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棺論定
維基、百度、搜狗、抖音等在線百科,一概都沒有何維淩的詞條,空白籠罩著神秘。我決定一探究竟,給他寫個傳。8月份我獲得對他的初步印象,以為他是鄧家門客,隻有四六開。9月讀完他的《手稿》,參閱其他資料,印象大為改善,達到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的關係。這種印象完全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我跟他非親非故。
不誇張地說,鄧小平時代的曆史,如果缺了何維淩,是不完整的。
維淩是中國社會變革的先驅。
2008年11月23日,改革開放30周年,首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頒發給了杜潤生和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理論。維淩是發展組的奠基人之一。這個獎在發展組成立28年之後,在維淩往生17年之後。死而不亡者壽。
維淩信仰的民主社會主義、人本共產主義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共空談的共產主義根本不同。他對於中國社會的看法無疑是顛覆性的,但在行動上注重可操作性、實際效果。他選擇跟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政府合作,試圖借政府的手來改造政府、發展經濟、改造社會。對政府不滿但跟政府合作、反對特權卻依靠特權、借助傳統勢力反傳統,不僅是維淩的悲哀,更是中國的悲哀。他沒有更好的選項。
維淩的工作卓有成效。45年之後人們還在談論發展組,發展組派生的“三所一會”在六四之前和期間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潮中他被捕後、尤其是在六四以後,維淩意識到,他沒法繼續跟政府合作。學潮暴露了中共太子黨幾乎清一色的政治傾向,包括他的朋友鄧樸方、唐欣等人。他身陷囹圄,學潮慘遭鎮壓,第三代知識精英同道關的關、逃的逃,建製派和非建製派(所謂“持不同政見者”)已沒有差別。建製派和非建製派本是同根生,懷有一樣的變革社會的理想目標,正好在新起點聯合,同步跨入政治舞台,效仿東歐諸國作“最後的鬥爭”。【《手稿》pp.355-56】天假以年,他在行動上都會是顛覆性的,會“圖窮匕首見”。他的死,可能與此有關。
維淩是這樣一種標本,為變革社會選擇跟共產黨合作,或者說試圖通過跟共產黨合作來變革社會。他謀求的社會變革已經達到了共產黨容忍的極限,終至不能容忍、將他再次囚禁。他跟共產黨合作的程度快要背叛他變革社會的誌業,直到六四他選擇不忘初心、跟共產黨決裂。
變革者維淩在學潮中的經曆證明了,非暴力、合作在中國行不通。劉曉波博士在學潮後的經曆證明了,非暴力、不合作在中國也行不通。亨利•梭羅首創非暴力不合作,成功的實踐者甘地、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都不是在專製國家,專製國家迄今沒有成功先例。告別了,何維淩曾經的平滑過渡、漸進理論。告別了,李澤厚、劉再複的《告別革命》。
維淩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
作為社會活動家,他結交各種人,體製內外、高高低低、形形色色、正的反的、三教九流。既知廟堂之高,亦曉江湖之遠。
明明相互競爭、對立的兩方,如鄧樸方與陳元、金觀濤與王鐵男、陳一諮與翁永曦、鄧英淘與白若冰、鄧樸方與王軍濤,往往都是他的朋友,粘合能力不同尋常。他之所以能做到這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沒有私心。
他將不同的人匯聚在一起,辦具體的事,或者一起幹大事,經常是成功的。
在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民主運動中,他奔走於社會各界之間,致力於和平解決,直到他被捕的最後一刻。
他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為人精明但寬厚,坦率但謙和,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他跟鄧樸方的友誼眾所周知,但對犯了錯的小年輕他也不放棄。他出身平民,內心鄙視特權、門第觀念嚴重的太子黨人物,卻為了事業,不得不跟這種人周旋。這既是人的悲哀,也是事的悲哀。
他與狼共舞,結交的人有的屬於“隱蔽戰線”。85-88年間,南懷瑾住美國華盛頓,兩人接上了頭。他91年最後一次過香港時,見了移居香港的南懷瑾,所以南知道他留下一部手稿,在王正徳手上。南是遊走兩岸的政治掮客,他是遊走中美的政商掮客。他自認是掮客,我本來不想用這個詞。【《手稿》p.296】
維淩是一位啟蒙思想家。
他在繁忙的社會活動間隙,能潛下心讀書、寫作,對政治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研究精深。他是《走向未來》叢書的編委、作者之一。他主編了《現代社會學比較研究》叢書。在八十年代啟蒙運動中,他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他關注其中的非經濟因素,他在發展組內組建的社會學組是中國社會學學科恢複後最早、最成功的研究群組之一,最早深入農村開展田野調查。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體改所社會研究室和社會輿論調查室,對八九學潮做出了成功的中期和短期預報。維淩是先進的社會學者,學問經世致用。
維淩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他85年中到美國後,敏銳意識到中美之間中小企業的商機、美墨之間的商機,果斷成立中美中小企業國際交流聯絡處,實際上是一家公司。到88年他的個人資產已經達到了數百萬人民幣,在當時的中國是大富翁。到他出車禍時,這家公司仍在運營。
他先富起來之後,一點也沒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變革社會的夙願。正是這種責任感,讓他付出了慘重代價。
維淩是最好的朋友、良師益友。
他坦誠、替朋友兩肋插刀,絕不出賣朋友,朋友們都感念他。
他寬容、能容忍不同意見。在鼓吹民主自由的人當中,最能實踐民主自由。
他但開風氣不為先、提攜後學,對鄧英淘、唐若昕、朱嘉明、王輝等人都是這樣。
他跟陳一諮之間的友情,令人豔羨和感動。一方有難時,另一方施以援手。一方有錯時,另一方直言相告。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他們都曾給對方下過跪,抱著對方肩膀痛哭。有這樣的朋友,不枉此生。
劉剛說,“何維淩,讓滿世界都知道他是鄧樸方的馬仔。”不止一個人有類似誤會,我自己也有過。似乎維淩存在的意義,完全在於他跟樸方的關係。這跟事實完全不符,他的改革十年三項成就,發起發展組、社會學研究和思想啟蒙、創辦中美聯絡處,前兩項跟樸方基本無關。發展組發展最好的時期,維淩跟樸方交往中斷、沒有直接聯係。中美聯絡處隻是後來才改掛到康華,改掛到康華後完全是自主經營。考察維淩一生經曆,不難得出結論,他有獨立的人格、自己的立場、獨到的思想和非凡的才幹。
在民主運動內部,不乏不可一世的人物,個個都覺得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人人都以為自己是未來的總統。一直有人說維淩有野心,他的確有野心,但他的野心是辦大事,而不是當大官。他沒把自己太當回事,沒爭過位次。在這方麵,諮先生和朱嘉明都比不上維淩。諮先生流亡到美國,給原來北大物理係的同學葛惟昆打電話,問人家:你研究物理,能成牛頓、愛因斯坦嗎?當然不能。那好,你跟我幹吧,當開國元勳!葛同學不但沒動心,還覺得他沒譜兒。
海外民運的毛病在於,爭位次的幹勁大過鬧革命的幹勁,攻擊同誌的火力猛過瞄準共產黨的火力。很多的組織和主席,沒多少成員和成果。
八十年代在魯迅之後,重新檢討國民性。西人也爭位次,但華人之間爭位次,那才叫爭位次,我們有官本位的優良傳統。楊振寧、李政道得了諾貝爾獎,數一數二,還要爭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前後六十多年,至死不能完全平息。楊李爭的是名望,海外民運一無所有,爭的是什麽呢?我們真不愧是炎黃的血脈。
民運內部,像維淩那樣自身能力強,又能無私奉獻、團結人的人太少了。還是金觀濤、鄧樸方說得對,維淩是西方式政治家。要是維淩還活著,該有多好啊!
維淩的一生,短暫但有意義,為國為民,不蠅營狗苟。他《手稿》裏最後三字,“我無憾。”得年46,說無憾太早。
202508-11
附何維淩詞二首
《木蘭花慢•贈秋姮》
何處拈彩筆,為卿卿,寫春風?把呼嘯一集,平生意氣,字字清譽。知我意,惑君憐,此心心相印係金繩。且寓琴心劍膽,還托海誓山盟。
十年離亂驟然逢,琴瑟友同聲。是玉腕當釵荊裙布,機遇天成?曆滄海,夢巫山,看氤氳雲水為君生。暫向高梧棲鳳,長隨萬裏鵬程。
《沁園春•雷之歌》
駕馭風雲,指揮電火,為我先容。向六合環顧,飛光穿梭,一聲長嘯,吸海垂虹。天勿矜高,地莫持厚,任我伸張萬刃鋒。隨意處,鑿清涼世界,鬼斧神工。
今宵偶住寰中。恨無緣煮酒論英雄。問從誰過訪,四郊人靜;和我回響,一片蛙聲。不似當年,同我遊者,大半而今貫耳聾!我去也,待曹劉之輩,再起重逢。
主要參考文獻
《手稿》:《傳說中的何維淩手稿》(2015),香港大風出版社。
《諮》:《陳一諮回憶錄》(2013),香港新世紀出版及傳媒有限公司。
《鄧》:戴晴《鄧小平在1989》(2019),香港新世紀出版及傳媒有限公司。
《李》:李鵬《六四日記》(2010),美國西點出版社。
《包》:包遵信《六四的內情:未完成的涅蘖》(1997),香港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維基、百度、搜狗、抖音等在線百科,一概都沒有何維淩的詞條,空白籠罩著神秘。我決定一探究竟,給他寫個傳。8月份我獲得對他的初步印象,以為他是鄧家門客,隻有四六開。9月讀完他的《手稿》,參閱其他資料,印象大為改善,達到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的關係。這種印象完全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我跟他非親非故。
不誇張地說,鄧小平時代的曆史,如果缺了何維淩,是不完整的。
維淩是中國社會變革的先驅。”
讚馮兄,恭喜完篇!
“ 在民主運動內部,不乏不可一世的人物,個個都覺得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人人都以為自己是未來的總統” 一針見血.