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史上最壯闊的海上行動。七次遠航,船隊數百艘,官兵數萬人,航跡遍及南洋、印度洋與東非海岸。從十五世紀的世界史視野看,這是人類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早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近一個世紀。然而,後世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並不一致:有人讚之為“文明的航行”、中國早期的全球化;也有人譏為“炫耀的遠征”、浪費國力的空壯夢。究竟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何在?它留下的曆史遺產,是光榮的還是沉重的?
一、政治上的目的:為皇權正名
鄭和的航海行動,並非單純的商業或探險計劃,而是明成祖朱棣的政治工程。朱棣以“靖難之役”奪取建文帝的皇位,其政權合法性備受爭議。為了昭告天下“正統在我”,他一方麵北伐蒙古、修《永樂大典》,一方麵命鄭和“宣德化於四夷”。龐大的艦隊以“天朝使節”之名航向海外,讓諸國遣使朝貢,以確認明成祖的國際地位。
在當時的中華帝國觀念中,天下是一個層級分明的禮樂秩序。遠航的意義,不在於占地,而在於“示威以德”。明廷借此重建了元朝崩潰後鬆散的國際關係,使“萬國來朝”的局麵再現於永樂盛世。
二、外交與經濟的目的:擴展朝貢體係
鄭和下西洋同時是外交與經濟政策的實踐。明太祖朱元璋曾實行嚴格的“海禁”,禁止民間出海貿易,以防倭患與走私;但海上貿易的需求並未消失。永樂年間改以“朝貢貿易”形式運作,由官府統一管理:外國進貢,明廷回贈厚禮,看似賞賜,實則貿易。
鄭和的艦隊攜帶大量絲綢、瓷器、銅錢,換回香料、藥材、象牙、珠寶、胡椒與蘇木,開拓了東南亞與印度洋的貿易圈。他在滿剌加(今馬六甲)扶植親明政權,協助該國抗衡暹羅壓力,使之成為南洋的轉運中心。這不僅鞏固了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也為南洋各國之間建立起一種以明朝為中樞的貿易秩序。
然而,從經濟角度看,這場浩大的“朝貢貿易”並非盈利事業。艦隊所耗費的糧餉、人力與造船成本極其龐大——單是一次遠航,糧草、銅錢、絲綢賞賜之數以百萬計,而各國回貢的香料、象牙、珠寶,即使珍貴,也遠不及開支。朝廷的回賜往往數倍於貢品價值,形成“厚往薄來”的結構。
換言之,鄭和下西洋雖有貿易名義,卻是“虧本外交”。它的本質更近於一種象征性投資:以巨額國帑換取禮儀與聲望。正因為如此,當永樂、宣德兩朝財政仍充盈時尚能維係;待北方戰事再起、國庫漸空,這種“體麵而昂貴”的遠航便難以為繼。
三、文明觀念層麵:沒有殖民與掠奪的野心
然而,與歐洲後來的海上擴張相比,明朝的航海行動具有截然不同的精神。它並非以掠奪為目的,而是以文化與禮儀為核心的文明外交。
明朝並未:
• 占領他國領土;
• 在海外建立殖民地;
• 掠奪資源或奴役人民。
鄭和的艦隊帶去的是絲綢、瓷器、書籍與禮儀,不是火炮與軍隊的永久駐紮。從明朝人的觀念來看,他們所信奉的是“四海一家,萬國來朝”的天下理想——以德服人,而非以力取勝。
這種行動既展現了中國作為當時世界強國的自信,也反映出東亞傳統中“以禮代兵”的外交哲學。與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遠航相比,鄭和的航路上沒有殖民掠奪、沒有宗教迫害、沒有奴隸買賣。他在各地建立的是交流與友誼,而非炮台與要塞。
因此,鄭和下西洋雖然“賠錢”,卻“賺麵子”。它的回報不在財貨,而在於聲威與文明形象。隻是,這種以象征性榮耀取代實際利益的政策,在封閉的中央集權體製中難以持久。
四、曆史轉折:為何盛舉忽止
然而,如此壯觀的航海行動,在鄭和死後便戛然而止。宣德年間雖仍有第七次遠航,但之後明廷完全收縮海權。原因有三:
其一,北方蒙古威脅再起,國防支出龐大;
其二,文官集團反對“勞民傷財”的外征,認為“夷人無用,海行無益”;
其三,朝廷財政吃緊,海外貿易收益遠不足以支撐龐大艦隊。
於是海禁再起,航道荒廢,造船技術與地理知識逐漸失傳。到了嘉靖以後,中國竟對外洋日漸封閉,終於在近代被西方列強以船堅炮利逼開。
五、後世的評價:光榮與遺憾並存
鄭和下西洋的曆史評價,橫跨數百年,既有極度讚頌,也有冷靜反省。民族情感層麵,人們視鄭和為中華海洋文明的象征。他證明十五世紀的中國已具世界級造船與航海能力,足以與任何強國競爭,那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刻。
但在經濟理性層麵,學者指出,這場浩大的行動缺乏持久的製度支撐。明朝的外交是“恩賜型”的,而非互利型的;朝貢體係過於依賴中央賞賜,缺乏商業自生能力。朝貢國的財富有限,無法形成穩定需求;而明廷的饋贈慷慨,反倒成為財政負擔。換句話說,鄭和的遠航是一場巨額支出的“象征性勝利”,其外交價值遠高於經濟價值。
有人認為,這正是中國傳統“天下觀”的局限:重禮儀而輕實利,重威德而輕製度。鄭和下西洋雖光耀一時,卻未建立長久的國際網絡,也未啟動工業化或資本化的海洋經濟。
六、當代觀點評價:文明精神的再思
今日再看鄭和,人們不隻討論他“航多遠、船多大”,更重視其文化意義。他代表了一種理想:以交流代替征服,以文明取代暴力。在那個歐亞並起、戰爭與掠奪頻仍的時代,鄭和的艦隊不掠奪、不殖民,這本身就是一種道德宣言。
但同時,這場“不爭之爭”也反映出明代中國對外世界的矛盾心理:既要宣示天下共主的威德,又不願真正打開市場與製度,結果形成了短暫的海上繁華與漫長的閉關。
七、結語(a)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曆史上一場輝煌而矛盾的遠航。它的目的既有政治上的正名、外交上的拓展、經濟上的交流,也有文明自信的展示。它的成就令人驕傲:在哥倫布啟航前七十年,中國人已遠抵非洲,建立了橫跨三洋的航路;但它的結局亦令人唏噓:因製度與觀念的束縛,這場盛舉未能化為持久的力量,反而成為明代海禁政策的前奏。
若以世界史眼光看,鄭和既非侵略者,也非純粹的和平使者;他是權力與理想交織下的曆史人物。他的船隊曾讓香料與絲綢在印度洋上閃光,也讓中國一度伸手觸及世界的邊界。那一段曆史告訴我們:文明的力量,不僅在於能遠航,更在於能持續地與世界對話。
結語(b)
文明的遠航,虧本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