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微信:日軍沒追究他, 他被共黨抓捕並認罪,後又悔改他認罪的行為

(2025-08-19 18:51:33)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RGHBtdNbyJbuVqBwE8fz1w

苦難中的榮耀:記王明道的妻子劉景文師母

 
 

人們常說:“每一個偉大男人的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女人。”在中國牧師和神學家王明道的身上,有人甚至說他八成的成就要歸功於他的妻子。這是不是誇張?我們不妨一探究竟。

一個早熟的少女

劉景文1909年3月29日出生於浙江定海的一個牧師家庭。1925年,王明道拜訪她們在杭州的家時與她初次相識。但當時王對她毫無在意,他心想她隻是個小孩子,而且他本就無意結婚。他曾以為單身能更好地為主所用。然而,當一位朋友勸他重新考慮時,他開始禱告,尋求合適的配偶。

在一次布道聚會中,他被邀請作講員,劉景文臨時代替原本的司琴彈奏風琴。正是這次偶遇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看見她彈奏時的樣子,意識到她雖然年僅17歲,卻相當成熟。他後來得知她已經是一名教師。

他開始覺得她會是一位好妻子。按照當時中國的風俗,他請一位年長的婦人代為向她家提親。劉景文和她的父母花了一段時間禱告思考,最終答應了求婚。兩人在1926年訂婚,並於兩年後成婚。那時景文19歲,明道28歲。

婚前的劉景文一直過著平靜的生活:讀書、工作、與家人一同參加教會活動。事實上,王明道最初就被她家中那種充滿愛與和平的氛圍深深打動。相較之下,他自己自小無父,由母親獨自拉扯大,家中又充滿了爭吵與混亂,鮮有喜樂的家庭生活可言。

有一次,當他談到自己經曆的許多試煉時,景文的母親問他:“若靈命成長一定得靠試煉,那景文怎麽辦?她從未經曆過這樣的苦難。”王明道無法回答。沒想到,不久之後,試煉就找上了她。

 

痛苦的環境

新婚後,兩人搬入北京王明道的老家,與他母親和妹妹同住。起初,母親是同意這門婚事的,但當夫妻二人搬進去後,她和女兒的態度突然大變,開始對景文冷嘲熱諷,甚至發出各種無中生有的指控。

據王明道回憶,母親之所以如此,是因她感覺自己被“取而代之”了。而女兒的妒忌與不安更讓家中氣氛幾近窒息。

從小深信“萬事出於神”的景文拒絕抱怨。起初她“流了許多眼淚”,但漸漸地,她意識到“主在其中有祂要教導的功課。”王明道寫道:“她總以安靜的性情麵對這些苦難,因此減輕了我許多的痛苦。”

她還明白,當人深信某事時,單靠否認往往無濟於事。麵對王明道妹妹的指控,夫妻倆漸漸認為那是某種精神錯亂的表現。景文說:“我們不該責怪姐姐,她不是明知我無辜還故意找茬,在她的眼中,我真的就是有錯,所以她不滿也在情理之中。換作我在她的位置,也可能會發怒。世上無緣無故就壓迫別人的人畢竟不多。”

王明道也寫道:“我們絲毫不責怪她,反而覺得她得了一種疑心病。病人犯錯我們應當寬容。”

不過,他也發出勸勉:“如果讀者中有人容易懷疑他人,我勸你當作重病一樣看待,把它帶到主麵前求醫治。否則你自己受害,也害了別人。”

1930年,景文在這緊張的家庭環境中生下了他們的獨子天哲。王明道在回憶中感謝主保守孩子,令他沒有記得當時家中那些惡意的言語。

後來,當王母與王妹見到景文在其父親去世時那份真摯的悲痛,才開始軟化心腸。

1937年,王明道為日益增長的會眾在北京建起了基督徒會堂,並搬到靠近教會的新居中。

 

互補的婚姻

因地域與風俗,兩人在訂婚期間幾乎不相識。婚後,他們之間的差異一度令關係緊張。王明道對整潔非常執著,景文則不急於做家務;她“記性不好”,不愛讀書,寫信隻管大意,使王明道原本盼望她能當秘書的願望落空。

但另一方麵,王明道性情急躁、判斷感情用事,缺乏同理心,而景文則溫柔、忍耐、無私,善於將問題放在更大格局中看待。他說:“許多妻子擅長‘火上澆油’,結果夫妻雙雙被燒傷。”

他後來欣賞景文的勸誡,但不喜歡她當眾指正他。他認為,馬太福音第18章告訴我們,應當私下勸誡對方。“因為我們都是血肉之人,當眾指責容易激起羞恥與憤怒,反而幫不上忙。”

“我逐漸明白,我真需要有人這樣指出我的錯誤。而為了避免這種尷尬,我也得更謹慎自己的言語。”但他也提醒妻子們:“不是每位丈夫都能接受這樣方式的勸誡。不要輕易模仿別人,否則你可能‘畫虎不成反類犬’,引發更多問題。”

在信靠主這件事上,景文也常常幫助他。“我是個容易憂慮的人,每天心中充滿悲傷與不安。”但他說,“我的妻子無論問題多嚴重,都能交托給主。”

有一次,景文忘了在冬天前把大水缸倒空,王明道怒而拿起斧頭要砸破水缸。景文在心中默禱:“父啊,如果你覺得這缸破了無妨,那就讓他砸吧。那樣我也就不再擔心了。”話音未落,她就聽見斧頭掉在地上。

她事後說:“若我硬去拉他,他隻會更生氣,缸一定也破了……依靠主更好。”

婚後22年,王明道說:“我原本理想中的妻子是擅長文筆、能當我秘書的人。但我妻子並非如此……她卻是我寫作與人生的良好校對者。她不是我曾幻想中的‘理想妻子’,卻是主為我預備的‘完美伴侶’。”

Image

逼迫的熬煉

1939年日本侵華期間,政府要求基督徒表達支持。所有報紙都得刊登日軍口號。王明道左右為難,不知該抗命還是關閉他已經營12年的報紙。他召來景文和幾位同工商議。

景文問他:“你是否已預備好被抓、被審、被囚?若沒有,就怕你到時不能承受;若你已預備好,那就去吧。”王明道照常出版報紙,結果並未被追究。

更大的逼迫在後麵。因為拒絕向某組織妥協,1955年8月7日,王明道和景文雙雙被捕。

在饑餓、失眠與毒打下,王明道一度屈服,簽下從未犯下的“十二宗罪”,並承諾加入該組織。他被釋放後,卻遲遲不放景文,直到他公開認罪。

王明道退隱,不願再講道,甚至想改名搬去鄉下。但他們仍不罷休。1957年,他們夫婦因未履行承諾再次被捕。

五年多的再教育無效,1963年法庭判王明道無期徒刑,景文15年。

起初,王明道充滿憤怒與灰心,直到他背誦的經文讓他意識到自己因妥協的謊言“當受更重的刑”。他寫下長信,徹底悔改早前的虛假認罪。

景文被不斷轉監,青光眼的藥物遭扣,她一隻眼失明;獄友踢她、拉她頭發取樂。但她仍以忍耐作見證,向人傳講福音。

1973年她服刑期滿,兒子接她出獄,卻被告知還需服三年勞改。她偶爾得探親。1975年,她與丈夫重逢,距上次見麵已是17年。

Image

晚年

出獄後,景文搬去上海,與兒子一家擠在一間房。三年後王明道也獲釋與她團聚。1983年,天哲設法為父母搬入兩室公寓,開始家庭聚會。此時王明道已年邁、幾近盲聾。

葛培理牧師的妻子葛路德曾來訪,並安排眼科手術幫助景文重見光明。王明道嚐試多次手術卻成效甚微。

但手術數月後,王明道開始語言不清。檢查發現是血栓所致,未能痊愈。景文始終陪伴在旁,在他清醒時唱詩鼓勵他。王明道於1991年7月28日去世,景文預感自己不久將隨他而去。

果不其然,不到九個月後,她病倒住院。檢查發現她胃部有腫瘤,已如雞蛋大小,同時患上肺炎。兩天劇痛後,她於1992年4月18日安息主懷,享年83歲。

她的追思禮拜上,人們記念她的信心與無私的服事。她的骨灰與丈夫合葬,碑文寫著:“暫息之所”。

Image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