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那些故事 (小說連載)
故事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前言
講述在美華人醫生的那些事,打造華人醫生版本的“Grey’s Anatomy”。
第一季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高,幸福指數不斷攀升。人與人之間更禮貌謙和了,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起來,綠化公園多出來了,街道清潔,公共廁所幹淨衛生了。這些變化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否定了過去的方針政策?正如小平同誌提出的,判斷姓資姓社的標準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每次回國李建都感受到XX城市的巨大變化,一兩年不見,很多街道變了樣,各處高樓豎立,有些地方不經朋友指點都不認識。
下午,高中同學馬力驅車陪同李建暢遊了高新區,還參觀了他擔任教務長的一所私立中學。所見所聞讓李建感慨萬千,這個城市活力無窮,機遇無限。
晚上是醫院同事和李建的聚餐會。李建特地問了急診科同事小張,以前醫院對麵的那個小飯館是否還在。小張告訴他,那個小飯館現在已經是大飯店了,晚上正好在那裏敘舊。
參加聚會的是以前醫院的老同事,心髒科的周俊傑和古小玉,呼吸科的方德勝,都是當年和李建一年進醫院的,急診科的張一鵬比他們都低一屆,當時李建出國後急診科的醫藥代表事宜都交接給張一鵬負責。
張一鵬在醫院是個八麵玲瓏的人物,按李建的話說是青出於藍勝於藍。這次聚會是小張一手操辦,當然吃完飯後自有他人來買單。
故地重遊,一點舊時的影子都找不到。大飯店以蘇州園林特色建造,四周白牆青瓦,入門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清靜庭院,一條石子鋪路曲折蜿蜒,小道兩旁樹,花,竹錯落有致,樹叢後隱秘著就餐大廳。大廳內10來個大小竹桌交錯擺放,其間用鏤空木雕屏風相互遮擋,廳內木架上擺放著各式玉器,青花瓷瓶和盆景,裝點得古色古香。穿過大廳,後麵是更大的一個庭院,小橋流水,中央是一個假山池塘,四周包間閣樓圍繞。李建他們被領位小姐帶到東首的一間閣樓。
“飯店布置很不錯啊,” 李建不禁讚歎道:“當初的小飯館麻雀變鳳凰啦”。
張一鵬解釋道:“老板娘的那個飯館幾年前前被一個蘇州來的商人盤掉了,老板娘也沒虧。這個蘇州老板懂生意經又有慧眼,這個地段好啊,市中心,又靠著醫院,生意不火不行啊,是不?” 張一鵬對著其他幾位醫生眨巴一下眼神表示意會。
“等一會讓一鵬把老板叫過來,給李建介紹認識認識”,身旁的周俊傑搭話道:“我們一鵬現在不得了,關係四通八達。對了,一鵬,昨天托你辦的事怎麽樣了?”
張一鵬笑著說:“周兄寒磣我不是。老板一定要認識一下,多個關係多條路。哦,你的那事我和市交警的朋友說了,沒事,分數補上,不需要罰款,明天那小交警親自把駕照給您送回來,當麵道歉,成不?”
李建詫異的問周俊傑:“這是怎麽回事?”
“本來沒什麽事”,周俊傑一攤手說道:“前天醫院有急事我沒留心闖了紅燈,被一個小交警揪著不放,還說我態度不好,扣了駕照。看來以後我要把一鵬的名字放在擋風玻璃上,看誰還敢惹我們。”
李建同情的說道:“俊傑,得饒人處且饒人,交警辦事也不容易,明天他態度好就不要難為他了”。
張一鵬一拉李建說:“放心,李哥,我們都是好市民不惹事。來來來,你坐主席位,當年沒有你提拔,我哪有今天啊?各位是不是?李哥那可是風雲人物啊。”
“你小子天資聰明啊,還需要提拔嗎”,李建說完也不退讓,就著張一鵬的安排坐下。
大家坐下,菜上來,酒喝起,天南地北舊情誼聊起。在坐的幾位醫生都很關心李建在國外的生活,雖然目前他們的孩子還在小學,但都有著以後送孩子去國外讀書的打算。李建倒是認為國內各方麵發展趨勢良好,將來中國或許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龍頭,這樣國內機遇更多上升空間更大,當然出國留學鍍金也很重要,可以考慮讀個短期美國的碩士或博士學位,這樣回國內發展會更有資本。大家問到李建有沒有想法回國發展,李建表示他一直有這個想法,而且想重新回到臨床工作。這一說把在坐的所有醫生都惹急了,立即表示反對,紛紛訴說國內的醫療環境近幾年是越來越差。
周俊傑清了清喉嚨,說道:“李建啊,你趁早打消這個主意吧,現在國內醫療亂的很,我們醫生也是人人自危,那些灰色收入上不了台麵,不安全啊。而且還有各種醫鬧,一旦醫生出事醫院不會保你。你放棄回來做醫生的念頭吧,我們都不會讓自己的孩子以後去上醫學院的。”
“是這個理”,張一鵬接上話:“我們醫院那藥劑科主任每2-3年都會被抓。我跟下麵的小醫生說很清楚的,有機會大家一起攢錢,但是安全第一,不要太出格,我們算是在刀尖上混日子,真是要查起來誰都不幹淨”。
一直不怎麽說話的古小玉也開口:“是啊,國內醫生真當不了,前不久腫瘤醫院有個醫生還被家屬砍了,醫院也沒什麽表示,一出事都是醫生的錯,真寒心”。
“我來說兩句吧”,方德勝說話了。他是那種喜歡思考看問題比較深刻的人,以前在醫院遇上商討的事,李建也很願意聽聽他的意見。方德勝接著說道:“ 中國醫療發展到如今就是個雙輸局麵,服務者醫務人員和被服務對象人民群眾都對醫療事業不滿,縱觀其他各個行業,這樣的情況真沒見過。我還真考慮過這個奇怪現象,以前和一鵬,俊傑也交流過。”
方德勝呷了一口酒,潤潤喉嚨接著說:“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你們看是不是這麽回事。中國的醫療問題出在這幾個方麵上。第一,製度問題。中國的醫療製度是借鑒前蘇聯的公有體製。在改革開放前,中國是有全民免費的醫療服務。醫院是政府的,人民是政府的主人,看病怎麽會要錢?當時大家看病相對平等,牢騷不是很多吧。改革開放後,政府把醫院推向了社會,雖然還是所謂的公有製,但是醫務人員沒有公務員的待遇,醫院要求自負盈虧,實現市場化。各行各業的市場化的結果我們也看到,缺乏監管,腐敗和黑幕交易也沒有排斥市場化的醫療體係。紅包和回扣在本不應出現的醫院裏流行起來。醫院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迫使醫生更象是個商人,開藥看病時要考慮病人的經濟承受能力同時還要有商人的自我價值體現。這種複雜而矛盾的心理歪曲著每個醫務從業人員。我們有過錯嗎?純粹的抱怨單個的醫療係統的腐敗有用嗎?
第二是價值觀問題。中國醫療的價值體現一直是畸形的。由於以前有全民公費醫療,老百姓的概念裏看病就應該是便宜的。80年代門診掛號費是1角錢,到現在的3元錢,似乎還符合了改開二十多年的物價漲幅。但是,我們當時的醫療服務價格的定位就是錯誤的,與現實脫節。當時的平均主義很好的緩解了矛盾。改革開放市場化後,醫生的價值如何體現?一個“三元錢”的門診費,一個醫生需要看多少個病人才能實現他的價值。比如在坐的醫生,5年醫學院,5-6年的住院醫生才成為一名主治醫生,培訓時間很長,效益一般。我現在是主治,工資表上平均月工資是4000元人民幣,拿出去和我同年齡大學畢業生比,很寒磣的。且不說三班倒辛苦工作製,醫生還要麵對疾病死亡的痛苦,以及病人家屬帶來的心理壓力,試問我現在的工資報酬是否合理?畸形的定位就有了畸形的發展。醫院要自負盈虧,醫生要創收,五花八門的奇門異術從社會中流入原本潔淨的醫院。看病賺不到錢,錢就從藥上來。醫生可以從開藥上拿回扣,醫院可以從進出藥上拿利潤。藥如此,醫療器械亦是如此。回扣如此,紅包亦是如此。神聖的白衣天使為生計在金錢麵前折腰。這是誰的錯?
第三點中國醫療資源有限。中國的醫療資源向來是不平衡的。鄉村缺乏,城市其實也不過剩。早前農村“赤腳醫生”或許惠澤過廣大農民群眾,但是“赤腳醫生”的低成本培訓低醫療素質決定了隻能看看小毛小病,一旦真有大病還要上大城市。中國的醫療體係猶如曆代的封建製度,等級分明。醫院要經過評審,確定為三級,每級再劃分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級醫院增設特等,因此醫院共分三級十等。去醫院看病竟然也要象找個“青天老爺”,一級級上升。部級省級醫院三特,市級醫院三甲,區縣醫院二甲,鄉衛生院丙級。這種等級製的劃分就是醫療不平衡的最好體現。如果你生病了,你是放心看鄉衛生院還是希望去“北京協和醫院”?可是中國就一個“協和”,怎麽來平衡?
第四點醫生培訓不規範。中國醫療資源的不平衡還體現在醫生的培訓不合理。全國範圍內沒有一個統一的培訓標準。醫學院畢業生進入醫院後的成長完全取決於各個醫院的自身能力。中國醫院的等級製就注定了今後醫生能力的高低。同一個學校出來的醫學生,一個去鄉鎮醫院另一個去三甲醫院,幾年之後高下立見,你讓病人找誰看病?還有,中國疾病的診療規範缺乏統一的製定和實施。一個普通的“肺炎”病人,去不同的城市,去不同的醫院,看不同的醫生,可以開出不同用藥,可以得出不同的治療。作為一個病人,你該相信誰?
第五點,大家不要不高興,醫生的工作在中國自古以來都不是一個高尚的職業,社會地位相對卑微。習慣的三教九流排名“醫”也是在“農,工,商”之後,屬於“中流”。古代醫者的形象大多是書生道士等等無師自通型,沒有統一的教學繼承。社會上的一些算卦江湖人士也可以與醫有瓜葛。醫生的別名,“江湖郎中”,很多時候都是貶義詞的意思。就是被奉為“醫聖”的華佗,最後也是被有偏頭痛的曹操殺掉。我們的文化裏為什麽就不能尊重“醫”呢?到了“文化大革命”,醫生作為知識分子的一部分被打成“臭老九”,地位是一下再下。改革開放後,國內醫學正與先進的西方醫學接軌,很多概念在更新。這個變革的過程將經曆一場陣痛。醫務人員想翻身做主人,廣大的人民群眾還有慣性的使喚權,矛盾怎麽會沒有?
還有中國的醫生是最悲情的。起的比雞還早,睡的比小姐還晚,吃的比豬還差,掙的比民工還少,態度比孫子還好,責任比總理還大,風險比警察還高,名聲比小偷還差。就是這樣的一個艱辛的職業,還是得不到社會輿論的支持。媒體報道偏向譴責和挖苦。一旦有了醫療糾紛,為了維穩錯的一定是醫生。醫患糾紛的解決沒有正規和有效的途徑,醫生被迫成為所有矛盾的犧牲品。暴力甚至殺害醫生時有發生,令人發指。做醫生做到沒有了生命保障,到底誰是真正的弱勢群體?
最後,中國的病人是一個獨特的人群。他們往往都很有自己的主見。到醫院看病前一般都會有一定的自我診斷,看醫生很多時候是來驗證自己的理論和想法。如果哪一天告訴他們小孩發燒感冒不需要掛水,一般的物理降溫即可,他們一定會惡狠狠的瞪著你,指責你就是一個庸醫。他們不信任醫生,但是又相信在醫院看病病情就應該好轉。殊不知發達的科學與醫學也有極限,任何的手術操作都有風險。一旦病情的發展不如他們的理想,就會發展為怨恨和暴力。中國的病人也是最可憐的一群人。看個門診要排隊3個小時,看到醫生3分鍾被打發。一個感冒也要配上幾百塊錢的藥,還不一定有效。遇上了大病如癌症後果是傾家蕩產。真是遇到有醫院的過錯過失,又是投訴無門,冤屈難伸。醫鬧是社會習氣的縮影。什麽事情鬧一鬧就能得到好處。在中國,醫鬧可以發展為一種職業真叫歎為觀止。在醫鬧中,醫生,醫院,病人,到底誰得到了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