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FdRMPsAX_F8svKy8D1juLQ
點擊上方“墨香學術”可以關注我哦
建議所有大學生和研究生都看看《上海交通大學生存手冊》,這本書不是《逃課手冊》或者《考試寶典》手冊,目的不是教你拿高分、順利畢業。
1.1歡迎來到大學
1.2失敗的思維方式
我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被一路教育過來,內心中本來就少得可憐的獨立理性思考能力早已是消耗殆盡。失敗的思維方式有無數種,我們在此隻列舉一些在周圍同學中最廣為存在的想法。
1.2.1高考思維
我們的體製總傾向於用一個量化的分數來概括衡量一個人。這一體製在高考中登峰造極。在大學裏,我們也會麵臨無數定量的評分機製:從各科考試、綜合測評、到畢業出國、讀研、留滬工作...都少不了和分數打交道。麵對這些分數,我們必須保持頭腦清醒:
如果一個人把政策評分作為自己的至高追求,那麽他就是這個政策的犧牲品。
就算你把課本上的內容搞得再爛熟,絕不代表你真正對這門課能有什麽理解。請務必牢記:大學四年留給你的是你的人生,在你畢業之時,那一串蒼白的分數其實就已經作廢了。
1.2.2被動思維
無論做什麽,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理由。每天迫於生活壓力,毫無主見地忙碌著,可稱得上人生一大悲哀。
在邁進大學校門的時候,我們麵臨的最大問題是:為什麽要上課?也許是因為問題本身太過淺顯,以至於我們甚至懶於思考。但我們之中又有誰真正有效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呢?
“怕老師點名”、“為了抄筆記作業”、“記錄考試重點”...這些話,充其量隻是我們被迫上課的借口,卻不能成為我們心悅誠服去上課的理由。
真正能成為我們上課理由的,隻有我們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渴望。
如果是否上課對你的考試成績影響不大;如果我們感興趣的知識不在學校的課程表上;如果上課學習的效果足夠差,效率足夠低,以至於通過自習,能夠在更短的時間掌握知識;那麽你還需要去上課嗎?
1.3悲壯的學習方式
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直到現在還在我們的身邊不斷上演。據說每天在新、東上中下院和圖書館都有幾千人在自習。學生趴在山一樣高的習題集邊上苦苦奮鬥,絕對是我校作為國內一流大學的亮麗的風景線。挖空心思研究解題技巧的學生們,與同樣挖空心思研究出題技巧的老師們,構成了一個完美的圓環。在二者日複一日的機械勞動中,我隻看到紙張、電力,以及糧食不斷被浪費,卻看不到中華之崛起。
我無意全盤否定同學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但這份精神充其量隻能稱為悲壯。我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掌握的那些考點、技巧,在真正的知識殿堂裏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哪怕我們特征值求得再熟練,積分積得再複雜,中國的載人飛船也不會因此而順利上天的。
我手上一本1300頁的數學手冊,上麵記錄了人類文明從遠古直到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主要數學成果。而我校高等數學教材(上下冊)所涵蓋的內容,不超過其中的130頁。一個真正有誌於建造科學大廈的人,是不應抱著一塊兒磚頭精雕細琢的。
學習最需要的,不是悲壯的毅力,而是對無限未知的渴求。
最終來說,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後繼的知識鋪墊,以及培養創造性的思維。所謂有效率的學習,應當是以最高的效率獲取知識,服務這兩個目標。從現狀來看,我們想要把什麽都搞紮實的學習習慣,其效率是極端低下的,而在我們通過大量習題,最終紮實掌握的信息裏,有效的“知識”卻又是如此的少。
文章來源:青寧讀博日記
我們期待原創稿件,來稿請發: moxiangxueshu@126.com
溫馨提示:推廣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其他平台轉載請注明(來源:墨香學術 微信:moxiangxueshu)
轉載僅供思考 不代表【墨香學術】立場
公眾號推薦
墨香學術
關注學術資訊,追蹤學術前沿
密關注學術資訊,持續追蹤學術前沿問題,積極推廣原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