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上交大:國內大部分本科教學,不是瀕臨崩潰,而是早已崩潰

(2025-05-04 16:14:25)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FdRMPsAX_F8svKy8D1juLQ

聲音|國內絕大部分大學的本科教學,不是瀕臨崩潰,而是早已崩潰

墨香學術
 
 2025年01月15日 10:01

點擊上方Image墨香學術可以關注我哦

建議所有大學生和研究生都看看《上海交通大學生存手冊》,這本書不是《逃課手冊》或者《考試寶典》手冊,目的不是教你拿高分、順利畢業。

Image

1.1歡迎來到大學

各位同學們,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大家一個消息。國內絕大部分大學的本科教學,不是瀕臨崩潰,而是早已崩潰。在此,我無意爭論是否複旦、中科、或者清華、北大是否比我們崩潰的更少一些——這種爭論是沒有意義的。我隻是看到了無數充滿求知欲、激情、與年輕夢想的同學們,將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滿希望與信任地交給大學來塑造。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在當今流水線式的教育體製下,我們就像廉價的零件一樣被生產出來。因為數量巨大,沒人會對每一個人的教學質量負責。
領導不會為你負責。對於一個爭做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型學校,管好科研,管好實驗室才是當務之急。相比之下,本科生教學顯得無利可圖。教授也不會為你負責。拉到足夠的經費發表足夠的論文,滿足學院要求才是生存大計。要說管學生,也肯定先要管好自己實驗室的碩士博士,而非那一百多人大課堂裏的某個本科生。就算是科研任務不太重的一些任課教師,他們也不會為你負責——學不懂?那是因為你智力低,要麽就是自己底下不用功。為什麽跟你一個班上的某某某同學,人家就能懂?誠然,就算是老師上課說孟加拉語,一個班上也非常有可能冒出一兩個翻翻書看看圖就能學到八九不離十的同學(或者根本就是以前學過)。真正在課堂上口傳心授的教學,其質量是不會有人過問的。教學評估會考察實驗報告式是否合格,出勤率是否夠,但是絕對不會考察上百人的班上到底有幾個聽懂了的。
試想一下,每個學院每個係有成百上千的學生,每人有著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目標、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接受力,我們怎麽可能去指望一個統一的“教學培養計劃”強製應用在每個人頭上的時候,能夠產生效果?好比說食堂師傅炒一大鍋菜給上千人吃,我敢說我分到的那盤,不是炒糊就肯定得夾生。
所謂“教學培養計劃”,其科學性必須經過教育權威的論證。然而現實中塞給我們的推薦課表,卻讓人失望。且不深究選修課的分類、學分、畢業條件每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使得不少同學畢業前夕競相奔走;甚至連兩門相依賴課程的教學先後順序都搞錯過,這樣的教學培養計劃,實在讓人難以信任。
而對於具體課程,教學大綱的陳舊程度也令人歎為觀止。當然,以“教學經驗”的名義,十年用同一本教科書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我們可以容忍教學大綱裏有一些廣受詬病的古典殘留物(例如《線性代數》中的Cramer法解方程)。但我們無法容忍對於一門隻有幾十年曆史的新興學科,我們的教科書竟然可以隻涉及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新技術”!這樣的課程,之所以能夠存在並延續下去,從根本上講是因人設課——開設相應課程是為了不讓部分教師下崗。這也無怪國外有華裔學者實在看不下去了,拍案疾呼道:“中國大學,怎麽那麽盛產‘活化石’!”。

1.2失敗的思維方式

我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被一路教育過來,內心中本來就少得可憐的獨立理性思考能力早已是消耗殆盡。失敗的思維方式有無數種,我們在此隻列舉一些在周圍同學中最廣為存在的想法。

1.2.1高考思維

我們的體製總傾向於用一個量化的分數來概括衡量一個人。這一體製在高考中登峰造極。在大學裏,我們也會麵臨無數定量的評分機製:從各科考試、綜合測評、到畢業出國、讀研、留滬工作...都少不了和分數打交道。麵對這些分數,我們必須保持頭腦清醒:

如果一個人把政策評分作為自己的至高追求,那麽他就是這個政策的犧牲品。

就算你把課本上的內容搞得再爛熟,絕不代表你真正對這門課能有什麽理解。請務必牢記:大學四年留給你的是你的人生,在你畢業之時,那一串蒼白的分數其實就已經作廢了。

1.2.2被動思維

無論做什麽,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理由。每天迫於生活壓力,毫無主見地忙碌著,可稱得上人生一大悲哀。

在邁進大學校門的時候,我們麵臨的最大問題是:為什麽要上課?也許是因為問題本身太過淺顯,以至於我們甚至懶於思考。但我們之中又有誰真正有效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呢?

“怕老師點名”、“為了抄筆記作業”、“記錄考試重點”...這些話,充其量隻是我們被迫上課的借口,卻不能成為我們心悅誠服去上課的理由。

真正能成為我們上課理由的,隻有我們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渴望。

如果是否上課對你的考試成績影響不大;如果我們感興趣的知識不在學校的課程表上;如果上課學習的效果足夠差,效率足夠低,以至於通過自習,能夠在更短的時間掌握知識;那麽你還需要去上課嗎?

1.3悲壯的學習方式

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直到現在還在我們的身邊不斷上演。據說每天在新、東上中下院和圖書館都有幾千人在自習。學生趴在山一樣高的習題集邊上苦苦奮鬥,絕對是我校作為國內一流大學的亮麗的風景線。挖空心思研究解題技巧的學生們,與同樣挖空心思研究出題技巧的老師們,構成了一個完美的圓環。在二者日複一日的機械勞動中,我隻看到紙張、電力,以及糧食不斷被浪費,卻看不到中華之崛起。

我無意全盤否定同學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但這份精神充其量隻能稱為悲壯。我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掌握的那些考點、技巧,在真正的知識殿堂裏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哪怕我們特征值求得再熟練,積分積得再複雜,中國的載人飛船也不會因此而順利上天的。

我手上一本1300頁的數學手冊,上麵記錄了人類文明從遠古直到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主要數學成果。而我校高等數學教材(上下冊)所涵蓋的內容,不超過其中的130頁。一個真正有誌於建造科學大廈的人,是不應抱著一塊兒磚頭精雕細琢的。

學習最需要的,不是悲壯的毅力,而是對無限未知的渴求。

最終來說,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後繼的知識鋪墊,以及培養創造性的思維。所謂有效率的學習,應當是以最高的效率獲取知識,服務這兩個目標。從現狀來看,我們想要把什麽都搞紮實的學習習慣,其效率是極端低下的,而在我們通過大量習題,最終紮實掌握的信息裏,有效的“知識”卻又是如此的少。

完整鏈接:https://pan.quark.cn/s/cf10858f2c78

 


文章來源:青寧讀博日記


我們期待原創稿件,來稿請發: moxiangxueshu@126.com

Image溫馨提示:推廣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Image其他平台轉載請注明(來源:墨香學術 微信:moxiangxueshu)

 轉載僅供思考  不代表【墨香學術】立場

 

公眾號推薦

 

墨香學術

關注學術資訊,追蹤學術前沿

Image

   密關注學術資訊,持續追蹤學術前沿問題,積極推廣原創性成果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