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微信:南京大屠殺“活菩薩”女傳教士魏特琳

(2025-08-20 18:47:00)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8QBOBs-iZsii3n61PdpgcA

88年前,南京大屠殺“活菩薩”女傳教士魏特琳的27個人生細節

 
 
 
 
 
 
 
複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複活。
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新約·約翰福音11:25-26
 
 
“要是日本有良知的人知道南京發生的一切就好了!上帝,阻止日軍凶殘的獸性,安慰今天無辜被屠殺者的父母們破碎的心,保護在漫漫長夜中受威脅的年輕婦女和姑娘吧!願沒有戰爭的日子早日到來!正如你在天國所為,你也一定會恩澤芸芸眾生。”
     ——明妮·魏特琳1937年12月16日南京日記
 
在我為《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搜集寫作素材的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明妮·魏特琳這位偉大的女性。
——張純如,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
 
我誠懇地建議有良知的中國人要去閱讀《魏特琳日記》,中國的基督徒要去閱讀《魏特琳日記》,去明白苦難的真相,去明白拯救的真實。
——本文作者袁衛東
 
 
 
 
 
Image
 

年輕的魏特琳圖片,來自網絡

 

此篇還是要還原在88年前南京大屠殺中挺身而出的偉大女性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1886—1941),見證其作為信仰堅定的女傳教士一生珍貴的細節,因為她的光輝不僅在於南京大屠殺中挺身而出拯救萬民婦孺,更在於其生命中無數的積累與選擇,最終預備和成就了在南京大屠殺人間地獄中的拯救仿佛如耶穌基督再現

寫作此篇,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對於魏特琳偉大的義舉,很多時候有意或無意去忽略其傳教士的背景,而隻是彰顯金陵女子大學教育家的身份或是美國僑民的身份這些身份都是確實的,而且這樣做的考慮也可以理解,就是相當一段時間,對於來華傳教士的曆史以“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而打入另冊沒有傳教士的這個本質使命,可以說就沒有魏特琳及其震驚中國與世界的偉大義舉
而魏特琳在人間地獄中的見證恰恰卻如黑暗中升起的光芒照耀到這被遮蔽的曆史,恢複了其應有的尊嚴。
 
Image
 
在南京大屠殺中守護婦孺難民的魏特琳插畫,來自網絡
 
另一個原因是,經常會有讀者留言,對於“活菩薩”與傳教士放在一起,覺得相互矛盾,不太理解。
的確,從宗教的角度看,菩薩是典型的佛教用語,而在千年以來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部分,成為救苦救難、保佑和平安寧的最高象征。
而當在88年前在南京大屠殺人間地獄中的中國難民用“活菩薩”來稱呼魏特琳,無比感激她挺身而出保護難民們生命與人身的安全,把她比作“活著”的“菩薩”。
這是最高的讚美!
隻是他們不明白魏特琳是一個信仰堅定的基督徒,是一個懷有使命的基督教傳教士,更不明白基督教的文化,因為他們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很深的普通民眾。
 
Image
在南京大屠殺中被金陵女子大學護衛的婦孺難民,來自網絡
 
而這恰恰並不矛盾,因為耶穌基督也是救苦救難的,是以愛來拯救世人的罪的,耶穌基督為此被釘十字架。在南京大屠殺這樣的人間地獄發生時,魏特琳作為耶穌基督福音的傳播者就在現場見證,就在現場挺身而出救苦救難,這就是耶穌基督拯救世人的再現,這樣的見證更加證明了,在人間地獄中,有上帝在拯救,祂沒有離棄世人,盡管這些中國難民並不是祂的信徒。但祂籍著魏特琳和其他在現場的美國傳教士,做到了這一點(詳見《88年前在南京大屠殺中拯救25萬難民的14位美國傳教士》)。
這樣的見證就更有說服力,由一批基督徒共同完成了隻有“菩薩”才能完成的拯救功業。而在南京大屠殺這樣的人間地獄降臨時,隻有具有這樣堅定信仰的人們,才能在黑暗與凶暴中站立,才能獻身般地去救苦救難。
 
Image
 

中年的魏特琳圖片,來自網絡

 

 

 
 
 
 
在88年前,魏特琳與其他美國傳教士親自見證了這一點,並將其化為永遠不可磨滅的曆史立在那裏,讓我們即使在長期的遺忘和塵封之後,返回到曆史現場,依舊能感受到耶穌基督是曾降臨到這裏,祂的福音也曾傳播到這裏,最終不可磨滅。
由是,我提筆再創作此篇,滿懷熱忱的去勾勒美國女傳教士魏特琳人生珍貴的27個細節。
 
第一個,魏特琳1886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西科爾小鎮鐵匠之家。母親在其6歲因病去世,魏特琳不僅失去母愛,還過早承擔了家務;但她從小深明事理,好強上進,1903年進入伊利諾州立大學。這是一所兩年製師範學院,但她從小敬重教師這樣的職業,也希望自己未來能成為一名教師,所以,邊打工邊學習,用了四年時間,190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而她在17歲時已經成為十分虔誠的基督徒。
 
 
Image

 

大學時代的魏特琳,來自網絡

 

 
第二個,魏特琳從伊利諾大學畢業後,並沒有在美國開始工作,而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到海外傳播耶穌基督的福音。當時,全美正沉浸在“誌願海外傳教運動”,魏特琳的家鄉伊利諾伊州是當時全美響應號召最積極的州之一。而魏特琳選擇的傳教國家是中國。
 
 
Image

魏特琳母校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校徽,來自網絡

 
第三個,全美有上百個基督教傳教會團體,而魏特琳在大學期間加入的是基督會(Foreign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y,簡稱FCMS)。該會是美國教會中的師徒派。1912年秋,聯合基督教傳教士公會派遣魏特琳前往中國,她屬於教育傳教士。
 
 
 
 
 
 
第四個,魏特琳來華傳教辦學,第一站就任合肥三育女中的校長。而基督會在此耕耘已經有16年。但魏特琳到來時,因為中國人傳統文化中不主張女子讀書,大多數父母也認為女兒讀書是浪費,所以,女子中學的學生人數很少。她特別震驚於中國女子的教育現狀,決心用自己的力量盡可能改變這樣的局麵。她的工作卓越,校務蒸蒸日上,備受推崇。而從這裏開始,她有一個中文名是華群。
 
Image
 
Image

 

合肥三育女中曆史圖片,來自網絡

 

 
第五個,1918年秋,魏特琳工作6年後,按照教會慣例回美休假一年。當她回到家鄉西科爾小鎮時,引起不小的轟動,小鎮居民為本地能出這樣年輕勇敢的女傳教士而深感自豪。
 
 
Image
 
 
第六個,1918年回美國休假,對於魏特琳的人生也比較重要,她正要與同樣是在中國傳教的美國未婚夫要籌辦婚事,但在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學請求幫助的需求來了。原來正在創辦金陵女子大學的校長德本康夫人,要回美國籌款建校,就急需一個合適的人選代掌校務,而魏特琳在三育女中的成就使她成為最合適的人選。魏特琳受聘了金陵女大的教務主任,但為此推遲了婚期,結果由於種種原因,後來婚約解除,魏特琳為此終身沒有婚嫁。
 
Image

選擇魏特琳進入金陵女子大學的德本康夫人,來自網絡

 
第七個,1919年10月,魏特琳回到南京,受聘為金陵女子大學教務主任,並代理校長職務1年半,開始了其與南京、與金陵女子大學長達21年的情緣。在此,她將自己最黃金的年華奉獻給中國女子教育的進步,貢獻給金陵女子大學的進步使其成為中國最著名的13所基督教會大學之一。在此,她成長為一代傑出的教育管理者,也在與金女大共命運中處理危機與運作組織中成為一名傑出的領導者,為1937年至暗時刻的到來做好了準備。
 
Image
 

魏特琳在金陵女子大學,來自網絡

 

 
第八個,1925年,魏特琳第二次例行回美國休假,她進入芝加哥大學教育係深造。一邊學習,一邊為金女大負責在美國購買圖書和甄選教職員。一個晚上要寫五六封信,而光為金女大甄選合適教職員,就多墊付郵票和電報費9塊多,而當時她的月薪才75元。她又不放過任何機會為金女大籌款,在印第安納州一個夏令營,一次籌款幾千元。
 
 
 
 
 
 
 
第九個,1927年中國政治、軍事局勢動蕩。南京事變後,魏特琳不懼安危推動金陵女子大學如期開學。
3月24日北伐軍進攻南京,金陵大學副校長文懷恩被散兵槍擊而亡,停在下關長江江麵的英美軍艦炮擊南京,形成南京事件。外籍人員紛紛回國,教會學校紛紛停學。在南京市秩序還沒有回複時,魏特琳就在8月間返回學校處理校務,又未經美國領事館準許,與8位女同事在金女大負責學校校務,是當時南京城裏唯一的一群美國人。正如在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被日軍攻破的時候,她們是唯一的一群美國人一樣。這仿佛是一次預演。1927年9月22日,金陵女子大學如期開學。
 
 
Image
 

魏特琳在金陵女子大學,來自網絡

 
 
第十個,魏特琳在金女大更重要的一個貢獻是,她帶來了愛的教育。她推動這些來自社會中上層家庭的學生,去關注下層人的家庭與生活,推動她們去做助貧服務,真正把金女大“厚生”的校訓落實到行動中,把“愛國”的精神落實到服務中,而不是漂亮的口號與文字。
 
Image

金陵女子大學校徽,正中有“厚生”的校訓,來自網絡

 
第十一個,1937年6月21日早晨,魏特琳接到弟弟從美國拍來的電報,83歲的父親去世。魏特琳對故鄉和親人滿懷眷戀,但聚少離多,每六年一度的回家,太過短暫。她在金陵生活、工作20多年,這裏就如同她第二個家,但她犧牲了太多。
 
Image
魏特琳的父母圖片,來自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
 
第十二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魏特琳思考基督教會如何阻止戰爭。
7月19日,提前結束度假的魏特琳趕回南京。8月13日,中日淞滬會戰爆發。8月14日,她與馬吉等基督會工作人員開會,討論基督教會將做哪些有益工作,以道義的力量阻止日本這場反人道的戰爭。
 
Image
 

日軍對南京的轟炸,來自網絡

 
 
第十三個,1937年8月15日,日軍開始對當時的中華民國首都南京開始長達近4個月的轟炸,戰爭危機嚴重。魏特琳選擇不撤離南京。
8月27日晚,美國大使館給魏特琳送來一封措辭強硬等等信,要求所有美國公民撤離南京。信中表示,如果她不撤離南京,今後發生的一切事情,大使館將不負責任。魏特琳很感激大使館的通知,但她選擇了不撤離。“這也是我的使命,就像在危險中,男人們不應棄船而走,女人們也不應丟棄她們的孩子一樣。”
 
Image
 

《魏特琳日記》的摘抄,本文作者袁衛東

 
 
Image
 

《魏特琳日記》封麵,江蘇人民出版社

 
第十四個,金陵大學傳教士、教授史邁士曾在《世界的呼喚》文章中,譴責外國傳教士在大使館命令下撤離南京,認為這是“逃跑”。魏特琳認為“我們應該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對於基督教領導人來說,現在是其成員救濟百姓、從事各種有益工作的絕好機會。”“我還感到,現在是我們基督徒更深刻理解基督教教義的絕好機會。”“他們能更深刻理解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話:上帝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麽。”“這不是撤退的呼籲,而是在中國和日本繼續基督教計劃的前進號角。”
 
 
 
 
 
 
 
第十五個,南京的基督教組織成立了基督教戰爭救濟委員會,開始救護源源不斷運來的傷兵。魏特琳參與了這樣的活動。
 
Image

南京國際安全區的布局,來自網絡

 
 
第十六個,1937年11月17日,在日軍向南京步步緊逼的情況下,魏特琳向美國駐華大使館官員佩克寫信,建議在南京設立一個安全區。幾乎與金陵大學校董會董事長杭立武提出在南京建立國際安全區同時。
 
Image

同時提出南京建立國際安全區的杭立武,來自網絡

 

 
第十七個,1937年11月20日,金陵女子大學成立緊急委員會,由魏特琳、程瑞芳、陳斐然、E.C.陳和閔先生組成,魏特琳代理校務,開始籌建金女大難民營。由此,建立了在南京大屠殺到來時,保護上萬民婦女和兒童的難民營。
 
 
Image
金陵女子大學三人留守組成員(從左到右):陳斐然、魏特琳、程瑞芳,來自網絡
 
 
第十八個,1937年12月3日,美國大使館最後一次打來電話,要求魏特琳在3個選項上做出選擇,1、現在就走;2,過些時候再走;3,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走。魏特琳堅定地選擇了第三項。
 
 
Image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了南京城後,華中日軍最高指揮官鬆井石根率隊在南京城舉行入城儀式,圖片來自網絡
 
 
第十九個,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破南京城,南京大屠殺降臨,在人間地獄中,她挺身而出,麵對殘暴的日軍,以金女大為根據地保護和拯救了上萬名婦女和兒童,被愛戴她的難民們稱為救苦救難的“活菩薩”。而她所遭受的困苦與考驗,壓倒肉體,直擊靈魂,也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概述。我誠懇地建議有良知的中國人要去閱讀《魏特琳日記》,中國的基督徒要去閱讀《魏特琳日記》,去明白苦難的真相,去明白拯救的真實。因為,你要明白,南京大屠殺不是發生一天,不是一周,而是長達數周。
 
 

Image

 

Image

《魏特琳日記》的摘抄,本文作者袁衛東

 

 
第二十個,1938年2月4日,日軍占領當局要求難民營解散服務的最後期限後,一些難民營開始被迫解散,但魏特琳依舊在堅守金陵女子大學的難民營,並在6月金女大難民營最後解散後,還繼續幫助救濟難民。
 
 
 
Image
金陵女子大學護衛的部分婦孺難民,來自網絡
 
 
第二十一個,當南京在日軍血腥屠殺下成為一座恐怖之城、一個人間地獄時,傳教士魏特琳在金陵女子大學難民營開展了基督教宗教活動,以對抗這樣的恐怖與苦難。“當你走向前,麵對一群窮凶極惡之徒,他們閃亮的刺刀沾滿了鮮血,這時耶穌就成了伴你左右的朋友。”
 
 
Image

《魏特琳日記》的摘抄,本文作者袁衛東

 

 

1938年1月17日開始,金女大難民營每天有兩次宗教聚會。有布道,有宗教歌曲。
1938年2月27日,魏特琳啟動了主題為“主的生活”的宗教活動。她根據所有的難民接受教育的能力,分為不同的年級和班級,人數超過千人。所有班組每周上三次課,還學習《耶穌傳》和《聖經》篇章。4月18日,學習班600名學員進行了畢業儀式,並做了匯報演出。
這是一個奇跡,在人間地獄中,依舊有上帝的布道與歌聲,依舊有靈魂的救贖。
 
 
Image

《魏特琳日記》的摘抄,本文作者袁衛東

 
 
第二十二個,1938年7月31日以重慶為戰時首都的國民政府,為表彰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保護婦孺的壯舉,秘密給魏特琳頒發一枚“襟綬采玉勳章”。通過美國大使館員秘密帶入被日軍占領的南京。1939年2月,魏特琳前往美國大使館秘密領取。
 
 

Image

國民政府秘密給魏特琳頒發一枚“襟綬采玉勳章”,來自網絡
 
第二十三個,1939年11月18日,魏特琳在日記中寫道:“中國的戰況日益嚴峻,好像中國最後一條重要的鐵路幹線也將落入敵手。”她對於中國的愛,因為中國在日本侵華戰爭中的不斷失敗,以及她長期的勞累,讓她的精神越來越難以承受。
 
 
 
 
 
第二十四個,1940年4月14日,魏特琳寫道:“我快要精疲力盡了”。她病倒了,變得整天憂鬱而不能自拔,並有自殺的傾向。金女大的校友輪流照顧她,但沒有好轉。聯合基督教傳教公會接到德本康夫人來信後,決定將魏特琳接回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心理療養院治療。
 
 
 
 
 
 
 
第二十五個,1940年5月14日,魏特琳乘坐美國長江艦隊司令格拉斯將軍的軍艦前往上海,準備返美。5月19日,魏特琳由馬吉牧師等陪同乘坐“亞洲皇後號”出發回美國,自此,魏特琳離開了她奉獻28年的中國。
 
 
Image
亞洲皇後號圖片,來自台灣曆史博物館收藏
 
 
第二十六個,1941年5月14日,魏特琳一個人在聯合基督教傳教士公會辦公室時,打開了廚房的煤氣自殺。留下並不連貫的遺書:“我在中國的傳教失敗了”,“與其受精神錯亂之苦,不如一死為快。”
 
 
Image
魏特琳在美國雪柏德鎮墓地墓碑,來自網絡
 
 
第二十七個,1941年5月18日,在美國密歇根州雪柏德鎮城郊,聯合基督教傳教公會和金陵女子大學美國校董會為魏特琳聯合舉行莊嚴的葬禮。在她的墓碑上,刻著“金陵永生”四個漢字,在漢字的下麵是英文:
 
                         MINNIE VAUTRIN
                    “GODDESS OF  MERCY”
                    MISSIONARY TO CHINA
                           28 YEARS
                       1886——1941
 
中文意思為:    明妮魏特琳
                          活菩薩
                       在中國傳教
                          28年
                    1886——1941
 
 
 
Image
魏特琳在南京師範大學的雕像,來自網絡
 
此篇就此完成,而在2023年10月26日即將結筆之際,我要回應魏特琳在82年前的遺言——她在中國的傳教並沒有失敗,盡管曾被誤解、被遺忘或塵封,但她在南京大屠殺中的見證與拯救不可磨滅,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史不可更改的標尺,她的義舉喚醒和將繼續喚醒中國人對於兩百年來來華傳教士奉獻和價值的認識,繼續喚醒中國人對於耶穌基督的祈禱。
因為,這片廣闊的大陸,曾被基督所拯救,也曾被基督所祝福。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