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叫的苗

基督徒中的寫作者,愛神愛道愛文章
正文

我們的感覺(三)視覺

(2022-10-26 14:43:26) 下一個

視覺

      視覺無疑是人的各種感覺中最先聲奪人、也最銳不可當的一種。美國的俗語,一幅畫麵勝過千言萬語(A picture is more than a thousand words),不容置疑地突出了視覺的重要。

      可惜我從十歲左右就近視戴眼鏡,視覺反而是最不發達的,沒有遺傳到父親的好眼睛。記得父親講過,一次他洗菜時發現一條蟲,從四樓的陽台順手扔下去。他看到蟲子落地沒摔死,還一聳一聳地爬走了。我聽得隻有目瞪口呆的份兒。

      內心深處,一直很羨慕那些大眼睛、明眸皓齒的女孩子。眼珠一定要漆黑,睫毛密密的,流光轉盼、傾國傾城。小孩子的眼睛,好像沒有醜的。總是很清澈,眼白白得發藍。黑眼珠晶瑩發亮,又黑黝黝地深不可測。用亦舒的話講,白種人玻璃球般的透明眼睛根本沒得比。

      男人的眼睛,則以目力勝出。老鬼的《血色黃昏》裏,講到他練目力,把全身的精氣神兒集中在眼睛上對準人一瞪,什麽革委會主任、審訊他的大官小官,都不敢對視,急急地把目光移開。以前沒感性認識,一直到二十多歲去廬山玩,到一個車站打聽車次。隻見一個老者正為一個小夥子推拿按摩,那年輕人一看就是練家子,渾身肌肉一疙瘩一疙瘩的。起先沒作聲,朋友在一旁囉裏八嗦,他就扭頭看了我們一眼。我當時心中一凜,覺得那眼光殺氣極重,很是嚇人。這才明白老鬼所言不虛。

      傳聞想練好眼睛的人要在黑夜點一柱香,隔著好遠,目不轉睛地盯著香頭那一點微弱的紅光看他幾個小時,長此以往,就能目光如劍。但我有些半信半疑,總覺得那淩厲的殺氣是由內而發的,不純是眼睛的功效。

       我們七十年代生人,還屬於懂事聽話的一代,小時候最多聽說過小兒多動症,其他的不良行為,全屬於管教不嚴。來到美國後發現許多舉止怪怪的孩子,大人不僅不管,還嗬護有加,這才知道一個病叫做自閉症(autism)。我一直納悶國內那麽大的基數,怎麽沒聽說過幾個自閉症的孩子呢?之所以談到自閉症,是因為他們有異乎尋常的感受,尤其他們的視覺,五彩繽紛得遠超常人。2006年IFC公司的電影《雪糕》(Snow Cake),展現了一位自閉症的母親,女兒車禍喪生,她卻若無其事,因為在她的世界裏,隨時可以和女兒相見。有趣的是,女兒準備送她的禮物,是那種可以閃閃發光的玩具球。據說世界在自閉症患者的眼裏,不僅有顏色明暗,還有氣味,是動態的。正因為他們接受的訊息量如此之大,自閉症患者往往近乎強迫症的整潔有序。這裏值得一提電影的男主人公,艾侖-瑞克門(Alan Rickman),一個老牌英國演員。不知怎麽,我總喜歡把他和Renee Zellweger相比,都不算大紅大紫,但仔細欣賞他們的作品,非常耐看。陪孩子們看哈利波特時,我就覺得那個亦正亦邪的Snape特有味道,後來發現居然是艾侖演的。盡管好萊塢大片橫行天下,但美國人對歐洲文化仰慕有加,這些優秀的歐洲演員諸如邁克(Michael Nyqvist,帶龍紋身的女孩係列),老些時候的費雯麗、奧黛麗-赫本等等委實功不可沒。

      我的一個美國同事,有輕微自閉症。據他講,世界在他眼裏,不僅僅是個三維空間。他好像時時處在一個大型監控室內,無數個屏幕在閃爍、在向他傳遞信息。他要想做什麽,必須十分努力地集中精神在一個屏幕上,二十分努力地不讓其餘屏幕幹擾他。據說自閉症是終生不愈的。隻不過聰明的,能暫時從忙碌不堪的私人世界抽身片刻,和旁人打打交道。而那些不夠幸運的,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應接不暇了。

     還聽說過一種照相機般的視力。讓擁有這種視力的人走進一間坐滿人的屋子呆十秒鍾,然後出來問他,第十排右起第八個人的領帶是什麽顏色,他能一一講出。我琢磨著,這和黃蓉她媽看一遍就背會《九陰真經》似乎又不同。完全不需理解,不過這些人的腦子眼睛就像是特殊構造的。

      喜福會(Joy luck club)的作者Amy Tang,曾經描寫過她的記憶。如果你問她幼年時的地址,她鐵定無法立刻說出來。她得閉上眼睛,仿佛回到幼年幫媽媽去信箱拿信,蹦蹦跳跳地走到郵箱前,目光移到郵箱上的黑漆的阿拉伯數字,aha!數字是4714!然後再眺望遠處的街道牌,是Linden大街!這才把地址拚全。我懷疑有幾個人是如此思維的?還是女作家在故弄玄虛?轉念一想,如果自己有老鷹的視力,畫麵一覽無遺、清晰無比,再有個催眠師在一旁誘導,也未必百分之百不可能。

      景象和視覺藝術是通過視神經刺激情感中樞,但視神經接受的信息可能遠超過大腦分析記憶的。這也就是為什麽一個人的幼年經曆會影響其一生。阿城在《跟著感覺走》一文中講到,父母常在小孩子麵前吵架甚至動手,小孩子雖然小到還抱著奶瓶,但他已“看”在杏仁核裏了,他隻是還不能思考這個記憶。這麽說來,古人的非禮勿聽,非禮勿看等等, 倒和聖經教導“要保守我們的心,勝過保守一切”不謀而合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