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經濟在上行,若沒有底線倫理,弱肉強食的原始社會叢林法則會使每個人都成為犧牲品

(2023-01-08 15:18:27) 下一個

觀點|北大教授:沒有底線倫理,社會會崩潰的

胡赳赳、何懷宏 墨香學術 2018-07-26 11:00

點擊上方Image墨香學術”可以關注我哦

 

羞恥心是個好東西。子曰:知恥近乎勇。

 

但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如果太多人選擇“損人利己”,就會把社會變成“損人損己”的互害型社會。

 

你作弊、拚爹、買粉絲貌似僥幸過關,但躲不過病肉、毒薑、地溝油;你插隊、欺詐、秀下限貌似無事,但你躲不過貪汙、腐敗、不作為。若每個個體都學會閃躲迎合,可能集體將遭殃。

 

高群書導演的平民電影《神探亨特張》中,警察審問小偷時,小偷辯解說:“社會上有那麽多缺大德的人你不抓,為什麽偏偏盯上我啊!” 無恥者的邏輯是:總有人比我更無恥。張立憲扮演的警察過去拍了拍賊的肩膀:“你呀,五行缺德。” 

 

 

這一定不是我們要的結果。中國經濟在上行,若沒有底線倫理,弱肉強食的原始社會叢林法則會使每個人都成為犧牲品;舉國在做中國夢,若沒有恥感及知恥的勇氣,夢會遺失、破碎。

 

人人都想活得好,但隻有從物質到精神,從社交到政治,各個領域都真正地知恥、覺恥、以恥為恥、歸正雪恥,保持對法律的敬畏和對他人的尊重,謹守自己的羞恥心與良知,才有可能走出那些“互害型社會”的死循環。

 

否則,無恥者獲得的隻是鎖鏈,他們失去的將是整個世界。

 

01

 

App應用裏,曾經有個軟件下載率很高,叫做“中國求生手冊”。所謂求生手冊,就是不想被溫水裏的物質毒死,網友自發每日更新、搜羅各地公開新聞報道,警示哪些東西可以碰,哪些碰了是災難,包括吃穿住行等等。

 

比如,你隨便打開一篇,標題就有“某某品牌被查出嬰幼輔食汞超標”、“某某食品存致癌風險”、“某某製假窩點被端”等等。

 

當我們成天“浸泡”在這樣的消息裏時,已經見怪不怪了。

 

 

1998年,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何懷宏出版了他的新書《底線倫理》,所舉的事例無外乎開發商把綠地蓋成了房子、公交車售票員2元車票收3元、旅遊景點坑客等等。但現在,似乎社會基因發生了突變,底線倫理早已經崩盤,不適用了。何懷宏語說:“己之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一種基本的底線倫理。”

 

微信朋友圈經常有這樣很嚇人的傳聞:一戶賣草莓的人不讓自己女兒吃自家產的草莓,但女兒在後園偷吃了好幾年,結果長得很胖,並生了絕症,因為為保鮮在草莓上噴藥。——從什麽時候起,我們丟失了自己做人的羞恥之心?

 

“社會上的怨氣,轉化為一層又一層的暴戾之氣,這種暴戾之氣便是殺伐的源頭。每個人都覺得是受害者,每個人又在加害他人。不僅加害,而且有理由、有預謀、理直氣壯、坦然地加害。似乎受害者天生就有報複的權利。於是,在這種境況下,羞恥心被憤怒心取代了,傷天害理也變得理所當然。”在談到這個話題時,一位媒體人士這樣理解。

 

02

 

也有人說,如果一味向外求,對物質、利益和名聲過分迷戀時,忘了自己做人的本分,自然便會喪失掉“恥感”。“恥感的喪失也是文明消失的一種方式,這不是什麽新鮮玩意兒,可以說是一種返祖現象。

 

人生存下來是第一要義,原始社會可以叢林法則弱肉強食,但幾千年過去了,如果人仍然處於很高的激素狀態、自衛狀態以及極低的道德狀態,那麽不過是印證了學者餘世存的一句話:“我們離做人還很遠,我們處在人類的前夜,隻不過是類人孩而已。”他悲憫地看到華族在儒家傳統與西方物欲侵襲下的兩難選擇。

 

一位白領笑稱自己是從“小資”墮落到“屌絲”,他反思道:“個人往往受時代、環境、現狀的裹挾,這種裹挾的蠻力是很可怕的,別人都不知羞恥、喪失底線,你一開始不好意思,但慢慢竟習以為常,一層層地剝落,直到終於裸奔。”他感歎說:“要麽你就出局了,不在這個局裏玩,或許可以潔身自好。”

 

這種“時代的蠻力”就像一列停不下的高鐵。你不上車,就被淘汰,更多人還在往車上擠。響著的汽笛名字叫做“GDP”,它還有很多外號,如:發展意味著一切、改變命運、讓父母生活得更好、實現理想、成功人士等等。

 

中國GDP攀至第二、奢侈品消費攀至第二,可謂是中國的一個分水嶺。在分水嶺那頭,人尚有人格,過了這個分水嶺,人格可以交換,貪腐者在落網前受人羨慕和尊敬,貧窮而聽著風聲遭人嘲笑。

 

03

 

西方文化多重“罪感”,東方文化多重“恥感”。故西方人意識中多有原罪,因此法律大盛;東方人意識中有“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故常以教化約之。

 

罪感文化與恥感文化的不同,導致東西方走了兩條不同的路,東方人重心性,西方人重現世。東方人重人情世故,西方人重律理規條。

 

但現在,中國人已經不那麽“克己複禮”、“尊師重道”了。恥感文化,或漸式微。

 

不過,在中國文化裏,恥感曾經大盛。

 

一次是孔子感歎禮崩樂壞而夢周公、修春秋、編六藝、注易經。一次是宋明理學搞複興運動,“存天理、滅人欲”,給中國人穿上了道德的緊身衣,產生了一大批道學家,將活潑潑的生命弄得老氣橫秋,生活質量很差。最近一次,則是民國三原儒(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意圖將中國人的禮樂傳統續上。有人比喻說,手筋腳筋都被砍斷了,這幾位大儒想要再續上。砍斷的原因有:自身流弊、政體混亂、西潮漸進。用儒家原訓而言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這三次針對恥感的文化運動,可以說,孔子製訂的道德衣裳剛剛好;朱熹一路太逼窄了,逼凡夫成聖人;馬一浮一路又不合時宜,生活方式演進了,舊衣裳不合身。

 

04

 

羞恥和天性解放並不矛盾,打著羞恥的幌子,約束天性,或打著天性的幌子,搞不知羞恥、不怕丟醜的事情,都是可恥的。這中間有一個“度”存在。但如何掌握好這個度,則自在人心。道德和功利的關係,英國的哲學家傑裏米·邊沁(Jeremy Bentham)就說過:“什麽是道德,就是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以前罵人,說“你這個丟醜賣國”的家夥,那是很嚴重的斥罵,或罵“賣友求榮”等等,但現在,丟醜和賣國是聯係不起來的,賣友求榮,似乎為了個人利益也可以理解。

 

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羞恥和道德標準,有時,過一點便為恥,不逾矩便為羞。羞和恥是一對矛盾的共同體,孔子到七十才懂得“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奧妙。

 

茅於軾在《中國人的道德前景》一書中說:“第一個象限就是利人利己,對別人對自己都有好處。第二個象限是損人利己,對自己有好處,對別人有壞處。第三個象限就是損己利人,自己有害,對別人有好處。第四個象限就是損人損己或者損人不利己,對別人對自己都有壞處。” 利人利己、損人利己、損己利人、損人損己這四種情況,最好的一種情況,從全社會來講是利人利己,從道德來講損己利人是最好,損人利己是最壞的,但是從一個社會上來看,損人利己和損人損己是同一件事。

 

 

孔子也說到過這件事。《呂氏春秋》有:“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這便是利人利己的故事,如果子路不受牛,則其他人不會效仿“拯溺”了。

 

茅於軾擔心的是,現在的人行事往往是處在第四象限內“損人損己”。以為害了別人,心裏暗暗高興,不料種因成果,在想不到時自己吞下苦果。

 

05

 

恥感發乎天性,有時當時便知覺,有時被蒙蔽,慢幾拍,過後才醒悟,所謂“知恥而後勇”。恥感文化既受社會影響,也受曆史影響,最後,變成每一個人身上既有個體,也有全體人類,“一就是一切”。

 

人有人格,恥感的喪失,即人喪失自己的尊嚴和應有的身份,然後從“人性”向“奴性”下移,人的權利被剝奪,自我認知也趨於“精神矮化”,人於是變得“屌絲化”。從最開始的抵抗到麻木,然後到合謀,最後成為時代的幫凶,正如季羨林感歎說“壞人是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因此壞人不可能變好”,無恥者極有可能是不知道自己是無恥的,好在其一旦知恥,便會“後勇”。

 

這也是我們對這個社會抱有信心的緣故。知恥是好人和壞人的分界線,也是壞人能不能變好的標誌。

 

恥者,止也,有所為有所不為。頭上有星空,內心有道德律。關鍵是,這道德律不能約束他人,隻能約束自己。凡是打著道德的大旗讓別人有恥的,一定是無恥之徒。知恥,隻能反求諸己,隻能自我完善,隻能返觀內視,一旦約束他人,便成道德審判、正義綁架、個人優越感的大放送。這便是其可說和不可說的地方,也是流弊甚廣之處。

 

無恥者要做很多事才能讓別人知道他的無恥,知恥者什麽都不用做便讓人明白他的知恥。凡知恥者,必有聞過則止、改過自新、止於至善的機會。

 

知恥不是一種怯懦,而是生命的底線打出的信號燈。

 

是非在哪裏,界線就在哪裏。無關功過,無關榮辱,無關得失,但關乎世道人心。千百年來,未曾變過。

 

明代學者王陽明提出“致良知”,流傳著一個他的故事——一次被盜賊所困,盜賊問:盜賊可有良知。他答有。盜賊不信。他說:你們把衣服脫下來,我一層層證明給你看。脫到褲衩時,盜賊不願脫了。王陽明說:“你看,這知恥就是你們的良知。”

 

 

北大哲學係教授何懷宏:

沒有底線倫理 社會會崩潰的

 

▍問:您怎麽看待人性中惡的部分?

 

何懷宏:從整個人類來說,人類的善稍稍超過人類的惡,但性善論不是讓我們陶醉的,隻是讓我們有信心。具體到個人,肯定還是有窮凶極惡之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寫到的“惡”,一個將軍讓那些狗去咬死一個孩子。在現實世界裏麵對惡,必須要去抗爭,要去製止,否則它會蔓延,會把不那麽惡的人,甚至把好人都拖進惡的深淵。如果掌權者是一個惡人,那就更可怕了。所以必須要有製度來限製惡的肆虐蔓延。

 

問:底線倫理為什麽如此重要?

 

何懷宏:首先還是要追求一種比較穩定的可預期的社會,不至於陷入恐慌恐懼之中,這些都要求有一種底線倫理。沒有底線倫理,社會會崩潰的。如果社會走向崩潰解體的狀態,秩序沒有了,每個人都會拿起武器來保衛自己,甚至會“先下手為強”,大多數人都可以殺伐,那樣的話,社會就會解體,回到自然的叢林狀態,那是很可怕的社會。

 

也就是說,在現代這個價值多元的社會,堅持底線倫理,在底線倫理的基礎上可以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朝聖路。

 

問:現代社會的價值多元化,似乎也很難達成共識。

 

何懷宏:因為多數人可能會更重視“地上的麵包”而不是“天上的麵包”,更重視物質而不是精神。尤其在市場經濟情況下,社會就像開了一個大口子,大家都想發家致富。很多做法是正常合理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合道德,甚至不合法的手段,會對道德,對底線倫理形成衝擊。

 

現在追求多元化價值,但是價值越是多元,越需要某種最基本的一元。所以腳底下不能是一個深淵或者沼澤,必須是一個相對平坦的平台。而底線倫理是一種規範,底線就是要打造這樣一個社會平台,以底線倫理為根基搭建一個社會製度的平台。

     

問:底線倫理與共識有什麽關係?

 

何懷宏:有人講某人的底線倫理怎麽這麽低,其實底線倫理並不低,而是那個人所持的底線標準很低,底線倫理是一種客觀的東西。

 

而共識是我們的主觀認識。隻要社會比較正常,大多數人能夠在客觀的底線倫理基礎上形成共識。相當多的人天生就具有一種底線倫理的認識和感覺。同時還有一部分人要努力去建立一種共識,如果這個社會很大一部分人擁有共識,再把這種共識變成製度的建設和保障。即使少量的人沒有這種共識,有少量的大奸大惡之人,但有製度的約束,法治的保障,那麽社會依舊能夠正常運轉。

 

問:底線倫理具體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何懷宏:(底線倫理)最基本的清單也存在於各個文明之中,比如最基本的“四不可”(不可殺人、不可欺詐、不可盜竊或者搶劫、不可強暴或者強奸)。以合乎人性、人道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等等。

     

問: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會有底線倫理麽?

    

何懷宏:(底線倫理)都會有,隻是有時候寬一點,有時候窄一點,但是如果一點都沒有,社會會陷入到相對主義、虛無主義之中,那麽社會就會出現嚴重的危機甚至解體。

    

問:如何來構建底線倫理?

 

何懷宏:有些人更強調製度,也有些人更強調文化。對大多數人來講,製度最起作用。在某些時候可能更強調製度,製度至少是在某種程度上要優先地予以考慮。

 

問:政府、社會、個人等方方麵麵應該遵守怎樣的底線倫理?

  

何懷宏:在底線倫理麵前,政府、社會、個人是同等的。無論是政府、社會還是個人,都應該承擔一些基本的倫理,比如製度的正義,個人的義務、責任、同情心、惻隱之心、敬義、明理等。

 

目前社會的轉型還沒有完成,再來提良心論以及規則和道德仍有現實意義。

 

道德是一個教化的過程,不是天生的,規則也需要通過教育。德行的養成,是需要一代代積累的。現代人太急了,更應該去遵行底線的倫理,需要在教育的基本要求下進行道德的訓練,進行人格的養成和培養,才能形成更加成熟、理性的社會。

 

遵守規則其實就是遵守道德,這意味著對他人的尊重,把別人看成平等的個體。但高調的道德也是一個極端,也很難強製性地要求所有人做到。所以我們首先需要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即底線倫理。

  

總之,現代道德就是守規則,做到這些,就不失為一個正直的人、正派的人。 

 


文章來源: 本文由壹學者綜合整理自《新周刊》、鳳凰大學問、搜狐文化等

https://mp.weixin.qq.com/s/DOpTBh7DKVBABXHTY1IPa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