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第一期 電影自習 在九五外青年空間順利舉辦,共同觀賞了劉傑的早期作品,由倪大紅主演的國產片《透析》。映後大家討論熱烈,氣氛賊棒,小夥伴星含歸家後一氣嗬成一篇長影評,供大家欣賞(有劇透)。另外,電影真的不錯,推薦給大家,一定要看。戳 閱讀原文 報名本周電影自習!
1、法官女兒死於盜竊車輛交通事故。
2、法官主審偷車犯,偷車犯在當時的法規則下該判死刑。
1、新法規頒布,在新舊法規都有道理的邊界地帶,在死刑場上,法官製止了死刑,他遭到了阻力和質疑,但最終改按新法,救人一命。
2、夫妻關係好轉,妻子得知還能生育。
這個片子大的方麵可以探討的有很多,但我感觸最大的是法官的轉變。
在以前,或許因為他是一個執法者,他鐵麵無私,甚至有些古板,原則有餘而人情不足。
社會關係上:他拒絕過某警官提出的幫忙請求,致使該警官懷恨在心,落井下石,甚至查狗證的有意刁難也和該警官有關。
夫妻關係上:夫妻不能正常交流,妻子“精神不能受刺激”,提出想離婚。
也就是這樣一個執法者,不巧遭到了“不守法”的挑戰——養了狗但無狗證,不巧城管(狗證執法者)也是非常古板的執法者,必須當場把狗帶走,而這會激怒“精神不能受刺激”的妻子。
法官協商無果,把狗交出,妻子跑出來瘋狂製止,一開法官沉默,任由城管和妻子撕扯,後來終於幫妻子護狗,把城管擋在門外。
正是這點轉變:
一方麵,他被法律為難了,掛彩了,被上級批評了。
另一方麵,妻子變得正常了,原來是法官做飯,現在回到家妻子已經把飯菜做好了,甚至慢慢有了交流。
他開始關注到人情了,這也就間接幫助他完成了自我的突破:從無情的執行者,到以情理為本的對已定執法方案say No的正義的反叛者。
他是特定社會背景下,特定社會角色的扮演者,環境和個人性格共同塑造了現實境遇。如果我們站在理解他而不是對他點評論足的角度,是非常能理解他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不善於人情世故的處理。
女兒死後,他接受了生活帶給他的不幸,但沒找到夫妻關係的處理方案,並長期照既定的方式生活而已。
通過這件事我覺得:
你過往所有的經曆塑造了你,你的盲點一直都在。
生活順遂時,盲點被遮蔽,人在慣性下生活。
生活突變時,某些事情會通過你的盲點對你造成傷害,你可能會懷疑當下的慣性,並且意識到自己的盲點。
人麵對危機大概率會采取行動,而行動會帶給你新的改變和視角,這就是捅破盲點的契機。
我們的生命會經曆從依賴→獨立→互賴的轉變,我們要先獲得個人領域的成功,才能獲得公眾領域的成功。
打破盲點的時機越早,付出的代價越小,承受的痛苦越小,並且會越來越走向正軌。
每個角色的理性可能會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而道德是一切的原則。
人是群居動物,感情傾向統一相較於幹講理性,講道理在社會生活中更行得通。
生活中的一點小小改進,可能會撬動更大的改進:你變了,你周邊的人也就變了,你會發現周邊的所有情況都變了。其威力真可以說是指數級。
最近身邊發現一個很怪誕的現象,東西出了問題,大家都下意識的反應是不是剛離職的XX留的坑。其實都不是。
或許先把事情推給一個這樣的角色是大家能想到的最快的結論,因為足夠簡單就可以撇清自己或者說讓自己有個方向可以心安了,它足夠沒有爭議、好達成一致、且無人反駁。
但其實這可能都是偏見,有時時間會帶來真相有時時間也會無言(比如弄不清原委的吃瓜群眾將偏見誤以為真相並且信息得不到更新)。
我也反思了,我之前也會有這種偏見,比如遇到了問題或坑,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不是之前的XXX留下的。
但最近這件事,是別人誤以為坑是我認可的朋友留下的,我是信任他的,最後證明和他無關。
偏見產生於自己的盲點和對他人的不了解。
人一生都在和自己相處,自己的盲點是自己終生的課題,人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會看到自己的盲點。我們完全可以欣然接受所攜帶的盲點,慢慢完成修正之旅,每走一步就離完善更進一步。
對別人的不了解,對我來說還是很難的課題。
如果是有相同的興趣愛好或者生活接觸,會增進了解,做事溝通就方便;而如果是興趣性格差距較大找不到融合點的,我覺得能做的隻有道德優先於理性的原則,盡量摘掉偏見的眼鏡,先改變自己。
如果真的是對方的局限或盲點,保持自己的本心和情緒不要受到影響就好。如果你不能對他造成直接的影響,讓他看到自己的盲點,說明要完成這個使命的另有其人,或者起碼不是當下的你。我們能影響的人是有限的,也要辨別識趣愛惜羽毛,在影像圈一點點發揮光和熱並逐步擴大影響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