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香港與內地,被人忽略的這段曆史,是誰欠了誰?

(2023-06-10 11:38:17)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brm6x4q4HX73US_AMQMCcw

 銀河君 香港直通車 2021-11-04 07:45
 

“內地和香港,到底誰欠誰?”

 

這個試圖以量化對比方式來概括兩地關係的問題其實充斥著情緒,但這樣的不理性卻在兩地輿論場上很有空間。

 

在曾經,香港的反對派用“內地侵蝕香港”炒作社會議題,而另一邊,內地網民則多認為已經享受了這麽多政策優惠的香港不懂“知恩圖報”

...

 

第二章:兩次逃港潮,改變香港時代命運

 

在近代曆史上,曾出現過兩次逃港潮。

 

1937年,淞滬會戰,上海淪陷。當時已經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紡織廠——上海申新紡織廠損失慘重。其創始人榮宗敬,被譽為中國的“棉紗大王”,也從上海避居香港,並陸續在香港開辦了大元、南洋和偉倫紗廠。

 

Image

圖源 | 網絡

 

這隻是當時眾多內地企業遷移的一個縮影。

 

據保守估計,僅在1947年一年時間,中國大陸就有超過50家的工業企業搬遷到香港,並攜帶著價值超過5000萬港元的機器設備和資本。

 

在這一時期,一些傳奇人物也因各種際遇來到香港。剛讀完初中寄住在舅舅家的李嘉誠、懷揣數十萬的積蓄與父親一道來香港打拚的包玉剛以及日後打造了香港娛樂業“黃金年代”的邵逸夫。此時的他們尚名不見經傳,卻都在日後成長為企業界的巨子,攪動風雲,叱吒商界。

 

另一次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由於改革開放前深圳河南北生活水平差別巨大,大批內地人通過偷渡方式過境謀生。

 

Image

圖源 | 網絡

 

作家陳秉安《大逃港》一書翔實記錄了發生在深港邊境地區的“逃港潮”。

 

書中“華山救親”一章提到,1962年5月有約3萬內地人集結在位於邊境與香港市區之間的華山,麵對港英政府強行遣返的政策,香港市民在媒體號召下密切關注內地同胞狀況。“不少歌舞廳等娛樂場所都自動熄燈閉門,對華山的事情表示同情,幾乎所有的香港家庭都放棄了手中的事,坐在收音機旁,關心難民營中那些可憐人的命運……延綿數公裏的路上,集結的不是四五千,而是上萬市民,他們中有不少是趁著微明,從市內驅車趕來送親人的。”

...

2002年,朱鎔基方問香港時,在答謝晚宴上時也全文吟誦《獅子山下》。

 

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出自香港歌手羅文為電視劇《獅子山下》演唱的同名主題曲,他也是六七十年代逃港潮的一員。

 

幾十年來,獅子山精神已經融入香港的血液,成為了香港人的精神代表,象征著香港人不懼困難、拚搏進取。

 

同時,也默默記錄著香港與內地相互扶持的曆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Billzhou 回複 悄悄話 人往高處走,本是客觀規律。不應以階級屬性及意識形態而好或不好。凡事都有機會成本,待在大陸與逃港發展,孰好孰壞,也是見仁見智。對李嘉誠來說,也許是機會;對某些人來說,也許是後悔。都是有可能的。關鍵是自己的感受。真正開心快樂就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