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ttps://mp.weixin.qq.com/s/3vHkm7VweLWzlEHIcND3kQ
全文共2165字,閱讀約需7分鍾
編者按
探索,深耕,創造,在學科之路遇見求知的風景;自由,豐富,交叉,於專業之間攀登奧秘的階梯。無論是深奧難解的公式定理,浩如煙海的曆史典籍,還是繁瑣複雜的法理哲學,百餘年傳承,京師大學堂點亮的求索精神前後相繼,明亮如初。踏夢前行,學以成才,一起走近北大學科,探索專業奧秘,在興趣中尋找無限可能,遇見充滿挑戰與熱情的大學生活!
01
曆史沿革
1
傳承紅色基因
北京大學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祥地,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和傳播基地,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誕生地。1918年,李大釗在北大創立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馬客士主義研究會”。自1920年起,李大釗在北京大學史學係、經濟係、法律係和政治係先後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馬克思主義理論第一次在中國大學中被正式列入課程、公開講授。
2
打造理論研究新高地
1992年,北京大學成立全國第一所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年4月,學院隆重慶祝了學院建院30周年。2016年1月,學院被中宣部、教育部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於2005年首批獲得一級學科授予權,2017年被確定為全國“雙一流”建設學科。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教育部學科評估結果中位居前列。2021年,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被評為國家級一流本科。
3
姓馬,言馬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時肯定了學院“馬院姓馬,在馬言馬”的辦學原則,指出:“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就是要堅持‘馬院姓馬,在馬言馬’的鮮明導向和辦學原則。”
02
人才培養模式
馬克思主義學院堅持“埋首經典,關注現實”的培養理念和“寬口徑、厚基礎、重創新、國際性”的培養模式,致力於培養一流的專業理論人才和德才兼備的治國理政人才。
實行針對性輔導的導師製培養模式
馬克思主義學院充分關切學生需求,為學生提供包括學業規劃、科研引領、進修推薦等多方麵的針對性指導,助力學生的未來發展。
創建多維度的學生學術研討平台
馬克思主義學院通過搭建“經典共讀”、“學生刊物”、“論文展示”、“學術沙龍”等多個學術研討平台,在過程中時刻追蹤學生學術成長,旨在引導學生厚植學術素養、強化學術思維、提升理論水平。
開展深入基層、富有成效的實踐活動
馬克思主義學院著力於引導學生知行合一,搭建全方位實踐育人體係。學院建有多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學院組建學生講師團,麵向校內黨團支部以及校外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鄉村社區開展主題宣講;學院組織師生開展黨建調研,鼓勵師生深入基層一線,引導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開展渠道多元、主題精深的國際交流
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豐富精深的國際交流活動。學院組織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進行高端國際學術對話;學院也將實踐地擴展到海外,組織學生赴英國、德國開展學術實踐活動,對話麥克萊倫、塞耶斯等知名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者,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
為學術深造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馬克思主義學院為學生開放校內連讀綠色通道,對規定期限內完成學業要求的本科生提供本院保研支持,開放本碩博連讀“綠色通道”。對於有海外深造需求的學生,學院聘任大衛·科茲、理查德·沃林、特瑞爾·卡弗、肖恩·塞耶斯、亞曆山大·布茲加林等客座教授,指導學業、助力深造。
就業多渠道、職業前景看好
馬克思主義學院主張紮根中國大地,育世界一流人才,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長期居於學校前列;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涵蓋黨政機關、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等。
03
豐富多彩的學術生活
1
專業分流
馬克思主義學院以“夯實基礎、交流融合”為本科招生辦學的重要原則,注重發揚涉及文史哲等多個領域的平台優勢,著力培養學生厚實的人文社科基礎,在本科階段不細分具體專業方向,在研究生階段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選擇確定具體專業領域。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擁有九個碩士點和博士點對接一個本科專業,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等6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等3個二級學科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學院為本科生提供本碩博直通培養渠道。
2
精品課程
3
特色項目
定期舉辦世界性高端學術論壇——“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
啟動馬克思主義研究重大基礎性學術工程——《馬藏》編纂與研究工程;
建設國際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心;
啟動本碩博一體化的卓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人才培養計劃;
出版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術年度發展報告等;
持續舉辦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論壇;
持續舉辦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青年學者北大論壇;
持續舉辦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生論壇。
4
海外交流
組織暑期學生學術探訪團,赴海外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備選地有英美、歐陸、俄羅斯、拉美等國家和地區。2018年暑假,學院本科生赴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進行學術訪問,拜訪大衛·蘭恩(David Lane)、喬納森·沃爾夫(Jonathan Wolff)、戴維·麥克萊倫(David McLellan)、大衛·貝茨(David Bates)和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等知名學者。
編輯 | 綦桓譽
美編 | 楊映鍇
審校 | 趙皓晨
學科長廊
學科長廊
學科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