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那些故事 (小說連載)
故事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前言
講述在美華人醫生的故事
第一季
紐約市,別稱大蘋果,不夜城,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和美國第一大港。紐約更是一座世界級城市,是全球經濟,金融,文化和娛樂的重要中心。紐約市分5個區,布朗克斯,布魯克林,曼哈頓,皇後區和斯塔騰島。
布魯克林是紐約人口最多的區,如若把紐約每個區單獨劃分為市,布魯克林將是美國第三大城市,人口僅落後於洛杉磯和芝加哥。布魯克林曾經是意大利黑手黨和俄羅斯黑幫盛行的地盤,小幫派眾多,社區安全隱患嚴重,自朱利安尼擔任紐約市長以後,大力打擊團夥犯罪,整頓市容,治安大為改善。21世紀以來,布魯克林出現房價急漲趨勢,生機勃勃。布魯克林已是成為繁榮的企業家中心,高科技初創園和後現代藝術設計中心。
布魯克林大橋,鏈接布魯克林和曼哈頓,1883年建成,是世界上第一座鋼纜懸索橋,是紐約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住院醫生培訓每年7月1日開始,李建提前3周來到紐約布魯克林做準備,適應新生活。
在紐約找房子並不如李建一開始想的那麽簡單。紐約租房子都要先通過中介Broker,達成協議後中介要收取一個月房租的手續費。李建後來理解這樣做法的道理,紐約治安不好,屋主利用中介對租客做一定的背景調查,防患於未然,而且中介費是租客出,和屋主無關。
布魯克林總院的附近治安不是很好,可是李建也不希望住的太遠,住院培訓期間工作時間長,如果耗很多時間在來回奔波上,影響休息時間,不劃算。又要離醫院近,又要較安全的區域,把中介也忙的上竄下跳,來來回回看了幾次房子,最後李建租了一個一室一廳的公寓。
公寓離醫院不遠,交通很方便,乘地鐵或公交15到20分鍾可以到醫院。由於紐約街道擁擠,市內開車停車不方便,李建不準備在紐約自駕車,使用紐約公共交通,公車和地鐵,很方便,四通八達。
李建在5月底已經陸續收到布魯克林總院內科培訓部給他寄來的各種職前培訓指示。李建需要先到醫院的保健科完成健康體檢,然後是上崗前的急救培訓。
健康體檢就是走過場,李建平素體健不用多擔心。其中的一個檢查是尿毒品測試,李建很奇怪,這個測試不是隨機進行的,而且測試者自己選時間去實驗室取尿化驗。李建心想就是有人平時用了毒品,隻要選某天幹淨的時候去檢查,不是一樣通過嗎?
體檢的另一個項目是,肺結核調查。結核在美國是一個受控製很嚴格的傳染病,人們談結核色變。李建在當年出國留學體檢時在報告單上寫了結核試驗陽性,這個結果是他自己寫上去的。他打過卡介苗,工作中又接觸過很多肺結核病人,自認為不陽性才怪呢,寫陽性之後可以逃過之後係列皮試。但是,這個寫法到了美國就麻煩了,在DC上學期間,每年都需要被叫到學校醫務室做疾病症狀調查。現在來紐約,新單位,一切重新做一遍,拍胸片明確沒有活動性肺結核,然後醫生建議預防性口服藥治療9月,李建填寫拒絕書,最後是要求每年調查。是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來紐約後各種事情忙活一陣,時間過的很快,還有一周住院培訓就要開始。
李建來到科室熟悉情況,見到內科培訓部秘書吉尼。
吉尼負責全體內科住院醫生的聯絡事務。在申請住院醫生的時候,李建沒有少和吉尼在電子郵件上的聯係。
吉尼,快60歲的白人婦女,秘書工作已經有20多個年頭,工作經驗豐富,有條不紊,為人熱情,清楚掌握每個住院醫生的情況,要知道這個內科培訓科室每年招收40名住院醫生,3年120人,吉尼都能記住他們的名字。
見到吉尼時,李建還沒開口,吉尼先說話了。
“你一定就是建,” 吉尼很自信的說:“我一看就知道是你。” 後來李建知道,他是這個科室招的第一個來自大陸的中國住院醫生。
李建很驚訝她的觀察力,培訓部秘書20多年的經曆,是閱人無數的高手。
李建高興的回答道:“是,我是建。我來感謝你在我申請中的幫助,我下周將開始醫院工作。“
吉尼微笑道:“這是我應該做的工作。我正在準備你們新一屆住院醫生開始的各項事務,我很高興看到又一批新鮮血液加入到我們的隊伍。我有什麽可以幫助你的嗎?“
李建問到:“吉尼,作為一個國際學生,在培訓開始前,我是不是需要提前幾天進科室來熟悉醫院的工作環境?”
吉尼搖搖頭說道:“建,我看沒有這個必要。你現在需要做的是,好好休息,養足精神,然後開始你一周後的Intern生活。”
“對了,建,你的急救培訓完成了沒有?” 吉尼提醒李建。
李建回答道:“吉尼,我周三將參加急救培訓。謝謝你,我們下周見。”
脫離醫院工作很久了,李建對自己的臨床能力有些不自信起來。下周就要開始美國住院醫生培訓,自己能否勝任這樣一個新工作,前麵的道路是否平坦,自己將會麵臨哪些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