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活中的一點小小改進,可能會撬動更大的改進...其威力真可以說是指數級

(2023-01-04 18:44:29) 下一個

深度 | 《透析》觀後感

星含 露水電影 2022-02-22 02:50

Image

Image

 

上周,第一期 電影自習 在九五外青年空間順利舉辦,共同觀賞了劉傑的早期作品,由倪大紅主演的國產片《透析》。映後大家討論熱烈,氣氛賊棒,小夥伴星含歸家後一氣嗬成一篇長影評,供大家欣賞(有劇透)。另外,電影真的不錯,推薦給大家,一定要看。戳 閱讀原文 報名本周電影自習!

 

 

Image
 

《透析》觀後感:法官境遇根源問題和改變契機,和背後傳達的人生道理

 

故事開頭:

1、法官女兒死於盜竊車輛交通事故。

2、法官主審偷車犯,偷車犯在當時的法規則下該判死刑。

 

故事結尾:

1、新法規頒布,在新舊法規都有道理的邊界地帶,在死刑場上,法官製止了死刑,他遭到了阻力和質疑,但最終改按新法,救人一命。

2、夫妻關係好轉,妻子得知還能生育。

 

這個片子大的方麵可以探討的有很多,但我感觸最大的是法官的轉變。

 

在以前,或許因為他是一個執法者,他鐵麵無私,甚至有些古板,原則有餘而人情不足。

 

社會關係上:他拒絕過某警官提出的幫忙請求,致使該警官懷恨在心,落井下石,甚至查狗證的有意刁難也和該警官有關。

 

夫妻關係上:夫妻不能正常交流,妻子“精神不能受刺激”,提出想離婚。

 

也就是這樣一個執法者,不巧遭到了“不守法”的挑戰——養了狗但無狗證,不巧城管(狗證執法者)也是非常古板的執法者,必須當場把狗帶走,而這會激怒“精神不能受刺激”的妻子。

 

法官協商無果,把狗交出,妻子跑出來瘋狂製止,一開法官沉默,任由城管和妻子撕扯,後來終於幫妻子護狗,把城管擋在門外。

 

正是這點轉變:

一方麵,他被法律為難了,掛彩了,被上級批評了。

另一方麵,妻子變得正常了,原來是法官做飯,現在回到家妻子已經把飯菜做好了,甚至慢慢有了交流。

 

他開始關注到人情了,這也就間接幫助他完成了自我的突破:從無情的執行者,到以情理為本的對已定執法方案say No的正義的反叛者。

 

法官為什麽遇到這種遭遇?

 

他是特定社會背景下,特定社會角色的扮演者,環境和個人性格共同塑造了現實境遇。如果我們站在理解他而不是對他點評論足的角度,是非常能理解他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不善於人情世故的處理。

 

女兒死後,他接受了生活帶給他的不幸,但沒找到夫妻關係的處理方案,並長期照既定的方式生活而已。

 

通過這件事我覺得:

 

1、人生是有慣性,人是有盲點的。

你過往所有的經曆塑造了你,你的盲點一直都在。

生活順遂時,盲點被遮蔽,人在慣性下生活。

生活突變時,某些事情會通過你的盲點對你造成傷害,你可能會懷疑當下的慣性,並且意識到自己的盲點。

人麵對危機大概率會采取行動,而行動會帶給你新的改變和視角,這就是捅破盲點的契機。

 

2、一點點戳破自己的盲點,一點點重建新我,是每個人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我們的生命會經曆從依賴→獨立→互賴的轉變,我們要先獲得個人領域的成功,才能獲得公眾領域的成功。

打破盲點的時機越早,付出的代價越小,承受的痛苦越小,並且會越來越走向正軌。

 

3、道德優先於情感(人性)優先於理性(觀點出自《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每個角色的理性可能會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而道德是一切的原則。

人是群居動物,感情傾向統一相較於幹講理性,講道理在社會生活中更行得通。

 

4、相較於關注圈,關注並改變影像圈威力巨大。

生活中的一點小小改進,可能會撬動更大的改進:你變了,你周邊的人也就變了,你會發現周邊的所有情況都變了。其威力真可以說是指數級。

 

5、人都是有盲點的,每個人的盲點都不一樣。但有些盲點具有共性,比如說偏見推脫逃避。

最近身邊發現一個很怪誕的現象,東西出了問題,大家都下意識的反應是不是剛離職的XX留的坑。其實都不是。

或許先把事情推給一個這樣的角色是大家能想到的最快的結論,因為足夠簡單就可以撇清自己或者說讓自己有個方向可以心安了,它足夠沒有爭議、好達成一致、且無人反駁。

但其實這可能都是偏見,有時時間會帶來真相有時時間也會無言(比如弄不清原委的吃瓜群眾將偏見誤以為真相並且信息得不到更新)。

我也反思了,我之前也會有這種偏見,比如遇到了問題或坑,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不是之前的XXX留下的。

但最近這件事,是別人誤以為坑是我認可的朋友留下的,我是信任他的,最後證明和他無關。

偏見產生於自己的盲點和對他人的不了解。

 

6、如何應對自身的盲點和偏見。

人一生都在和自己相處,自己的盲點是自己終生的課題,人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會看到自己的盲點。我們完全可以欣然接受所攜帶的盲點,慢慢完成修正之旅,每走一步就離完善更進一步。

對別人的不了解,對我來說還是很難的課題。

用客觀的角度待人接物,主觀視角審視自己。

如果是有相同的興趣愛好或者生活接觸,會增進了解,做事溝通就方便;而如果是興趣性格差距較大找不到融合點的,我覺得能做的隻有道德優先於理性的原則,盡量摘掉偏見的眼鏡,先改變自己。

如果真的是對方的局限或盲點,保持自己的本心和情緒不要受到影響就好。如果你不能對他造成直接的影響,讓他看到自己的盲點,說明要完成這個使命的另有其人,或者起碼不是當下的你。我們能影響的人是有限的,也要辨別識趣愛惜羽毛,在影像圈一點點發揮光和熱並逐步擴大影響圈就好~

 

https://mp.weixin.qq.com/s/64hbewlzSE7EODaA_QtV2Q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