“治國理政”的能力雙修,且兩方麵能力都很強。但也有些權臣,會權力鬥爭,可治國水平真的不行。比如本篇要講的這位。他叫宇文護,北周著名權臣,其人有“史上第一屠龍手”的稱號,因為他殺死過三位皇帝,除了他之外,別的權臣沒有能做到這點的。這裏必須要說明的是,宇文護並不是“殺死最多皇帝的人”,而是“殺死最多皇帝的權臣”,這些皇帝都是宇文護本該效忠的對象。如果不加以上的限製條件,劉裕殺的皇帝比宇文護要多,但劉裕後來當了皇帝,就不可與宇文護在“權臣”之列做比較了。宇文護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泰出征途中忽患重病,眼看不治,擔心親生的孩子年幼,掌控不了局麵,將權力給了久經鍛煉的侄子宇文護,讓他輔佐自己的兒子。宇文護掌權之後,立即命令西魏皇帝拓跋廓退位,將皇位禪讓給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滅亡西魏,建立北周。北周代替西魏這件事本身就顯示出宇文護對權力鬥爭的理解是深刻的。宇文泰並非皇帝,隻是西魏的權臣。當權臣宇文泰去世,出現權力真空,就會造成人心不穩,給西魏皇帝和別的權臣取代宇文家的機會。宇文護果斷將宇文覺扶上皇位,宇文家的地位由此名正言順,消除了宇文泰去世後的危機。之後,宇文護在權力鬥爭中連戰連捷,將威脅到他本人地位的人一一除去。他除掉的可都是重量級人物,比如拓跋廓、宇文覺、宇文毓這三位都是皇帝;再比如趙貴、獨孤信都是西魏“八柱國”之一,都是有實力、有豐富鬥爭經驗的高端玩家,但他們都倒在了宇文護腳下。所以,說宇文護是權力鬥爭高手,一點兒都不過分。事實上,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除掉宇文護之前,北周朝堂上一直是宇文護說了算,宇文護就是事實上的皇帝。但宇文護的治國水平真不行。其實,按照正理,權力鬥爭應該為治國服務才對。但對宇文護來講,治國好像變成了權力鬥爭的延伸,是在為其權力鬥爭服務。他罷免和誅殺的官員都是與他不對付的或者幹脆就是反對他的;而對於他的親信,哪怕不學無術、品行不端、名聲不好,他也照提拔不誤,重用他們、縱容他們且信任有加。宇文護“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導致貪官汙吏橫行,民不聊生。宇文護的這個特點,《周書》和《北史》都有相應的描述,說宇文護“寡於學術,昵近群小,威福在己,征伐自出”。《周書·卷十一·列傳第三》更是詳細地寫道:“護性甚寬和,然暗於大體。自恃建立之功,久當權軸。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諸子貪殘,僚屬縱逸,恃護威勢,莫不蠹政害民。上下相蒙,曾無疑慮。”抓牢軍權是權臣能夠掌控權力的基礎,宇文護當然也不例外。宇文泰去世後,西魏左右十二軍都受宇文護節製,凡是軍隊的征調,沒有宇文護的手令就不能行動。宇文護在自己的府邸屯兵防衛,比皇宮防範得還要嚴密。無論大事小事,宇文護都是先行決斷再上報皇帝。但宇文護在一場戰爭中做出了錯誤的“選邊站隊”,且最終失敗,因此動搖了軍隊對他的支持,為他日後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在宇文泰和高歡都活著的時候,雙方是征戰不斷的,關係並不友好。宇文護的母親生活在晉陽,被高歡的勢力控製。高氏代魏,建立北齊。高歡第九個兒子北齊武成帝高湛在位的時候,親自派人護送宇文護的母親入北周,交給宇文護,以改善北齊、北周雙方之間的關係。宇文護與母親重逢,心裏非常高興,也感念北齊這份恩德。北周保定三年,突厥可汗準備對北齊用兵。戰爭一觸即發,突厥和北齊都想將北周拉入己方陣營。宇文護經過一番權衡,認為北周應該加入突厥一方。群臣中有不少人表示反對,認為北齊剛剛送還宇文護的母親,現在北周卻加入敵對北齊的一方,屬於“大不義”。但宇文護一意孤行,在這場戰爭中作出了被人認為是“大不義”的選邊站隊。宇文護調集了二十萬大軍,配合突厥,進攻北齊。但在北齊名將段韶、斛律光、蘭陵王高長恭等人的反擊下遭到失敗。宇文護在這場戰爭中作出被人認為是“大不義”的選邊站隊,如果最終他選擇的陣營贏了戰爭,那還好說,世人雖然會“鄙薄其人品”,但“欽佩其能力和眼光”,其地位仍然穩固;可是他選擇並加入的陣營偏偏輸了戰爭,那結局必然是“其人品會被鄙視、其能力和眼光也被人看不起”。雖然宇文護仍然大權在握,別人暫時也不能把他怎麽樣,但他已經失去人心,一旦他受到致命打擊,就沒人會為他效命了。北周武帝天和七年,宇文護從同州回到長安,入宮拜謁宇文邕。宇文邕以勸太後戒酒的名義讓宇文護在太後麵前讀一篇《酒誥》。趁宇文護讀得聚精會神的時候,宇文邕用玉笏重擊其後腦,將其打倒在地。之後再讓部下用刀將宇文護殺死。一代權臣的人生就此走到終點。宇文邕是一位真正勵精圖治、治國有方的君王。宇文邕掌握實權之後,一掃宇文護留下的陰霾,北周的國勢開始蒸蒸日上。北周建德六年,宇文邕禦駕親征率領大軍滅了北齊。雖然宇文邕天不假年很快因病去世,但宇文邕積累下的雄厚國力為之後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