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史垂法戒義固嚴於千秋,譜聯親疏誼尤篤於一本。譜之所係顧不重哉!” – 摘錄自《開基繡林老序》,鄭士楷,乾隆八年(1743年)
今年(2022年)清明節,家父和族人一起在老家發放家譜,慶祝繡林鄭氏第六次修譜圓滿結束。
家譜發放大會現場
我得到家人發過來的家譜數字版,在閑暇之餘,反複翻讀,感慨良多。同時因為家譜記錄和明初的幾樁曆史公案大有瓜葛,在網上搜羅了一些資料來相互佐證。也算是作為家譜的一些補充材料,同時希望有其他人能夠提供更多的佐料和證據。
我們家族從元末明初第一世發祥啟祖滎陽侯鄭遇春,屬於最早輔佐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一批人,傳到如今已經到了第二十五世了。今年(2022年)是家父(第二十二世孫)和族人一起第六次修譜。上一次第五次修譜在1997年,是我爺爺(第二十一世孫)和家鄉的父老鄉親們一起修的。再上一次第四次修譜就要到光緒乙巳年,也就是公元1905年了,由十七世孫健三氏(鄭謀楗)主持修訂。
光緒年間修的譜,由嶽陽曉泉堂印刷。此譜分為八卷,其實共九卷,第二卷分成了上下部,共900頁之多。在第一卷前麵,還有30頁的序言,由各種人等撰寫,從家族曆史到為什麽要修譜。這些序言大多是光緒年間(1905年)撰寫。光緒老譜上麵還有兩篇序文,一篇於清朝嘉慶癸亥年(1803年)十五世孫盈錡寫的“查錄族譜原序”,那應該是第三次修譜了把;還有一篇“開基繡林老序”是十一世孫鄭士楷(號容一公)於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所撰,這應該是第二次修譜吧。再往前麵就沒有了,不知道第一次修譜是什麽時候。
光緒譜第一卷記錄修譜人員名錄,格式。譜采用的是歐蘇兩式,每5代一頁。這個網頁(https://www.sohu.com/a/450813174_120525613)有詳細介紹,歐式來自歐陽修,豎式單獨介紹每個人生平等,蘇式來自蘇軾,采用樹式結構,可以直觀地看到一個家庭樹。這卷裏麵還有一些墓誌銘等。
第二卷上介紹了祖祠和派別,裏麵的一些事情以後再單獨講。然後是先祖們的一些文章。第二卷下是家規和製服。這對研究封建禮教應該有價值。
第三卷錄先祖們,主要是喬一公,容一公兄弟倆的詩詞文章,多達130頁!
第四卷到第七卷按照歐蘇兩世編撰的家譜,從元末明初(1333年)到1905年,從第一世到第二十世。
第八卷描述墳塋,各位先祖死後安葬之處,有圖有文,跨越江陵,公安,石首三地。
從1905年第四次修譜起,是中國社會大變革時期。1911年辛亥革命,創立民國,而後老家一代屬於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賀龍鬧革命的地方。再後來日本人入侵,抗戰勝利後又開始內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各種運動層出不窮,平墳塋,毀祠堂,燒家譜;幸得家人冒著風險,這部家譜才得以流傳下來,非常珍貴。80年代我大爺爺(爺爺的大哥)把家譜傳給我父親的時候,已經有些殘缺了。
到了90年代,我爺爺聯係家族鄉親,決定繼續修譜,離上次已經近百年,很多老人已經不在。花費近兩年時間走家串戶,把各家人口摸清楚;90年代畢竟很多鄉親還是住在老家附近,摸查起來還是可以順藤摸瓜,找到聯係。有些族人在清康熙年間遠遷湖北鶴峰,湖南慈利,也前去訪查,盡可能錄入。從去年(2021年)開始,家父和鄉親們第六次修譜。因為經濟發展原因,很多族人已經搬離家鄉,更加上百年一遇的疫情,查訪族人更加困難;曆盡艱辛,團結族人,一部新譜終於製成。
修譜人員合影,及遇春公在湖北公安,江陵,石首,湖南慈利等地後人合影
第六版家譜分為上下兩大本。上冊集合了光緒年間舊譜,保持曆史原貌,錄入第一世到第二十世,共902頁;下冊為新譜,錄入第二十世開始,到二十五世族人,共706頁,同時因應社會發展,女性家族成員也一一錄入。在印刷本之外,上下兩冊同時提供數字化版本,方便保存。同時也附錄了同屬於發祥始祖鄭遇春之後的同宗他支的譜和派別,分別在公安,石首,和江陵等地。
光緒老譜封麵
光緒老譜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