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九 雙塔

(2023-08-22 08:49:32) 下一個

 

 

雙塔高,雙塔高,兩峰如劍插雲霄。塔頂旭光神女出,身披霞羽乘風飄。

----《瀟湘子》(詞)

 

上午,中文係學生在大教室上現代文學課。授課的是王老師,講課的主要內容是魯迅小說。王老師說,魯迅小說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山作品,其風格有果戈理的幽默,但比戈氏作品深刻。魯迅的《呐喊》表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彷徨》則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這些小說正是魯迅於上下求索的彷徨中發出的一聲聲震聾發聵的呐喊,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發人深省。在那個時代,它劃破了黑暗而沉悶的夜空,吹響了向封建社會宣戰的號角,祛除了人們精神上的痼疾,批判了人們的麻木思想,帶領人們衝破茫茫的黑夜。而《故事新偏》,則是借古代故事,幽默風趣的影射現實,雖古而新。

老師說,魯迅先生的小說幽默而風趣,辛酸而苦澀,常給人以含淚的笑。

王老師對魯迅小說進行總體概說以後,便對某些篇目作具體分析。他說,《阿Q正傳》塑造了一個典型人物,揭露批判了一種典型思想---即長期存在的精神勝利法。阿Q這種精神病態不除,則煥發不出反抗精神,產生不出鬥爭毅力。

同學們聚精會神的聽著,沈之求和譚學珍他們努力地記著筆記。史維華初中時便讀完了魯迅全集,他隻是聽,卻沒有記。他坐在後麵倒數第三排緊靠窗戶的地方,一轉臉便看見西邊不遠處的雙塔。兩天前,他和勞動委員顧強去參觀了雙塔。

雙塔,位於蘇州鳳凰街東定慧寺巷中。在蘇州諸塔中獨具特色。寺廟初建於唐代,五代時吳越王將其改為羅漢院。北宋時,蘇州府判司王文罕與其弟王文華在院內捐建磚塔兩座,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塔,因為兩塔建築形式一樣,故稱雙塔,也稱兄弟塔。後來寺與塔分為兩院。塔為七層,呈八角形,正符合“七級浮屠”之說。當時顧強說:“夫子,你看這塔身細長,高高聳立,像一對美女,亭亭玉立於鳳凰街東。”

史維華說:“寺院中,豈宜玉立美女。我看倒像兩把利劍,直刺長空。正像明代道源和尚在詩中所說:古寺迢迢入,淩空塔影雙。自是雄姿勃勃。”

塔院的碑廊上有許多碑刻,內有一塊蘇東坡石刻像。據說,東坡與當時此廟中的定慧長老交往甚密,曾三次過蘇州,大都住在該寺中,與方丈長談不疲。

顧強說:“蘇東坡這個人也奇怪,身為官員,卻常往寺廟跑,愛與和尚交朋友,還起個外號叫‘東坡居士’,當時政府也不管他,真是奇了。”

史維華說:“我估計,因為當時他在仕途上屢受挫折,心不舒暢,故常愛找和尚閑聊,以求精神上的解脫。但他卻又脫離不了塵世,離不開官場。也就隻能做個居士了,卻穿不了架裟。當時的官府對官員的信仰沒有限製,所以蘇東坡常跑寺院,也沒有因此被批評。其實古代有許多皇帝也信佛信道,但皇帝照做,後妃成群。”

下午,史維華與王民一起去圖書館看書,路過報欄,見到總務處王處長寫的一首《示兒》詩:

革除私利見天真,永作光榮一代人。

祖國奠基方邁步,毋忘乃父曆風塵。

王民仔細地讀了兩遍,說:“這是老一輩的革命者對下一代的希望,讓他們不要忘記過去,接好革命的班。隻是這‘天真’二字該怎麽理解?”

史維華說:“我以為,這裏的天真,並不是指天真活潑。而是指沒有私心雜念,樸素自然,心胸坦蕩,誠懇實在。”

王民說:“老史,你平時喜歡寫詩,對王處長的詩和一首,行不行?”

維華說:“處長這首是格律詩,在平仄押韻上都很嚴格,要寫的話,我必須仔細推敲琢磨。”

王民說:“那你就好好的琢磨琢磨,寫的時候,把我們的意思想法也帶進去,不要隻表達你一個人的想法。”

他們兩人一邊說話,一邊往圖書館走。到了圖書館,各自借了一本書看。史維華看了幾頁,看不下去。他在構思如何給王處長寫和詩。他琢磨了一會,拿筆寫道:

詠誌和答老前輩《示兒》詩一首

共產堅持主義真,丹心永做接班人。

任其歐美吹妖霧,先輩難忘血染塵。

寫了以後,便遞給王民,征求意見。

王民看了以後說:“第一句直接說‘堅持共產主義真’不好嗎?”

史維華說:“那樣就變成平平仄仄仄仄平了,不符合格律了。”

王民說:“這我就不懂了。最後一句說:先輩難忘,是說先輩嗎?怎麽有些別扭。”

維華解釋說:“這裏是說我們不忘先輩血染塵,也是為了調平仄,把語序作了調整。”

“你押韻的字和處長押韻的都相同,好嗎?”王民又問。

史維華說:“和詩一般有三種:一種是在意思上相同,不必押同韻。二是用同樣的韻字。第三種是隻在一個韻部內即可,不必用同樣的字。”

王民說:“原來有這麽多講究,看來很難的。”

維華說:“也不算難,掌握格律,常練習,就會了。”

莫道作詩難,登山須苦攀。

撥開雲與霧,峻嶺有香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